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阆中市应列入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2012/05/21  浏览量:   作者:王明奎  

  编辑部:

  根据国家对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的有关政策,笔者认为,作为地处秦巴山区和剑门山区的国贫县阆中,应列入这一连片开发,并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其理由如下:

  首先,阆中位居秦巴山区和剑门山区的腹心地带。纵观秦巴山区和剑门山区的地理区划,阆中“东枕巴山,北靠秦岭,西倚剑门”。东边与巴中市和仪陇县接壤,北边与苍溪县接壤,西边与剑阁县接壤。与阆中接壤的4个县,这次均被列入了国家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而独缺阆中。阆中市的50个乡(镇),其中有37个乡(镇)地处秦巴山区,11个乡(镇)地处剑门山区,平均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属典型的深山及深丘地貌。

  其次,阆中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阆中革命老区,始创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历经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1949年12月和平解放,有着长达20多年的老区历史。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0军、红31军、红4军、红33军在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王维舟等同志率领下,在阆中转战了3年,发动较大规模战斗、战役30多次,谱写出一曲曲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壮丽诗篇。红军领导阆中人民,推翻了地方反动政权,建立了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28个区、145个乡、693个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动员了2.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其中有8000多人被追记为革命烈士,诞生了9位开国将军、87名副省(军)级以上干部。1953年,四川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阆中确定为全省首批19个老根据地县之一。阆中为中国的解放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第三,阆中的贫困面貌尚未从根本上改变。1986年阆中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重点县以来,历经20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其贫困面貌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脆弱。90%的老区特困村处于高寒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老区村无主导产业,农民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别是7万多失地农民生活困难,2.8万多红军后代处境维艰。据逐村逐社统计核实,全市有15.1万多人未能摆脱贫困。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全市工业支撑乏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11年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7%,尚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全市443个老区村中有三分之一的村只有机耕道,有30多个老区村根本不通路,有近1000处“塘、库、堰”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致使20多万老区农民靠天吃饭。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四是财政负债严重。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仅占生产总值的3%,人均仅有400多元,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特别是市、乡、村三级负债高达89亿元,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五是后扶工作任务艰巨。全市有近2万库区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人均纯收入低于非库区居民1000多元,后期帮扶任重道远。

  第四,阆中灾后返贫呈加剧态势。“5.12”汶川地震,阆中遭到重创而成为国家重灾县。一方面,阆中原本十分脆弱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在强震的破坏下雪上加霜,全市有3500多处中小水利工程毁损严重,修复遥遥无期;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到位资金不足三分之一,绝大部分项目资金不得不透支地方财力和受灾群众财力,特别是受灾的31万农民,要用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10倍以上的借贷资金来进行农房重建,导致15.11万已经解决温饱的农民,重返极端贫困人群。

  最后,阆中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市回、满、蒙、苗、藏、壮等19个少数民族聚居,总人口9300多人。博树回族自治乡与苍溪县毗邻,位处秦巴山区深处,是一个尚未脱贫的典型代表乡。

  综上所述,为使阆中老区真正改变贫困面貌,让阆中老区人民真正摆脱困境,真正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呼吁,恳请国家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将阆中列入秦巴山区国家扶贫连片开发的重点区域,并给予特殊扶持政策。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