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浙江省余姚市:进一步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促进山区增收致富的思考与建议

2024/11/15  浏览量:   作者:余姚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浙江省余姚市南部山区是四明山革命老区核心区,也是生态功能区、生态管控区、风景名胜区和相对欠发达区的重要区域。面积546.7平方公里,涉及8个乡镇(街道),7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2.08万。区域内森林面积63.7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7.09万亩,竹林26.1万亩,森林覆盖率72.19%。2023年老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9亿,经营性收入6593.18万元,同比增长45.7%。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80万元和经营性总收入超40万元。2023年山区品牌农产品年产值达11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46亿。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老区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在取得这些成绩同时,山区群众在共富谋发展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诸多不利因素。为此,市老促会组织相关人员就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山区资源优势,加快山区共同富裕步伐展开了一系列走访调研,座谈探讨,形成了以下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山区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山区致富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四明山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县域样板目标,对照山区群众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农业产业效益还不够高”,“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高”等突出问题,导致当前四明山革命老区推进共同富裕的进度还不快,质量还不高。

(一)传统产业增收乏力。因生态红线、市场供求、劳动力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等要素影响,传统农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对山区群众增收的作用正在逐步削弱。

一是毛竹、毛笋销售不畅。全市大部分竹山失管少育导致毛竹产业增收优势渐渐萎缩。毛竹收购价停留在0.16元/斤左右,除去人工费,农户实际到手只有0.05元/斤左右;毛笋收购价0.50元/斤左右,且多年来变化不大。竹笋加工企业全市由最多的13家,剩下现在1家且面临关停,规模化毛竹加工企业仅存一家,许多山高路远的竹林已长期失管,“竹灾”现象突出。

二是茶叶产业基地规模和质量明显下滑。山区现有茶叶面积4.3万亩,比2017年减少2.2万亩,而实际采收面积只有2.9万亩。大部分茶园失管荒芜,产量和产值只占2017年的16.5%和41.4%。茶树品种老化,优质茶叶基地削减,缺乏企业带动,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化程度低,来自茶叶产业的收入明显减少。

三是山区养殖业基本空白。受四明山区域水源保护和旅游风景等多种因素制约,山区不少养殖场先后关停,散养、家养农户基本绝迹,不敢养和无处养已成为山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想法,山区养鸡户、养猪户已难得一见。

(二)花卉产业进入低谷,并将持续很长时间。花木市场价格自2013年底大幅度下跌以来未见回升,而且整个四明山区域花卉品种单一,集中种植红枫和樱花为主,市场价格和经济收益一落千丈。目前,红枫和樱花市场已经饱和,10公分的红枫最高时5000元/棵,现在720元/棵,10公分樱花最高时650元/棵,现在200元/棵,而且现在只有零星销量。缺乏高端花卉品种,花卉卖不动,卖不出已成为常态,“念好花经,走好花路,出好花招,发好花财”一段时期出现的火红场景已成为历史。

(三)山区林地、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级水平还不够高。四明山区域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发挥了积极的“水缸”和“绿肺”作用。但由此也带来了区域内资源综合利用还不够到位,“钱库、林库、碳库、地库、房库”等功能未能真正开发的问题。一是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滞后,山区优质生态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推动山区共富和群众普惠发展的动能优势。二是山区人口老龄化加速。据梁弄、大岚、四明山、鹿亭等四个乡镇统计,60岁以上老人平均占常住人口的50%以上。三是企业受环保和劳动力双重影响被迫外迁,导致大量土地、林地、厂房和学校处于闲置状态。比如,当前四明山区域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3%,闲置宅基地1300余亩,农房1.3万余间,有可利用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230余亩。四明湖和陆埠水库上游的周边企业集中整治关停后,人员外迁流失,腾空厂房和部分民居处于闲置状态。四是政府工作层面重视程度还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开发利用山区资源缺乏可行性研究和顶层设计,研究破解力度和对策措施不大多。鼓励能人上山、资本上山缺少有效手段。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相互推诿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出现一些项目开而不发以及项目落地困难,最终导致山区资源资产沉淀,群众等待盼望。

二、加快山区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动山区增收致富的几点建议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抓住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聚焦革命老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立足当前实际,弘扬革命传统,砥砺前行,以壮大传统产业,优化民生服务,盘活资产资源,健全制度保障为抓手,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夯实党建工作根基,建强党员干部队伍,积极引导“能人上山,资本上山”,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老区乡村振兴,全力以赴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区。

