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本难得的好书

2018/03/19  浏览量:     

  2017年清明节期间、许集美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福建省原政协主席、闽浙赣边区老同志游德馨为《根植老区写人生——纪念许集美同志》这本书题写了书名,并对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负责编辑这本书的同志说:“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初读这本书,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纪念书籍,更不是一般记事写人文章的堆砌。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包括文字、照片和题词等,是关于许老在我省老区建设促进工作方面的史实,不仅相当翔实,而且相当有价值。所以,觉得这本书既可以作为许老的重要史料来学习、来研究,也可以作为我省老区工作的重要史料来学习、来研究;相信将来我省研究编撰本省老区建设的工作史,一定用得上《根植老区写人生——纪念许集美同志》这本书。当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这本书对我们沿着许老的足迹,不断推进老区的建设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老区促进会创办于1994年,许老先后担任第一届常务副会长、第二届执行会长、第三届会长、第四届名誉会长。如今,我省老区发生了全领域、深层次的变化,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对老区建设的认识和老区工作的战略地位都得到进一步加强,扶持的举措一茬接一茬,薪火相传;《福建省促进老区发展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使老区建设和发展工作更加规范;老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苏区县和老区县、某些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按国家西部或中部地区的政策标准执行;原先老区县乡中,有十多个贫困县和200多个贫困乡全部脱贫,其中全省最大的贫困县安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老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已经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老区行政村(包括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实现“五通”,革命“五老”(农村共产党员、游击队员、苏维埃区乡干部、交通员、接头户)实现定补,与国家实行的优抚对象同步;等等。全省老区工作能够走出一条从帮扶解困、政策扶持,到促进老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全局,纳入法制化轨道,掌舵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对许老的评价是:“为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倾注毕生精力,是全国老促会系统工作同志的楷模”。笔者从《根植老区写人生——纪念许集美同志》这本书中,更领略到这位全国老促会系统工作同志楷模凸显出来的人格魅力:

  一、善于攻坚克难

  自接手省老促会,许老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但他始终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勇于担当,敢于鼓和呼,并且,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突破功力。

  许老到老促会工作时,我省80%左右的革命“五老”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其中少数同志无依无靠、贫病交加,处境十分艰辛。1995年12月许老与伍老俩人向省委、省政府和贾庆林书记、陈明义省长提出《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不要忽略革命“五老”的建议》后,我省各级党和政府不仅在1996年春节前组织对革命“五老”慰问,而且开始提高他们每月的定补标准。此后,我省先后十余次提高革命“五老”人员待遇,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针对他们看不起病的情况,许老提议省里每年给予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和大病统筹,解决了他们看不起病的问题。

  1999年,省级领导集中进行“三讲”教育期间,许老集中老同志们的意见,给中央驻闽“三讲”教育巡视组和时任省委书记的陈明义写信,提出六条建议。信中特别建议,“省委、省政府领导干部在一二年内分工包干,亲自到全省150多个不通车的老区基点行政村视察老区群众,体验生活”。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看到建议,马上分别给他打来电话表示,意见提得非常重要。随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职和其他省级干部共去了19人。陈明义去龙岩时,是打着手电走路回来的。这一行,带动了当地市、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全面部署实施老区基点行政村“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的“五通”工程。当时,许老在调研过程中,看到一些老区贫困县出现配套资金未及时到位,影响“五通”工程进度,发展极不平衡。他又于2000年10月以个人的名义给陈明义书记、习近平省长等领导写了《对“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老区贫困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建议信》。信中既赞赏省委、省府部署的“五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民心”工程,又点出存在的问题,十分中肯地提供解决之策。陈明义书记、习近平省长十分重视,随即批示有关部门解决,果断补上短板。落一子则全盘活,老区贫困县的资金血脉畅通,“五通”终于得到落实。

  期间,许老碰到老区机构面临撤销、工作即将停顿的情况。如何破解这一“触霉头”又相当棘手的难题,许老没有沮丧徘徊,没有回避推诿,而是旗帜鲜明地于1999年3月与熊兆仁、王直等老将军、老领导、老同志总共十七位一起联名,给陈明义书记、贺国强省长递上《关于在机构改革中请求保留老见委及其办公室的建议》。这份建议从解放初期省委书记张鼎丞亲自兼任省老区建设委员会主任、进行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说起,接着谈到“十年动乱”期间,老区机构被撤销的历史教训,再讲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恢复老区工作机构,取得显著效果。既反映以往,又摆出现状,新老相参,正反结合,说明老区工作形成的好局面应倍加珍惜。紧接着从“福建老区贡献大、牺牲重、困难多”、“老区是重要省情”、“老区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艰巨又繁重”、“老区办是副省厅级,不属于这次对口精简的正厅级单位”、“地、县老建委及老区机构,应分别予以保留”五个方面,层层递进,郑重提出请求保留和加强老区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保持老区机构、人员、资金连续性、稳定性的理由和意见。结果,省领导十分重视这十七位老同志的意见,专门研究,接受了建议,终于使省老区办及重点区、市、县(市、区)老区办事机构起死回生,重新迸发活力。

