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不该遗忘的红土地

2010/09/15  浏览量:   作者:李登禄 张剑锋  

 

不该遗忘的红土地

编辑部:
袁家沟,是四川剑阁县长岭乡的一个边远山村。它与南部县西河乡接界,距长岭乡政府15华里。全村1357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600多人。由于地处偏僻,又不是升钟水库淹没区,很多淹没区的帮扶惠农项目没有他们的份。村道16.5公里和组道23公里全是土路,村老协会长袁安康说:“我们到乡上办事坐摩托来回要花60元,步行要两个多小时。”村主任赵德智说:“去年种的海椒运不出去,烂在地里。村里是上世纪80年代通的电,争取了3年,坑子都挖起了,还是没有实现农网改造,春节期间都跳闸停电。2009年一事一议,讨论修村道,会开了整整一天,160多人到会,发言的有140人,都愿意集资修路,每人出400元。但是上面没项目支持,即使村民集资齐了,道路的基础也只能完成一半,所以现在还是动不了手。”退休教师袁安永情绪格外激动:“我们村有辉煌的历史,但没有火红的今天。过去双桥人为革命,几十位热血青年献出了生命,烈士们现在躺在荆棘丛里他们很冷啊!如果不是立个烈士纪念碑,那样的荒坡野岭谁还知道埋有烈士忠骨?前些年学生在陵园栽了点树,现在都长高了,但有人偷砍,留下了不少树桩,我们看了都寒心。”
袁家沟双桥村,在剑阁的红色史料中有名有位。它是剑阁县第一个地下党组织诞生地。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党小组,1931年成立党支部,1932年建立中共剑南边区委员会,随后组织农民武装,参加升钟起义。游击队长梁德福壮烈牺牲,袁化鹏等20余位农民被反动派杀害。1933年袁文阶重建地下党组织,1935年他带领一批青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革命山村,现在居然衰落成全乡最差的一个村:缺水、缺电、缺公路、缺支柱产业。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不是很清楚么!
大路河,又名龙凤场,它与江油市临界,是剑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集镇,以前这里赶场热闹得很。现在只见石板街,土坯墙,弯弯曲曲的狭长街道,两旁的农舍破破烂烂,冷冷清清。街东头原有一座小庙。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设立了接待处,小河对面李家院子设有红军军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从这里经过,沿着石板街从东向西源源不断。老百姓争先恐后支援红军,筹粮、抬担架……街头还有一座戏楼,红军每天都有演出,8根吊脚楼柱上刻着一幅幅标语:“参加红军分好田地,有人代耕!”、“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拥护中国共产党!”……
现在,接待处和红军戏楼都已垮塌,唯一能见到的就半截土墙和几根横卧在地上的石柱,红军标语字迹倒还清晰可见。穿过场头爬上一段陡坡,在一片刺丛中看到了无名女红军墓。墓碑斜靠在坟头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原来在当年红四方面军中有一位年方十五的小姑娘,因病不能随军前行,红军首长便安排她在老百姓家中治病。红军走后,还乡团搜出她,乱刀将她砍成块,丢在粪池之中。夜间,一位王姓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把尸块捞出掩埋。解放后,老百姓给她修了一座小墓,以便祭奠纪念。
在街道的南头,我们见到两位农妇,便和她聊起天来。一位叫唐桂珍,69岁,她家房子很破,我们问她为什么不改建一下。她说:“我们是秀钟乡青岭村四组,全组有20多户,只有4户人重建。因为要求集中到5里外的青岭村上去修,我们沟里的生产咋搞?再说,经济也很困难,无钱啊!”另一位正在筛米的妇女,叫王素华,43岁,家里5口人,父母都80多岁,两个娃儿在外地读书,她说:“地震过后,我们家根本没力量修房屋。”她感叹道:到这里来看的人有好几拨,就是不解决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像袁家沟、大路河这样的偏远山村,为革命付出过无以数计的鲜血和代价。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正在眼巴巴地盼援手哩!
四川剑阁县老促会  李登禄  张剑锋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