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固始县水利“三难”何时休

2012/09/27  浏览量:   作者:张良宽 王 莉  

  编辑部: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南为大别山区, 北为沿淮洼地。现在固始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三难”:山区蓄水难,灌区引水难,涝区排水难。

  1951年至1956年和1970年至1975年,我县分别有4~6万人参与了梅山和鲇鱼山两大水库建设,使来自史河、灌河干流上游的洪水威胁大大减轻。但是治淮总体规划,在固始的主要河流——史河的四大支流上拟建的大中型控制工程,至今无一实施,致使山洪经常袭击山丘区诸多中小河道及沿河农田村庄。水冲沙压的粮田,年年恢复年年冲,费钱费工误农时,耕地逐年减少。洪水在山丘区肆虐之后,接着涌入比降较小的史灌河,危害极大。由于我县山区建不了水库,这些最有价值的水资源,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只能为患,不能兴利,“洪水资源化”主旨落空。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去年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支流上建控制性工程”。我县石槽河670平方公里,急流涧264平方公里,羊行河219平方公里,长江河257平方公里,都在中央规定重点范围。上述四河的上游都是深山区,是暴雨中心多发区,年平均降雨1300毫米以上,所造成的水患,都数倍于北方河流,相反建起控制性工程,所起的作用,也数倍于北方河流。

  如果能抓住历史机遇,确立沿河减灾体系,综合开发利用这些水资源,上游生态环境的优化,下游吨粮田的建设,贫困老区各项产业、事业的发展,都将顺利推进。 “南部山区蓄水难”之问题将不复存在。

  梅山、鲇鱼山两大水库,虽然为固始农业提供了不少水源,但在水资源的配置上,固始非常被动,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在流量上,多不能与我们的农事活动相吻合。梅山、鲇鱼山两大灌区,按当时部颁设计规范,灌溉保证率为75%,渠系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应在限期内达到0.75~0.78,可是渠道通水后,一直没搞节水防渗工程,加上渠系配套差,长途输水损失极大,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38~0.4,不少地方每年只能供一次水,综合分析,目前我县的灌溉保证率只有50%,与现代农业要求标准相距甚远。

  去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近期要提高到0.55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渠道搞砼防渗硬化。由于我县太穷,几年来才硬化十几公里,不到硬化任务的1%。我们期望有专项资金,坚持5~10年,完成硬化。如果我们能把这一系数由目前不足0.4提高到0.6,全县年节约水资源有一亿方,每年减轻老区人民水费负担、渠系岁修负担和灌溉用工负担会超过一亿元,加上生态效果,意义很大。两大灌区管理单位,因供水而严重亏损的局面,也会有所好转。

  为了扩大淮河干流行洪滞洪能力,我县田河尖、金河脑、三淮、童元、建湾、陈族湾、大姜口、北庙等十几处60000多亩耕地先后退归淮河,付出的代价很大,除后期出工移民、退堤割地,有少许象征性补偿外,90%以上系无代价行为,后遗症很大。

  淮河干流临淮岗控制工程的运行原则是“牺小保大”,“小”指我们,“大”指江淮,我们对这一策略并无非议。但大汛时淮河壅水向上可达史河中游,致使沿河多数排涝涵闸抢排功能大降,排水站提排成本大增,闸前站前淹没面积和滞浸时间都大大突破设计上限,加上补偿性工程做的不到位,灌排双保目标远未实现以及运行机制上诸多问题,让老区脱贫成了“持久战”。

  对此,我县沿淮群众上访冲动至今仍很强烈。只有把沿淮工程做完善,把长效补偿机制建立起来,并坚持下去,让闸站排涝得以正常高效运行,“北部涝区排水难”的现状才能改善。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