  二、善于抉择决断

  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险恶、曲折、多变的境况,许老在“带领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巧借百两黄金”、“组织泉州劫狱”、“使厦门城工部的同志幸免于难”等一系列战斗和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多谋善断,过关夺隘,不愧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而今天,许老在省老促会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但不管是处事还是待人方面,源于经年累月沉淀的精华,他作出的一次次抉择决断,同样是那么有气魄,那么敢定夺。

  这里以留住1.46亿元为例。从1985年开始,中央每年都拨给我省的一笔扶持老区不发达地区共计6600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在老区发展生产、脱贫解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中央打算将这笔资金调往中西部地区,然而,当时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是,山区老区贫困面还比较大,还需要国家继续扶持。许老等十位80岁以上的老将军、老干部联名写信给国务院和财政部,请求保留这笔款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看到后,亲自批示给福建保留着6600万元的资金,并将原已停止拨付的800万元贴息贷款重新拨给福建。这等于每年为福建增加了1.46亿元的建设资金,对于贫困的老区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啊!再以向中央争取我省中央苏区和闽北、闽东老苏区列为中部待遇为例。我省中央苏区县的许多县乡(镇)两级党政干部多次反映,他们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我省中央苏区县怎么算是‘东部’发达地区呢?”面对福建老区人民的质疑,许老亲自部署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原中央苏区和闽东老区10个区乡,进行为期9天的专题调研。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作出清醒的判断,找出了痼疾的解困之路,决定通过省委、省政府向中央据实陈述和呼吁。许老与王直、熊兆仁等十位老将军、老领导、老同志一起联名,于2003年8月将一份睿智严谨的《关于将福建原中央苏区和闽东北、闽东苏区列入享受国家中部地区待遇的建议》,交由省委、省政府转报中央。这份建议从整体到局部,用事实和用数据条分缕析进行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经济也有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厦门市人口仅占全省的6%,而财政总收入占全省四分之一 ,超过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莆田等五个设区市的总和。厦门市计划单列市,其财政收支与中央发生关系。扣除厦门的因素,福建其他八个区市的财政收入总数在全国排名15位,只属于中等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山区老区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我省近50个老区县基本上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成了福建的‘西部问题’。因此我省全面建设小康重点难点在老区,需要继续给予大力扶持。”这些陈述一扫人们思维上对福建财政和老区情况的迷雾,令人心服口服。老同志们在这份《建议》还特别谈到,福建老区与江西老区连成一片,坚持斗争的时间长,其贡献和牺牲不亚于相邻的江西省,赢得“红旗不倒”的赞誉,应该要与江西省一样受到中央的有力支持。这份《建议》具有深度、锐度和力度,并且饱含了老同志对老区取得“中部”待遇的企盼和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福建老区贫困面貌难以改变,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愧对革命老区人民。我们十位都是老红军、老将军、老同志,年过耄耋,都是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了。岁月不多,我们迫切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先烈们曾经流血牺牲的革命老区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同志们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令人为之动容。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许老亲自决策、筹划、运作的大事,终于大功告成,老区人民的愿望全部得到兑现。

  在省老促会用人方面,也体现许老善于抉择决断。以推荐谢先文同志担任省老促会会长为例。谢先文是2007年从省人大退出工作岗位,由许老等老促会领导推荐,经组织安排到省老促会参选担任常务副会长。到岗后,许老指定他参加驻会工作;之后又一再提名他担任执行会长;到第三届理事会换届时,许老要退下来时,又坚持推荐他作为会长人选。当看到谢先文面有难色,许老在闭幕时,特地从各方面肯定谢先文,说:“我与谢先文相处多年,他是一位从红土地成长出来的老革命后代,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老区有深厚感情,从省人大副主任岗位退下来后到老促会工作,尽心尽责,对老促会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位很合适的人选”,语重心长地嘱托“各位理事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许老就是这样,选准人,鼓励人,对即将接任会长的谢先文给予“壮胆”、授予“底气”,使他增添信心和勇气。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谢先文同志正带领一班人,从脚下的大地再出发,在促进老区建设的征途中继续砥砺前行。

  三、善于总结经验

  许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使老区建设工作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不断开创老区建设促进工作崭新的局面。

  2002年10月闽西南五省市老促会第八次工作研讨会上,许老捕捉典型,高兴地谈到“老促会片会,一年一次,轮流坐庄很好”,希望“各片把这种组织活动形式坚持下去,将老促会工作搞得更好”。研讨会上,许老一一肯定各地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以三明为例,说明“宣传老区是老区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要持之以恒抓下去”;以泉州为例,说明“老区基本情况要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搞好老区工作的基本功”;以晋江为例,说明“向下延伸,建立乡镇分会或联络组,发挥工作网络纽带的作用,即可以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又可以调动老区人民的积极性”;以龙岩、漳州为例,说明“抓试点、抓技术培训、抓发展工业,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等等。