(一)巩固提升山区传统产业。在加强山区生态保护的同时,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规模化设施农业,拓宽山区群众增收共富渠道,推进山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一是继续做强竹、笋产业,重振毛竹产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毛竹低效、低产林改造和竹笋两用山建设,以提高三笋(春笋、鞭笋、冬笋)产量,增加竹山产出。加快同安吉、余杭等竹产业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科学谋划、异地布局竹笋产品生态型精深加工网点,引进培育竹笋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竹子生物技术利用,竹制工艺品加工等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探索竹林生态旅游新途径,提高毛竹产业效益。二是高质量发展茶叶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实现茶叶增产增收。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建设高标准茶叶示范园区,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加大品牌维护、开发和宣传推广力度,重振余姚瀑布仙茗品牌优势。扶持做强茶叶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企业上山承包茶园、建立茶加工点和鲜茶收购点,不断增加山区茶农收入。三是发展绿色养殖,扩大食草型动物(牛、羊)养殖,不断理顺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决克服纠正“发展畜牧业就是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偏见,倡导宣传构建正确共生互补食物链。合理选址与优化品种相配套,规模养殖与散户养殖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共生型家禽家畜,带动增加山区群众家庭收入。

(二)改造升级花卉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退花还果步伐,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发展规律,注重调整花卉产业结构。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导向,探索推广山地综合发展新模式,改造低质花卉,因地制宜发展樱桃、草莓、香榧等高效益林果和药材产业,同时,开发园艺盆景和花木园艺产品,积极引导花木向小型化、园艺化方向转变。二是开发花卉生态观光旅游。以现有花卉基地为依托,加大硬环境投入,充分发挥“中国红枫(樱花)之乡”品牌效应,串联山地运动、游步道、景点景观、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美丽村落等资源,积极运用园林园艺技术,打造若干条和若干个高质量高品质观光花路、观光花海的旅游路线及花卉区块,加快由“卖花卉”向“卖生态”、“卖风景”转变。三是做好花卉再推介文章,提高现有花卉资源变现率。依托现有花木苗木股份经济合作社,花卉实体经营组织和花木苗木大户,加强山区花木种植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政府项目采购本地花卉苗木力度,大力倡导政府牵头组织,去市外省外举办红枫(樱花)推介会,尽快提高花木销售水平,着力消减花卉滞销困境。

(三)提速提质开发山区资源。立足四明山区域特有资源资产禀赋,着力唤醒山区沉睡资源,以抓住盘活资源资产,激活要素为牵引,加快推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拓宽“两山”转化渠道。一是全面调查摸清现有空闲林地和可使用开发房产资源,全面掌握现有山地、房产资源数量和质量。组织力量上下联动,对四明山区域梁弄、大岚、四明山、鹿亭等四个乡镇的空闲林地,荒芜茶园,撤拼后的学校,原小村办公楼,外迁企业的厂房和农民未使用或废弃的房屋,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分门别类,制定提出近期和中长期开发利用规划,积极开展开发招引工作。二是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放宽准入开发条件,加大山区资源资产开发力度。积极探索闲置土地、房屋等相关资源资产整体委托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和承包土地退出机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力求实现土地盘活、文旅开发、强村富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积极培育新型股份制经营主体,实现山区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支持引导山区群众的土地、林地、宅基地、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设施、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或投资项目,推动山区群众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挣股金,资金入股分红利,务工就业挣工资。三是市、镇(乡)联动,以点带面,营造合力推进的社会氛围。着力优化资源资产开发推进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明确开发推进工作牵头主抓部门,最大限度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强化统筹推进四明山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开发建设等职能,加强人员配备,落实要素保障,确保有效发挥统筹协调牵头主抓作用。建立健全四明山区域和相关部门常态化联动会商机制,着力解决区域发展工作推进中的重、难点问题,保障各项发展规划真正落地实施。

(四)积极创新帮扶协作模式。强化相对发达镇村对口帮扶老区镇村发展工作机制,围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发展活力的目标,用好帮扶组团、产销对接、产业飞地等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针对老区存在的混管资源资产,探索实行产权和管理权分离经营开发机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开发效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村企共建等形式到老区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帮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大力引进和培育旅游业、农业产业等特色产业高素质人才,组织专家学者赴四明山区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支持农技专业人才上山开展产业对接帮扶,新品新技引育推广试点,入股参与产业基地开发,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人才在山区共同富裕中引领带动作用。

(五)加大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树立“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理念,全面整合资源资金,着力构建“多个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山区财政投入与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减少或取消市级统筹工程属地乡镇配套资金比例和政策处理费用,切实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资金重点向老区资源开发、产业帮扶、设施改善、医疗养老、生态补偿、低收入农户帮扶等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兜实四明山区域留守群众的生存底线。持续优化信贷支持、农信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老区发展,保障促进老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