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光荣的红土地 辉煌的革命史

2020/05/05  浏览量:     

  大埔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埔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至1994年,经六次评划及增补评划革命老区,到1994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大埔县共有革命老区村1291个(自然村),老区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80.6%。梅州市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4年10月编印的《梅州市老区基本情况》一书的《编印说明》写道:“梅州市被省定为广东省的重点老区之一,全市六县一市一区范围内都有革命老根据地,(其中)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四个县经省定为重点革命老区县……”可见,大埔县是省定的“重点革命老区县”之一。2009年1月8日,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大埔县为“原中央苏区县”。大埔是广东省第一个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

  大埔地处闽粤边陲,北界福建永定,东邻福建平和,东接饶平,西与丰顺、梅县相靠;梅江、汀江、梅潭河于三河坝汇成韩江,向南经潮汕注入南海。境内群山簇拥,万壑纵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革命战争年代,大埔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事件。然而本人认为,尤其突出,最值得埔人引以为傲的是,在每个革命历史时期,大埔都发生过超越大埔地域范畴的,关乎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大局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正是这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大埔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无限光彩。具体有:

  一、广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和广东早期革命活动组织者张善铭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埔旅穗学生张善铭成为1921年入党的广东首批党员,是广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和广东早期革命活动组织者之一。张善铭入党后曾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返广东后历任广东区团委书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中共东江特委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军委主任;他参与策划了三次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4月,在前往海陆丰领导东江武装暴动时被捕,惨遭杀害,时年28岁。在张善铭的影响和带动下,邹师贞、蓝裕业、郭瘦真等八九位埔籍学生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或中国共产党。他们利用寒、暑假返乡或其他机会回埔传播革命思想,促成大埔党、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及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乃至后来的武装暴动的兴起。1925年夏成立的大埔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高陂仰文学校支部,成为梅州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党支部就是他的影响和推动的结果。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南昌起义后 ,起义军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起义军进抵大埔县后,实行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率领3000多人据守大埔三河坝,阻击由梅县松口扑向三河坝的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以掩护主力南下潮汕。10月1日,朱德率部在大埔农军、民众配合下,于东文部东笔枝尾山一带,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强渡的敌军。至10月3日,起义军与敌血战了三个昼夜,虽给敌重大杀伤,歼敌3000多,起义军也有1000余将士伤亡,又处于敌军绝对优势的三面包围中。3日晚,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决定撤出战斗,采用“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战术,摆脱敌军。5日,起义军转移到饶平茂芝,原定赴潮汕与主力会合。此时,从潮州突围的起义军数百人退到茂芝后与朱德部会合,也带来了叶、贺主力在潮州失利的消息。在此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朱德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及求实精神,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战略决策。于7日率部离开茂芝,历尽艰辛,转战粤东北、福建、湘南,并在1928年4月底率部上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朱、毛共同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正是朱德指挥三河坝战役,有效地阻击了国民党军之后,把起义军仅存的这支成建制的、政治与军事素质都较高的队伍保留下来,成为革命的“火种”,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曾是这部分起义部队的一员并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谭震林同志说过:“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留下来,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那一点力量,很难存在下去。”中央党史研究室史学专家石仲泉称:“扼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军,保蓄革命种,共举井冈旗。”1963年大埔县政府在三河坝笔枝尾山兴建纪念碑,派人赴京请朱老总为纪念碑题字,朱老总慨然为碑身正面题写了:“‘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款“朱德”这几个大字。此举足以证明对朱德三河坝战役的看重。此外,毋庸讳言,就朱德的人生历程而言,南昌起义时,他不是起义的领导班子“前敌委员会”的成员。三河坝战役后,他成长为“中国红军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可见,三河坝战役正是朱德这颗“帅星”升起的重要节点。

  南昌起义军入埔,时间虽短,对大埔的革命斗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鼓舞了大埔党组织和民众的斗志,促进了大埔党团组织的恢复、发展,留下来的一批伤病员后来成为大埔地方武装的骨干力量,拉开了大埔土地革命的序幕。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埔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南昌起义军离开大埔后,大埔地方党组织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领导了—系列武装暴动,开展了红色区域割据,创建苏维埃政权。1930年1月,成立了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埔东、埔西、埔南、埔北先后建立4个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5月,成立了大埔县苏维埃政府;此时,大埔县已经是完整的苏区县。后来属闽粤赣省的梅埔丰、饶和埔境内的大埔红色区域及福建省直属的埔北红色区域融入了中央苏区。1932年3月, 中央苏区闽粤赣省改称中央苏区福建省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再次重申: 属梅埔丰、饶和埔、埔北的大埔红色区域,是中央苏区福建省的重要区域。大埔苏区融入中央苏区后,积极完成中央苏区政府下达的扩红、筹款、支前、反围剿等任务,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及反“围剿”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埔北苏区,因为是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所在地,所以由福建省苏区政府直属领导,福建省苏区政府曾称埔北苏区为福建省15个政令畅通的县级区域之一。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原在大埔组建的东江红军四十八团的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编入闽西红军第三十四师后,在长征中担任“后卫”,其中绝大部分人牺牲于“湘江血战”中,成为无名烈士。参加长征有姓名可考的大埔人有:罗明、肖月华、杨兰史、杨辉图、杨永松、萧光等26人,为广东省参加长征人数最多的县。

