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宋任穷与杨庄抗战被服厂

2020/03/28  浏览量: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

  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

  巧手姐妹齐上阵,一针一线总关情;”……

  这是山东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群众40年代初期,妇幼皆会唱的一首歌谣,它高度赞扬了开国上将宋任穷当年与杨庄村群众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创建杨庄抗战被服厂憾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同时,也生动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试能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激动人心难忘的场景。


开国上将宋任穷

 

  千里辗转,积极创建被服厂

  1942年5月,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南军区政治委员宋任穷,为适应当时抗日战争环境和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率领冀南区党政军群及部分后方机关,从河北陆续辗转至现山东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40年代初,杨庄村隶属朝北县抗日根据地第五区,区长为牛缃。朝北抗日根据地,是八年抗战中屹立在华北敌后战场上从未被敌人固定占领过的许多小块根据地之一。它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在鲁西北抗战中,却发挥了独特重要作用,它是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和冀南区党委两大抗日根地“红色首府”所在地,在鲁西北抗战史册上有着重要地位。朝北,是指原朝城最北部的老五区,即现在莘县的王奉镇、大王寨镇和张鲁回族镇,共70个村子、120平方公里土地,从南向北呈倒立直角三角形。宋任穷携夫人钟月林,千里辗转至杨庄成立冀南区抗战指挥中心,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北地处冀鲁豫三省和冠县,莘县、朝城、大名、南乐五县,虽属朝城管辖,却距县城七八十里路,距其他县城也均有25公里之上,属于“三不管、五不问”边缘区。朝北南接冀鲁豫、北联冀南、东通山东根据地,是连接冀南、冀鲁豫山东三大抗战根据地的纽带。第二,地形好。朝北一带虽无山川河泽之险,却遍布沙丘,灌木丛和芦苇丛。尤其是杨庄村有“”三多”:即沙荒地多、树多,芦苇、荫柳、紫树槐灌木丛多。人进去,伸手不见五指,分不清南北。第三,民风强悍,富有反抗精神。朝北群众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有反抗封建压迫的光荣传统。1941年冬,杨庄地下党员夏炳银,利用农闲季节,外出河北一带打拳卖艺,就是经地下党组织牵线联系,与宋任穷结识并成为好朋友的。杨庄村四周,全是三丈高的土围子,设有东门和西门,围子墙上还能跑大车。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开展敌后抗日工作。随宋任穷一起转移至杨庄的还有冀南军区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朱光、供给部长张松平、被服科长陈三纪、副科长刘海元等。


杨庄抗战被服厂织布机

  当时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夏炳银,村长夏少增,支部委员夏云龙,王景贤。另外,还有七名地下女党员,分别是郭秀英、桂二兰、桂佃梅、王二梅、王玉真、夏凤仙、白氏。其中,郭秀英是村妇救会主任。由于宋任穷离开河北,长途跋涉,辗转千里,至杨庄村时很大一部分干部战士的军装,鞋袜都破的不得了,窟窿加眼镜,补丁摞补丁。为此,夏炳银、夏少增、郭秀英三名村干部找到宋任穷,恳求地的说:“宋政委,常言道‘人在穿上,马在鞍上’。您和部队穿的衣服破的不行了,有的该缝补、浆洗、有的该换新的,不如您帮我们一起好好合计一下,办个抗战被服厂吧!”。宋任穷听后,喜上眉梢,略加思索的说:“是啊!部队长途跋涉,又远道而来,后勤工作一时难以跟上。要持久抗战,不解决部队的着装问题,这哪儿行啊!”。宋任穷走访群众,深入调查,多次组织召开民主决策会,发动群众献策献计,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立足实际,科学选择场地。杨庄村有一个大染坊,户主叫夏金池。他的嫡孙叫夏丁文,今年67岁,1979年12月入党,担任村会计25年。夏丁文多次深情回忆道:“爷爷开大染坊在当地是独自一家,幼小时爷爷常给讲宋任穷在杨庄开办抗战被服厂许多动人故事”。当时,夏金池住有一亩大的宅院,三间北屋,两间西屋,一个大门,院中央摆有七、八口用于给白布染色的大瓷缸。宋任穷感到,做军装得用老百姓织的白布,给白布染色可是一大技术难题,办抗战被服厂非得让这位夏师傅当顾问不可。于是,抗战被服厂就设在了夏金池家中。二是精选人员,建立组织。宋任穷选派军区供给部被服科科长陈三纪担任被服厂厂长,副科长刘海元担任副厂长。村党部书记夏炳银之妻、妇救会长郭秀英和女党员桂二兰、桂佃梅、白氏等分别担任被服厂纺线组、织布组、被褥鞋袜组长或副组长;村党支部和村妇救会,还及时动员全村40多名中青年妇女,自愿义务为抗战被服厂服务。三是宋任穷为杨庄抗战被服厂提供强有力物资保障。当时,杨庄村共有200户人家,人口500人,5000亩土地。种的大部分是棉花、玉米、花生,还有部分是果园,梨行、杏地、枣行都有。宋任穷携夫人钟月林进住杨庄后,群众生活比较艰苦,为了减轻杨庄群众经济负担,宋任穷依托冀南银行,收购了一万尺土布。这样,就保证了杨庄抗战被服厂的物资供应。


