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由“志愿书”引起的感人故事

2020/05/09  浏览量:     

  一份79年前的文书(见下图):在尺半见方的朱笺纸上,右侧用毛笔中楷竖写着“志愿书”三字,遒劲有力;左侧则用小楷清秀工整地书写了以下内容:

  立志愿书人李兆培,兹有梁灵光、周一峰、马一行、孙占彪、贾鸿钧五位先生之介绍并得本人之同意,于本年六月十六日凭诸介绍人拜认徐海清先生为干父,自即日起永久保持干父子关系,兆培情愿随时侍奉干父母并协理家事,虽在外为国家服务仍始终密切联系,为欲有凭立此志愿书为证。

  文书签署年代为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


  事情还得从79年前说起。1940年底,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翌年4月,南通县警卫团二营奉命到南通县西部地区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到驻在附近的顽军“工人总队”(后该武装大部投靠日军)袭击,教导员李兆培、副营长徐永恒率部奋起抗击,徐永恒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徐永恒,如皋县苴镇(今属如东县)人,家中独子,1935年考入南通商业中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41 年初调任南通县独立团二营副营长。

  徐永恒牺牲后,父母十分悲伤:为抚慰徐家,南通县县长、县警卫团团长梁灵光,遂介绍警卫团二营教导员李兆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与徐永恒父亲徐海清见面。李兆培与徐永恒生前不仅是战友、搭档,两人在南通商业中学上学时就是同窗,彼此间相处甚是融洽,且两人先后不久都加入中国共产党。烽火中的战友亲如兄弟,情谊很深,李兆培当场欲拜认徐海清为义父,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所述的《志愿书》。

  《志愿书》中的五位介绍人梁灵光、周一峰、马一行、孙占彪、贾鸿钧为当时南通县党政军领导,也都是徐永恒的战友(孙占彪时为县警卫团副团长,其后不久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1年10月,谢克东(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中共无锡市委书记,南通、盐城地委第一书记等职)接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因工作关系,谢克东驻地距徐海清家很近,而时任丰利区区委副书记的夏凤珠也分工在徐海清所在的乡里工作。虽然李兆培拜给徐海清为义子,但徐海清的家在如皋,而李兆培在南通县警卫团,距徐海清家较远,且戎马倥偬,不便于日常照顾,而夏凤珠却近在眼前。于是谢克东就和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叶胥朝,还有夏凤珠聊起照顾烈士父母这件事,夏凤珠正有此意,就拜做了徐海清的义女,徐海清满心欢喜。

  为宽慰徐海清夫妇,不让他们长期饱尝“无后”的痛苦,谢克东和妻子林超商量后,许诺徐海清:日后出生的孩子倘若是男孩的话,就过继给徐海清作孙子。

  1943 年,谢克东调到苏中四地委工作,时值日伪军对四分区大规模“清乡”,根据地形势十分险恶,谢克东尽管战事繁忙,但他没有忘却自己的承诺。1944年9月,林超生下儿子;11月,谢克东专门派人通过地下交通站,将出生刚两个月的亲生骨肉送到徐海清家,作了徐海清的继孙、烈士徐永恒的继子。谢克东的送子义举在根据地传为美谈。

  《志愿书》引起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解放血洒疆场的牺牲精神和革命队伍纯洁高尚的战友情谊。梁灵光、周一峰、谢克东、孙占彪、李兆培、马一行、贾鸿钧、夏凤珠等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人民的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通州区分会 陆子森)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