  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及大埔中站


当年中央交通线物资存放点——青溪棣萼楼

  1930年9月,中共中央为加强上海的中央机关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联系,设立了中央直属交通局,由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建立起多条交通站线。被史学家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是经过大埔青溪的这条支线,它从上海取海运经香港,转汕头,改河运逆韩江、汀江而上至大埔青溪,再走陆路进入闽西苏区,直到红都江西瑞金,全程数千里。在其他交通线先后被敌人破坏后,唯有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一直安全运转至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甚至在南方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摧不夸打不烂的地下航线”。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大埔青溪设立交通中站。卢伟良、杨雄先后任站长。埔北苏区的蔡雨青、黄华、江如良、孙世阶、邹日祥、郑启彬等十多位中共党员、干部为大埔交通中站的主要骨干;李阿镰、饶阿亮、邱阿莲等村民组成固定妇女运输队;大埔交通中站驻有一个武装班,班长卓雄(后为李玉棠),成员杨芳、杨起超、邹清仁等是大埔人。中站下设的小站、联络点及设施有:李国良为负责人的茶阳(县城)同丰杂货店、孙世阶为负责人的茶阳(县城)同天饭店,青溪虎市余良晋、谢莲夫妇为负责人的永丰食杂店,多宝坑邹日祥家、长治铁坑小站,青溪余均平的旧屋、棣萼楼为物资中转仓。中站有木船一艘,民船二艘作茶阳与青溪之间的运输船。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除传送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外,还担负着运送物资、经费,护送人员等任务,尤其是圆满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的护送任务。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陈云、博古、任弼时、聂荣臻、刘伯承、叶剑英、董必武、张闻天、王稼祥、邓颖超、邓小平、杨尚昆、瞿秋白等党、政、军负责同志及国际人士李德、电台技术人员与文艺工作者共200多人到达中央苏区。运送进入中央苏区的药物、电池、食盐、印刷设备等有300多吨,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中央红色交通线为“红色血脉”。大埔中站处于红白交界区,是在虎口咽喉上的通往中央苏区的重要门户。大埔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大埔交通中站副站长郑启彬、茶阳同天饭店(联络点)负责人孙世阶、多宝坑小站负责人邹日祥的母亲江强英、参加物资运输的余川生、余积邦等十多位革命群众,为保护交通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五、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设立于大埔


南委机关旧址  枫朗仓下老屋

    全面抗战暴发后,虽然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但南方党组织仍遭国民党疯狂“清剿”。在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大埔党组织得以很快恢复和发展,1938年6月成立了中共大埔县委员会,并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1938年春,中共闽粤赣省委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方方任书记。由于大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斗争环境,1940年春,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迁来大埔。1940年秋,中共南方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的批准,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南委下辖江西省委、粤北省委、粤南省委、琼崖特委、湘南特委、潮梅特委、闽西特委、闽南特委和广西省工委等。南委班子:方方为书记,张文彬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郭潜为组织部副部长(后任组织部长),涂振农为宣传部长,王涛为委员兼任闽西特委书记。南委机关设在大埔县境内,先后驻在西河大溪背竞业楼、大麻恭州下村“宜慎山庄”、枫朗大埔角仓下。南委在高陂设“鸿达批发商行”联络站,在福建平和长乐、大埔百侯“见南轩”设电台,在永定的沿田、大埔境内的西河黄砂、高陂真真照相馆、枫朗墩背、大埔角“天成”商号、百侯侯西小学等地设立交通站。南委机关设在大埔,使大埔县成为华南地区抗日救亡的指挥基地。大埔党组织得益于受南委直接领导,从中吸取了巨大的能量和定力,以至在后来更为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红旗不倒,并且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大埔党组织也为保卫南委机关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六、解放战争时期大埔成为闽粤赣边区核心根据地