杨庄抗战被服厂棉纺车和支前独轮车等抗战物具

  杨庄村有很多沙荒地。为了开源节流、保证被服厂物资供应不中断,宋任穷带领机关和警卫连干部战士,经常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大豆。因为棉籽油、大豆油都是改善群众生活的主要食用油,大豆油还能点灯照明。一年下来,开荒种地突破600亩。为了支援前线,杨庄村家家有棉纺车,还有织布机68台,脱籽机2台。后来棉花多了,脱籽棉机不够用,宋任穷依靠朝北工委的大力支持,解决这燃眉之急。朝北党工委书记朱仄、副书记张新村,及时为杨庄抗战被服厂送来4台脱籽(棉)机。宋任穷经常抽出时间,同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手扶脚蹬加工籽棉,为被服厂生产提供了充足棉绒,保障了需要。杨庄村为了全力以赴支援抗战,几乎家家户户挑灯夜战,纺花织布,手工缝制军衣、棉鞋、袜子等部队用品。

 

  实行奖励制度,调动抗战支前积极性

  1943年7月1日,为了加强冀南区的战略纵深,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区和八路军总部决定:莘县、朝北合并为莘朝县,原冀鲁豫军区的第三军分区所辖之堂邑、冠县、莘县、清平、朝北、临清等六县划归冀南,为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赵健民任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肖永智当政委(肖永智牺牲后由许梦侠接任)。第七军分区所辖第二十二团、二十四团、永智支队、卫东支队、马颊河支队、独立团,部队人员一下子扩大到几十倍。因此。杨庄抗战被服厂生产任务更重了。宋任穷在朝北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发动杨庄附近周围20多个村子六百多名中青年妇女加入到杨庄抗战被服厂生产行列。做军装标准严、要求高,为了提高广大农户妇女们的业务能力,被服厂领导就聘请杨庄村郭秀英(女)、桂二兰(女)、夏金池、夏槐林、牛金花(女)、秦二改(女)等技术熟练的15名当师傅,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使之熟练的掌握军装裁剪和缝制技能,逐步达到做军装的技术要求。

  在那抗战艰苦年代,杨庄抗战被服厂妇女们做军装实在不易,从纺线、织布,到染色、裁剪布样,都是一针一线地手工缝制,真可谓:“一针一线都是爱、针针线线寄深情”。按照八路军军装的样式,统一剪出裤子、上衣的样式,根据各村各家能做针线活的妇女人数,把军装按照套数分到各家各户,让客户分头缝制。当时做军装,各个村子分工不同。比如杨庄、吕村、王村、辛庄、西王庄、前观、后观等村,分的做上衣、鞋袜,王庄、武家河、夏庄、庙头、尧头、余庄、西田庄、富余集等村分的是做裤子等部队用品。各村村民把分到家里的军装做好后交给村长。村长检查验收后,再统一交给杨庄抗战被服厂。村长还经常到村民家里去查看,发现哪家军装做的不合格,就让返工重做。当时没有缝纫机,做军装都是手工缝制。杨庄村40多名中、青年妇女,通常晚上做军装,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晚上照明点的是油灯。大都是豆油、棉籽油。把大豆油和棉籽油倒在碗里,用棉花搓成一条一根细细的灯捻子放在碗口边儿。灯捻子一般做得很细,一方面是为了省油,如灯捻子粗了点燃时就会呼呼冒黑烟。由于灯捻子很细,晚上油灯只能发出微弱的光亮,做针线活儿必须凑到油灯跟前才能看得清,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都是被熏得黑乎乎的,里面都是油烟。因为当时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一个人要用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条裤子。为八路军做的上衣没有现在的纽扣,扣子都是细细的布条挽成疙瘩状的布扣,然后缝在衣服上。


