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宣汉县老促会
宣汉山区小水利“病、险”缠身
编辑部:
山区小水利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农民生活之源。然而,曾经辉煌的宣汉小水利设施,如今“病”“险”缠身。据我们最近对四川宣汉县农村小水利的调查发现,山区水利设施的现状很令人担忧。
地处巴山南麓的宣汉县,全县427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26万多,耕地面积53649公顷。
解放之初的1949年,全县有各类水塘2640口,堰137条,蓄水量437万方,浇灌面积3.13亩。新中国建立后,宣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起大量塘库。到1979年底,全县共建库112处、塘15241口,堰3445条,蓄水量达14000多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约41万亩,约占全县稻田面积的80%。
近30年,宣汉的小水利建设基本是止步不前,除了修电站形成的库容约3亿方的江口湖外,没有新修水利工程。原建塘库因自然灾害的毁损和维修管理缺乏等原因,致使有效塘库数量急剧减少。据全县的统计,2008年末,与1979年相比,小二型以上水库仅存87座,减少24%;塘8551口,减少44.5%;渠堰2310处,减少34%;实际灌溉面积不足过去的6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据我们调查了解:
一是原有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无力,塘库损坏严重。87座小二型水库,有38座只能保库蓄水;8551口山坪塘中,能蓄半塘水的仅有2000来口,6500多口均为病险塘,无法蓄水。3000多公里渠堰大多被毁,能放水灌溉的仅398公里。
二是管理矛盾多。曾经实施的塘库水面使用权拍卖和承包经营措施,本意是使其得到有效管理,合理使用,更好发挥效益。但由于承包者片面追求自身效益,偏重于渔业养殖,忽视维修管理和农田灌溉用水。
三是资金投向不合理。山区水利设施以山坪塘为主,而国家财政却只补贴小一型以上水库,对小二型以下水库和山坪塘则主要由地方财政和受益农民自己负担。贫困山区既没有什么大型水利设施,也用不上农业机械,国家的关爱与贫困山区的农民基本无缘。
塘库损坏严重,蓄水减少,极大地降低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年,宣汉在连续两年特大洪灾袭击后,遭遇长达110天的夏旱连伏旱灾害,导致全县94万亩作物严重受灾,成灾面积达72万多亩,减产1.89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
安全隐患突出。山区塘库多以山坡凹湾为基础,建在住户所处海拔之上。多数山坪塘因年久失修,堤坝浸蚀严重,不仅影响蓄水,而且随时都有决堤垮塌的危险。上世纪80年代,宣汉县就曾因塘库垮塌导致多起人员伤亡、财产损毁的事故。
为此,我们建议:
1.改变现行管理体制,将小二型以下水库和山坪塘的管理、维护、使用划归农业部门。根据塘库容积和分布情况,明确由所在乡政府、村委会负责管理。
2.加大对山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小水利建设和维修的投入。一是提高补助标准,二是把小二型和山坪塘的维修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
3.宣汉有前、中、后、洲、长滩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县,年均流量约25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37.8万千瓦。除上世纪80年代修建了很少发挥灌溉作用的江口电站外,便没有新建水利设施。建议国家投资修建白岩滩、土溪口两座大型水库以及在沿江沿湖两岸建提灌站。白岩滩水库已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库容8000万至1亿立方米,不仅能对下游农田实施自流灌溉,还可保证高程以下城镇、农村及达州市人畜用水。前河土溪口可修建装机3万千瓦以上水电站,发挥发电、灌溉、旅游等多种效能。沿河特别是沿江口湖两岸修建提灌站,将河水提升200米,就可基本上满足县境内绝大多数农田灌溉及其人畜饮水所需。
4.宣汉的山坪塘,担负着全县54.7%的灌溉任务,但因年久失修,损毁破坏,多半已经丧失原有蓄灌能力,急需整治、修复,仅此则需资金3.8亿元,地方和农民无力承受,只能依靠国家制定特殊政策予以重点扶持。
宣汉县老促会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