闽粤赣辖区党委成立旧址——光德上漳启明寺

  1947年初,中共闽粤边工委于福建永定园头山召开会议,对方方和中共广东区委为落实党中央“恢复武装斗争”决定而提出的“先从闽西南老区搞起,然后向粤东发展”的战略进行分析,结合边区形势认为:闽西南屡遭敌人摧残,党组织受到较大的破坏,当地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比较强大。相对粤东地区党的组织较健全,原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开辟了几百个据点;粤东地区是侨乡,经济比较富裕,只要控制梅江、韩江、汀江,便能较好解决经济和给养问题;原国民党粤东保安团先后调往海南,粤东各县仅有保警队,力量较薄弱。因此,会议提出:实施“梅埔先发起”战略。即在梅埔先发动游击战争,打开局面后再往闽西南地区发展。会后,即派中共闽粤边工委特派员魏金水赴香港向方方和中共广东区委汇报请示。魏金水返回闽粤边后,于1947年4月在大埔丰溪的七里溪召开闽粤赣边工委执委会议,贯彻党中央批准的“先粤东后闽西”的战略方针。会议决定将中共闽粤赣边工委机关、电台迁到大埔;将闽西南部分军事骨干调入大埔。在边区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大埔与邻县在反击国民党军多次“清剿”的斗争中,共同开辟了相对独立,又连成一片的较为巩固梅埔丰边县、饶和埔边县、永和埔边县三块游击根据地。闽粤赣边工委机关迁入大埔后,关先后以长治党坪、英雅汶子里、青溪大塘背、银江大窠里、光德启明寺为驻地。1948年8月7日在光德镇启明寺召开中共闽粤赣边区代表大会,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1949年3月,边区党委机关转移到枫朗保安村。1947年5月,粤东支队在青溪豪猪窟成立。1948年12月21日,党中央、解放军总司令部正式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成立。刘永生任边纵司令员,魏金水任政委。“边纵”成立庆祝会在光德上漳召开。大埔还是边区相关地委及所属军队的诞生地或驻地。1947年初,中共梅埔地委迁入大埔青溪罗坑、茶阳郑石寮、大麻汶子里等地。地委所属梅州支队在洲瑞大坪成立。1948年,闽西地委先后在西河富哉堂、东山下和岩上大老寨设立机关。所属闽西支队二次在大老寨整编、整训。1948年8月,中共韩东地委在平原大王坑成立,地委机关先后驻在光德富岭、枫朗大埔角。为培养军队和地方人才,边区党委在枫朗保安村创办了韩江干校、边区医院和卫生学校、财经干部训练班,共培养了各类学员1000多人。学员主要分配到兴梅地区或参与闽西南接收。 1949年5月大埔首先全境解放后,接着解放梅州各县;5月22日,龙岩、永定、上杭、武平、连城各县宣布起义。为接管闽西南,闽粤赣边区党委抽调军政干校、财经干校、独八大队、及地方干部370多人组成接管团,在大埔县城集结。6月13日,接管团及边纵部队共2000人集中于茶阳太宁召开接管闽西南誓师大会。大埔县共抽调了800多名干部参与闽西、兴梅及广州等地的接管和后来的建设工作。

  七、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分局等五级党组织在埔指挥抗击胡琏残部

  1949年7月,国民党胡琏兵团残部约6000多人,在南下大军的追击下,经兴梅、闽西逃往潮汕,后渡海逃台。因而,闽粤边区又打响了一场抗击胡琏残部的战役。

  7月16日,已经进入梅州城的华南分局、粤赣边区党委机关,《大众报》报社,华南文工团等单位从梅城撤出,转移到大埔青溪大塘背村等地,梅州公学一部转移到青溪按湖,边区医院、卫校转移到长治蓝田,迁来大埔的机关干部有400多人。另外,迁来埔北案湖等地的保卫部队500多人。华南分局书记方方、闽粤赣边区党委书记魏金水、边纵司令刘永生及梅州地委、大埔县委领导等人住在青溪大塘背村晋寿楼,抗击胡琏残部的一切战斗号令都从晋寿楼发出。胡琏残部窜埔后,大埔县委、县政府也撤出县城,转移到湖寮等地。为上级机关安全和物资供应,县委书记张克昌率一部赶赴埔北大塘背,组织起情报网,及时掌握情况,打击反动分子;同时指挥埔北、附城、西河、侯云区委区政府发动群众,保障来埔上级党政军人员粮食及其他物资的供给。大埔独立团一部部署于汀江东岸的青溪及松东三塔一带,作外围护卫。大埔独立团另一部及区游击队则在各地相机打击胡敌。9月12至27日,胡琏残部分批撤往汕头逃至台湾。从中共华南分局至县辖区党组织的五级党的领导在埔指挥抗击胡琏残部成为当时流传的佳话。

  以上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看似独立存在的,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前面的事件都对后面的事件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前面的事件就是后面发生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战争时期,大埔这片红土地,背负着光荣和梦想,承载了赤诚的历史担当和巨大的付出和牺牲。今天的人们要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前辈和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和勇于付出、不惜牺牲的精神,为这片红土地实现绿色崛起,为大埔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大埔县老促会 林德树)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