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浏览量: 作者:四川省大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蒋先平 来源:中国老区网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性和时代性要求,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新途径,让老区精神发扬光大,必将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大英县革命老区,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更加激励了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美丽乡村、共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火种传播川中大地,唤醒人民迎来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指出:“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一)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做好红色资源的调研工作,精准掌握当地红色历史。大英是革命老区,记录着大英近现代史的足迹,承载着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团结奋斗实现更大辉煌的强大动力。为此,全面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非常重要,大英是四川地下革命活动和建立中共党组织最早地区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于1924年、1927年在北京大学、北京朝阳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谭卫根、刘孔庸回到象山、天保(今大英辖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进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组建农会、学生会组织,开展农运、学运活动,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1929年,共产党员杨蕴朴赴原蓬溪县西乡(今大英县域)做旷继勋部起义的前期筹备工作。并介绍共产党员李泛山就任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小学校长。李与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并经批准于1930年4月建立了蓬溪县(今大英境域)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中共石板滩支部。李泛山任支部书记,支部党员有王玖章、吴亦(女,又名曾受眉)。他们以教书作掩护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学生会;组织农民积极分子建立地下秘密农会,发动农民群众抗租、抗粮、抗捐、抗税;发展进步学生和农民积极分子陈曦之、曹进中、黄世治、木匠秦大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壮大党的组织。
(二)共享红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大英与蓬溪同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诞生地和西南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辖区,1929年6月29日,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第七混成旅代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率所部4000余名官兵在蓬溪县大石牛角沟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川的武装起义。攻克蓬溪县城,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旷部起义前夕,这场革命斗争,从策划筹备,武装起义到县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半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原蓬溪三区(今大英县域)的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产党员杨蕴朴、谭卫根、邹风平、赵利群受中共成都市委、三台特支派遣进入象山、蓬莱、玉峰等地,进步青年郭祖烈(1931年7月入党)到回马、郪口、隆盛等地(以上六乡镇均为今大英县辖区),做起义前筹备工作和群众发动工作。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国共合作,围捕屠杀共产党员的罪恶和反动行径;争取李朗升等社会进步人士和地方当局上层人士支持革命;发动群众声援支持、参加旷部起义,营造出一个支持起义的强大的革命氛围。起义中,在回马、郪口等乡就近组织支前队,为起义部队运送粮草弹药,救护伤病员,使起义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克蓬溪县城。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在原蓬溪第三区(今大英县域)13个场镇张贴县苏维埃政府布告,书写、张贴支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拥护县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标语。旷部东进以后,起义部队留下的伤病员和上级党组织派遣的共产党员、地方进步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充分利用和扩大旷部起义和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巨大影响,播下革命火种,建立和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把革命斗争长期持续坚持下去。
(三)建立当地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以回马、康家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和支持了红四方面军在川军事行动和与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原蓬溪三区(今大英县域)、遂宁、射洪交界片区的回马、康家、天福、高峰、通仙、隆盛、郪口、桂花、唐家店、青堤渡、柳树等乡镇一带约 500 平方公里土地上燃烧起来。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大好革命形势鼓励下渐成燎原之势,建成以回马、康家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中共地下党史中留下辉煌的一页。1931年9月,经中共南充中心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康家支部、李隆坡任书记,回马进步人士李朗升(1937年在成都红牌楼小学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回马小学建立起康家(时与回马同为一乡)支部,李隆坡任支部书记,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先后深入原蓬溪三区(今大英县域)的隆盛、金元、高峰、通仙、郪口,遂宁县的桂花、唐家店,射洪县的青堤渡、柳树和蓬溪一区的天福等乡镇发展党员,组建起中共天福支部、青堤渡支部、柳树支部、桂花支部、唐家店支部。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公开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联系动员贫雇农积极分子,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农会组织,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口号;半公开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恶势力作斗争,抗租、抗粮、抗捐税;秘密惩戒恶霸地主,为贫苦农民伸张正义、做好事;以“苏维埃联邦政府”名义,在500余平方公里场镇、乡村(以柳树、回马、郪口、桂花、新桥一线为主)刻写、张贴革命标语,建立起以回马、康家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群众称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一夜闹红几个坝”.国民党地方当局惊恐不安,称这一带“赤化了”。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使以回马、康家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深受鼓舞,持续掀起革命高潮。打出红军“涪江第一支队”旗号,张贴红军征兵布告,秘密组织地下武装力量;发动群众拥护、支持、声援红四方面军入川,鼓励进步青年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国民党军政当局将之视为“眼中钉”,在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同时,于1933年10月调动二千余军警对回马、康家实施大规模围剿,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百余人被捕,共产党员曹吉熙英勇牺牲。支书李隆坡幸免,他面对敌人的搜捕屠杀,在回马喷然写下“恨虎狼纵横,脑腔欲裂;我志未酬,人将苦绝,嗨!我是革命强者,何能珍惜头切?立大志法完人,奋冒大险,走向前列”的诗句。
