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汉源县“五子登科”走出新天地

2024/09/11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汉源县老促会 四川省汉源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近年来,四川省汉源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五子登科”共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先后获评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

一、落实“三大行动”,牵好项目“牛鼻子”

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实施基础设施补短、产业提质增效、和美乡村建设“三大行动”,补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短板。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补短行动。全县累计硬化改造县、乡、村、组及产业道路931公里,实现了农民生产运输从“背篓背”到“车辆运”、农产品销售从“农民找市场”到“商人进田地”的根本性转变。新建、改建供水管网400公里,整治提升堰渠1798公里,综合治理山洪沟132.42公里,新建维修整治堤防47.4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1.33万亩,解决了近1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中高山区低产旱地变为高产适种的“水浇地”。

二是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引导小农户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建成“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79.3万亩,建成特色产业乡15个、特色产业村108个。深入开展单产提升行动,推动低效经果林腾退种粮,实施“大豆+经果林”“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打造“天府粮仓”千亩示范片2片。汉源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汉源稻菜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汉源县率先成为全省拥有两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县(区)。

三是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典型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为统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1.2万户,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5%。培育品质民宿和三金级以上“金熊猫”旅游服务业,打造特色水果采摘示范园,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以上,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二、守牢“三条线”,护好群众“粮袋子”

紧盯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推广良种良法,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切实增加群众收益。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制定出台《关于采取切实举措促进粮食和大豆生产的工作方案》,引导群众扩大粮食播面,累计在中高山区复种大豆12.5万亩。整合资金2.9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37万亩,实施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建设高产示范片1200亩。2024年,杂交水稻“川康优6308”创下了亩产1039公斤全省记录。

二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促进粮食生产的意见》《汉源县稳定粮食生产逐步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奖补试点方案(试行)》等文件,引导群众腾退低产低效经果林3000余亩,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累计兑付奖补资金800万元,确保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6.31万亩以上。

三是守牢粮经复合发展线。探索“稻+蒜+果”立体种植模式,引导群众果树腾退上坎子,田里种粮饱肚子,田坎栽树挣票子,秸秆还田控烟子,农旅融合探路子,稻菜园区内亩均土地综合产值达到2.61万元。探索“幼林果树+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在花椒、苹果等园区内复种大豆,多收一季豆,每亩增收500元。探索“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在高山种养循环园区内,积极发展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配套奶牛、生猪、汉源黄牛等畜牧养殖,实现种养循环,提高群众综合收益。

三、提升“三大能力”,种好群众“菜篮子”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定蔬菜生产面积,提升“菜篮子”市场调控能力。

一是提升“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实施汉源县蔬菜基地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机装备,改造提升蔬菜基地250亩,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布局,引导种植户瞄准“错季”蔬菜走俏的商机,巧打蔬菜上市时间差,大力发展高山错季特色蔬菜产业,建成早春蔬菜、秋延蔬菜、高山蔬菜三大蔬菜基地16万亩。

二是提升“菜篮子”品牌影响能力。建成白菜、辣椒、茄子嫁接苗高产示范片3个,被评为“马铃薯县级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优势区域县”。推广应用“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及证后监管。截至目前,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为57个。汉源大米、汉源蒜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三是提升“菜篮子”质量监管能力。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积极配合省市开展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样,截止目前省市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936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合格证试行主体名录,全年开具合格证69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达20万余吨。

四、实施“三大举措”,提升群众“果袋子”

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五大水果产业基地,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汉源“花果经济”道路。

一是以产业优化调整为基础,提升果品质效。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柑橘、李子、枇杷、葡萄种质资源库建设和黄果柑品种选育、改种、高接换种等工作,引进明日见、甘平、爱媛38等优质品种,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推广果实套袋、加强夏季整形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等果树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推动品种优化,实现提质增效。2023年五大水果产业产值超30亿元。

二是以文旅活动为动力,做强“花果经济”。围绕赏花旅游月系列活动和甜樱桃、葡萄等应季水果采摘季,打造集赏花、采摘、品果、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邀请摄影爱好者拍摄短视频宣传汉源特色水果,利用大美汉源视频号、本土网红抖音号等开设网络直播,实现“抖音网红+本土电商+各乡镇长”联动合力,提高美誉度和知名度。2023年吸引游客实地采摘超2万吨。

三是以品牌建设为动力,促进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特色品牌培育,“汉源甜樱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以及2022年度受市场欢迎的樱桃区域公用品牌20强榜单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2023年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中,斩获3个“特等奖”,1个“最佳奖”。汉源雪梨、汉源樱桃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汉源花椒连续四次斩获中华品牌博览会金奖。

五、推动“三个着力”,抓好群众“钱袋子”

立足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着力延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培育多元业态,以三产互动厚植乡村振兴动力资源。

一是着力推动农工互动。依托甘溪坝省级食品加工园区,引进五丰黎红等20余家国、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大力发展花椒、粮油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园区综合产值达33.28亿元。

二是着力推动农旅融合。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思路,建成花海果乡4A级景区和“花果锦新伏季水果、宜东新林红富士苹果、清溪-西溪最美甜樱桃”三大农旅融合示范环线,规划建设清风、梨花、隐山、悠湖四大民宿集群,建成特色民宿86家,“后山朴院”成为全省4家国家甲级民宿之一。持续举办汉源梨花节、汉源贡椒采摘节、汉源甜樱桃采摘节,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62.1亿元。

三是着力推动农商结合。引入顺丰、京东等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落户汉源,建设全市首个电商生态产业园,引领本土电商发展,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农产品销售市场。目前已形成汉源花椒油、汉源甜樱桃两个“万单级”产品,建立电商服务网点275个,覆盖全县95%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全县累计开设农产品网店372家,注册电商用户1.2万家,农产品电商交易量比重超过50%。电商交易额突破15.6亿元,网络零售额达6.3亿元,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