杨庄村妇女纺线支前

  宋任穷同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资建侯、政委赖勤一道研究,依据军区创建冀南银行后,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制定了《关于扩大被服厂生产的奖励办法》。为杨庄群众不仅供应布匹,而且还实行联产计酬,根据各村各户人员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家庭实际困难等情况,适时进行物质奖励。杨庄村现任村委会主任夏秋计的祖母白氏,村现任会计夏丁文的祖母岳兰芝,抗战年代都是地下党员,她们二人带领十几位妇女,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夜战做军装和缝制鞋袜。仅一个月时间,就做军鞋、袜子210多双,就评为“支前模范”。宋任穷和被服厂领导为她们奖励100斤小米、100斤玉米。但杨庄妇女白氏、岳兰芝等都把100斤小米、100斤玉米全部捐献给杨庄抗战医院,用于伤病员改善生活,竞肯自己忍饥挨饿。

 

  一心一意为抗战,争先恐后当模范

  杨庄村妇救会在抗战被服厂生产中,发挥了独特重大作用。妇救会长郭秀英同其他几名女党员,担任着各生产小组组长。既要自己带头干、又要组织姐妹们一起干,整天忙得团团转。郭秀英家中有两部纺车、一台织布机。她不管白天黑夜,一有空就纺线织布,常常一熬就是一个通宵。另外,村里6名女党员缝军装、做鞋袜,速度快、质量好、数量大,一直走在全村前列。最难得可贵的是,郭秀英带领全村7名女党员和30多名中青妇女,计划外为八路军做冬装,共计100多套。村大染房老板夏金池之妻岳兰芝,原来为抗战被服厂做军鞋、纳鞋底,用的是棉线绳。后来,她带头改用麻绳,用麻绳做军鞋、纳鞋底,结实耐用、耐磨、耐穿。为此,村党支部和村妇救会,就发动全村利用池塘、水坑边沿和沙荒地,大量种植蓖麻,为抗战被服厂做军鞋提供了足够的物料。

  宋任穷夫人钟月林,是一位参加长征的女红军。过去会打草鞋,现在能做军鞋。村里有位勤劳善良的老大娘叫李青女,经常来到村长夏少增家中,帮助宋任穷夫妇洗衣做饭,照看孩子。钟月林把孩子托付给李大娘,一有空就来到被服厂,和杨庄村妇女们一起做军衣、军鞋,手工精细,令人叫绝。村妇救会组织几个手工缝制技术比较好的姐妹们,熬了好几个通宵,悄悄为宋任穷做了一身军装。宋任穷高大魁梧,穿上后显得相貌堂堂,容光焕发。宋任穷不好拒绝,拿自己的津贴按价赔付了被服厂。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为杨庄抗战被服厂做出重大贡献的杨庄妇女还有:孔梅芝、张存英、夏勤女、吕香女、夏金梅、刘凤菊、夏改莲、武四香、沈九梅、薛春香等。今天,这些抗战支前巾帼女杰都先后离世了,但她们那种乐于吃苦、勇跃支前、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前进。从1942年7月到1944年5月,杨庄村抗战被服厂总计为前线提供军装2800多套,鞋袜5600多双,被褥4900多条,缝补、浆洗、翻新军装被褥25000多件。

  宋任穷是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和创建者,冀南抗战八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其中三年宋任穷是在杨庄村艰难度过的。他以卓越的组织才能、军事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杨庄组织带领广大军民开挖抗战地道,并相继组建了兵工厂、后方医院、冀南银行和抗战被服厂,先后指挥了清平、堂邑、朝南、莘县、临清、大名、威县、南宫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歼灭了日伪军大量有生力量,从根本上一举扭转了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的严峻形势,使冀南、冀中、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55年,宋任穷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现如今,杨庄村是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山东省红色传统村落,市、县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杨庄抗战被服厂,在冀南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党和祖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杨庄村宋任穷抗战纪念馆主展厅

(马世祥 牛贵葆 闫洪涛)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