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防汛设施应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2020/07/05  浏览量:     

  近日,央视连续报道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致乡村内涝严重,各地抢险救灾的情况。据统计,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1560千公顷农作物、1938万人遭受洪涝灾害,倒塌房屋1.7万间,因灾死亡失踪121人。洪涝灾害不仅为城市防汛工作敲响警钟,也暴露出农村防汛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当汛情来临时,基础设施、人员组织、应急措施,无论忽视了哪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汛情扩大,带来更大的损失。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农村面貌逐年改善,新房漂亮,街道硬化,路灯照明,群众行路难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有个问题却长期被忽视,即许多村庄不注重防汛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过去村内、道旁自然形成的蓄水大坑,基本被建筑废墟和垃圾填平了,有的村庄甚至把原本做储水蓄洪用的传统坑塘垫平盖上了房屋或种上了庄稼,遇到大雨村内积水排不出;有的村内和村周围自古以来形成的可以直通河流的排水沟也早已不见了。过去下雨水顺沟流,现在排不出,遇有大雨村子便成“水泡村”。特别是平原和低洼地区,为了多增加点儿耕地,便于农用车出入及农机化作业,农田里的排水渠、泄洪沟也被填平挤占了。一些村干部和农民只顾埋头生产致富、脱贫攻坚,心存侥幸,对防汛防涝不够关注。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有常年少雨干旱加之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不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思想,有的人就认为农村防汛工作无关紧要。

  还有就是乡村防汛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防汛物资储备不足,有的村里连足够的沙石料、麻袋、锹镐、救生衣等最基本物资都没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很难靠村民自治能力组建巡逻队和防洪抢险队伍。缺信息,预报预警不及时。许多空心村里的老人大多不会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发生汛情后依靠大喇叭广播、逐户敲门或敲锣提醒等原始手段通知,在很多地方仍是现实。

  农村是防汛体系最末梢,也是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面对洪涝灾害,我们不但要加强对受灾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救援,还应该更加客观地审视农村防汛抗灾的短板和补足,精准把脉,辨证施治。

  为此,笔者建议:

  一、打通排水“经脉”,把农村防汛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发展规划。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中,对村内街道和环村的公路设计,要预留出排水沟渠,对已年久失修、破损的地方,要及时补修、完善和加固,做到有备无患。同时,要充分发挥河道、水库、坑塘、农田里的沟渠和毛渠等农村传统排灌系统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打通农村河、沟、塘防洪抗洪的“经脉”。

  二、加大预防投入,提升防汛减灾能力建设。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给予农村防汛工作更多资金支持和保障。事实证明,防汛抗灾,预防重于事后补救,把有限资金用在“防”上要比用在“救”上更有效。在资金缺口上,应进一步提高自筹能力,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汛情预报预警研判。建议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服务,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加强实时监测,强化信息共享,科学会商研判,提高对雨情、水情和台风的监测预警能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各地将防汛信息通过省市级预警平台,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人员。

  四、做好防汛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防范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防汛常识宣传和防汛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防汛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演练,让人民群众知道怎么预防洪水、洪水来了怎么办、被洪水围困怎么做等基本常识,让人民群众知晓紧急避险的方法,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

  (秦风明 张丽芳)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