  为贯彻省委关于“要联系我省实际,在全省落实和延伸,形成有我省特色的红色旅游”的指示精神,2005年4月,许老等老同志深入宁德市的五个区市县调研,实地勘察了20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向省委提交了《建议开辟“闽东苏区山海红色之旅”并列入我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归纳了宁德市红色旅游资源“滨海苏区,在山海结合中‘海’的特色最为突出”、“畲汉同心战斗,涌现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先烈”、“红、蓝、绿旅游资源结合一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开发潜力”三大特色,并且提升到“北连浙江、南接福州,形成富有我省特色的红色旅游布局”一个新的视野。这份《调研报告》有力推动有我省特色红色旅游的迅速形成。还有,2010年南平、三明老区连续遭受特大冰雹和特大暴雨洪灾。第二年,已届88岁的许老冒着当时的炎夏酷暑天气,决意与省民政厅、老促会老同志们一起深入到6个受灾县的9个灾后重建点。他走村入户,与大家一起直接感受福建这次灾后重建所创造的奇迹,共同总结出“五大亮点”,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五项建议,受到省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批给相关部门宣传推广。

  许老不断总结经验,他说:“做了许多工作后发现,我们所做的,多数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区的贫困面貌。比如新修公路、建学校,一次洪灾就能让一切付之东流。而在老区,一个家庭如果能培养出一名技术工人或者一名大学生,就能使这个家庭脱贫。因此,我把支持老区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老区下一代成才方面,动员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出资帮助老区的贫困中学生。”许老与黄仲咸先生共同决定从“黄仲咸教育基金”划拨一块资金长期专门用于老区、山区革命“五老”、烈士后代和老区贫困高中生的助学奖学。可以说,“黄仲咸教育基金”资助老区贫困学生,也是一种“精准扶贫”,它确确实实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2004年3月“发扬老区精神 无私奉献十年——纪念省老促会成立十周年暨‘两先’表彰大会”上,许老对10年老促会的工作归纳了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搞好老促会工作的关键”、“紧紧依靠老区群众,是做好老促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紧紧依靠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并加强内部联系,是搞好老促会工作的重要条件”、“老同志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搞好老促会工作的重要保证”四点经验。2012年8月福建省老区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大会上,许老固本谋远,从18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中又再次简洁地谈了“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团结”、“要把握定位,坚持把老区建设工作融入全省工作大局”、“要抓好宣传老区和调查研究这两项基本工作”、“要形成合力”四点体会。许老的这些经验和体会,使老促会工作明确了时空的坐标和发展方向。

  最近,我阅读《根植老区写平生——记许集美同志》一书同时,还看了一位记者2007年写的《那份沉甸甸的情义——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长许集美》。这篇采访提到,许老刚退下来的时候68岁,觉得自己脑子还好,还有精力,想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为人民多做点事。他告诉记者:“老区人民培养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现在他们处境困难,我们不能忘恩负义,要为他们做点事情。”那时,也曾有很多人劝许老在家好好休息,享享清福,不要去做那些费力而又难见成效的事,但他毅然决然地回答:“老区工作,我们不搞谁搞?我们义不容辞啊!”采访过程中,许老反复强调:“老区工作的关键是重视问题,重视的关键是感情问题。”他深情地告诉记者:“老促会的工作班子好,好在对老区人民有感情,时刻考虑老区人民的利益,能经常深入老区,爬山越岭调查研究,敢于忠言直谏,把真实情况反映给组织,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乐于奉献、不计报酬。省老促会民主作风好,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再困难也没有怨言。正因为如此,老促会才有今天。”最后,许老还对采访他的记者,由衷说了一段话:“我们这些人现在没办法为国家干大事,也无力解决整个老区人民存在的所有问题,但能尽力为老区人民办点实事、做点好事,也是对老区的一点补偿。老区人民很高兴,我们就高兴啊!老区的事很多,问题还不少,任重道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办好的,希望全党、全社会更多的人都来关心老区、扶持老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的人来帮扶老区脱贫致富。”

  笔者在写《一本难得的好书》这篇读后感时,还听到一件事:当年中央派人对“405案件”进行复查,复查组的一位同志仔细翻阅了有关许老一叠又一叠的材料,惊叹道:“没想到一位长期受到怀疑、长期得不到重用、长期遭到迫害的人,还能这样始终不忘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还有一位同志相当感慨:“许老这种人在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十分罕见!”为什么“罕见”?答案在哪里?当我翻开许老所著的《不改其乐》这本书,看到首页有他敬录胡耀邦同志的名言:“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明白了,这铿锵有力的字迹,实实在在诠释了许老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底色——他就是这样,到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竭尽全力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福建省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周和平)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