(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武装斗争。1938年春,共产党员谭襄臣、杨蕴朴受中共党组织派谴,与民盟盟员谭卫根(193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蒋瑞麒在三、蓬、中、射四县交界之象山(今大英县辖区)创办农业职业中学,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和抗日民主政权。初期,统一阵线推举民主进步人士谭茂荣任象山乡乡长,将地方政权控制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手中,联合有财力的民主进步人士创办石板滩(象山)乡合作社、民生工厂,动员乡绅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批驳投降主义和“曲线救国”谬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新四军的罪恶行径,激发进步青年的爱国热忱。仅1943年11月21日这天,象山农职校就有2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抗日青年远征军。后期,由中共领导的统一阵线于1944年9月直接推举,并经乡民代表大会选举共产党员谭位中出任象山抗日民主政府乡长。将乡自卫队扩编为40余人枪由共产党员段子杨领导。至1945年底,民主政府先后接收7名由重庆疏散来的共产党员在政府任职或在农职校任教。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夺取全面胜利,在象山,1949年初筹备武装斗争,11月将遂、蓬、三、中、射武工队整编为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设象山,王子度任司令,梁华聪任政委,内设四处,下辖8个支队,12月2日王子度宣布象山解放。在蓬莱,中共川康特委成都市委职工组于1946年派共产党员漆晓孚开展原蓬溪三区(今大英县域)上层人士统战工作,争取蓬莱区、镇长、县参议邓庶藩、尹体乾、熊雨锋等及三区所属13乡镇长,将13乡镇自卫队、乡警队整编为三区联防大队,共产党员尹体乾(1948年9月入党)任大队长。1949年12月1日改编为川北军区第六纵队,发动武装起义。先后诱捕敌反共游击司令部刘宇光一行20余人,迫敌500余人缴械投降,截获蓬溪县长戴克诚,配合解放军阻击敌溃军,推进蓬溪全县解放。
二、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讲话时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要在善于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上做足文章,打造红色旅游,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通过深入乡村、融入群众,将实地考察、听取群众介绍和查阅当地史志、权威历史著作等结合起来,摸清当地的红色历史,红色文物的底数,进行保护。农村文化比较丰富,活动阵地多样化,我们要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的红色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心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是广大的农村,而红色革遗址,大多散落在广袤的村庄,通过普查,大英一百多处红色遗址遍布全县,很多村庄、小场镇曾是重要战役遗址、烈士战斗和牺牲的场地,如回马、象山、蓬莱、卓筒井等地,具有重大纪念意义。所以这些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村落、流淌着红色血脉,承载着红色印记。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发挥退役军人、退休干部、革命后代的余热和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宣讲红色故事和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三)展现特色,发挥优势。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要注重当地实际情况,避免“千村一面”,要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整体规划,创新思维,打造具有竞争力强的红色文化产业体系,例如卓筒井镇打造卓筒文化和乡村旅游文化;隆盛镇土门垭村打造现代中药材基地;象山镇打造红色文明健康村庄等各具特色的农文旅项目,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地方经济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一)创新载体,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对当地红色文化遗址,要进行全面普查,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红色文化的基因烙印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凝练着百余年来党和人民不畏困苦、勇于奉献的执着奋斗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同当民族文化、自然资源融合在一起,不断释放红色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培养人的强大动能,着力打造更多有特色、有内涵、有意义的旅游项目、路线,如“中国死海”、“丝路奇幻城”等与卓筒井为干屏村和隆盛镇土门村形成旅游环线,让更多游客在游览、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二)拓展壮大,让红色旅游强起来。发展壮大红色旅游,既要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释放红色效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更要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当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要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红色旅游的活力。
(三)模式多样,让游客品味多起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项目,营销形式要灵活有热度,让更多游客驻足观赏,流连忘返,促进游客消费增长,更好地将旅游品牌转为经济价值。如大英的卓筒老井酒、河边白柠檬、蓬莱的黑玉米、卓筒井万亩油桃、万亩甜橙、川渝蔬菜基地等地方土特产品,也可在线下宣传,运用“互联网十”的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断升级营销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让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当地旅游火起来,大英真正实现旅游强县目标。
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是团结民众、汇聚民心、唤起民气的光辉旗帜,是老区人民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锐利思想就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此拓展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激活乡村振兴的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县(市)级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发挥协调、服务、参与作用,用好用活国家对老区扶持的优惠政策,以此在农村基层多搞一些调查研究,针对乡村振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样把红色文化宣传好,革命遗址保护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好,使老区精神永远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为乡村振兴发展献计出力,携手共建辉煌明天。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