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解放军报》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

2020/05/12  浏览量:     

  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热血儿女投身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中来,他们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则因为战伤成为残疾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用各种方式纪念烈士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那些为共和国成立洒过鲜血的伤残军人,在做好优待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一直考虑着如何让他们残而不废,自强自立,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潮中来,开启新的人生。

  正在此时,一等功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去双脚的战斗英雄李来财,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从一名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里的残疾人,转变成为重新站立起来行走自如能生活自理的正常人,而且还学会了开汽车,并最终成为誉满全国的无脚拖拉机手,从而为无数因战致残的革命军人树立了榜样。《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朝鲜民主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解放军总政治部更是在全军开展了学习李来财事迹竞赛活动。1956年前后,李来财两次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选入主席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两次出席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且还于1959年受邀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

 

苦难的童年

  1929年,李来财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的西紫陵村。

  西紫陵村,北靠巍巍太行山,南依蜿蜒东去的黄河支流沁河,这里土地肥沃、溪流遍地,自古以来就有“小江南”的美称。李来财全家共有11口人,父母、他们姊妹5个,外加嫂嫂和3个小侄儿。他们全家在父母的带领下,虽然生活艰辛,但还不至于受冻挨饿,可到了1942年的春天时一切都变了。

  这年春天,西紫陵这块丰饶的土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灾,沁河干枯、土地龟裂,到处尘土飞扬,仿佛只需一根火柴就能将整个大地点燃起来。

  春苗枯死了,灾荒来了。家无存粮的李来财一家陷入了困境,母亲首先一病不起,为了给孩子们省一点口粮,她闭上眼睛,不肯再吃一粒粮食,很快就饿死了。

  夏天过去了,人们种上了秋作物,期盼着能有所收获。可无情的干旱伴随着大风又吹走了人们仅存的一丝希望。

  冬天就要来了,再不想办法全家都得饿死。李来财的父亲决定让哥哥李克财上太行山到山西去逃一条命。他说:“听说山上有八路军,你先去,要是好,你回来,再把来财也带去,我们一家也好有个出路。”

  哥哥连夜逃出西紫陵后,全家日夜盼着好消息的到来。谁知就在第四天头上,有人捎信给保长,说:“李克财抢人家的粮食,被关在日本军碉堡的地牢里,要他们家拿四斗玉茭去保他。”保长说:“他们老李家天天啃干树皮,不要说四斗,就是四两玉茭他们也拿不出来,你们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

  就在这一天,李来财的哥哥被日本人给枪杀了。李来财和嫂子拿着一领破席,把哥哥卷了卷埋在太行山下的旷野里。

  哥哥死了,父亲的希望破灭了。他已经没有力气哭了,为了活命只得把自家屋顶上的草拆下来,一天担一担卖掉,换回来一点点粮食给全家人充饥。

  冬天一天天熬过去了,雪化了,树枝长嫩芽了、大地长小草了、小溪有水了。就在人们吃着草根、树叶,以为就要看到活路时,可怕的瘟疫来了,沁河两岸,一家家、一村村的死人,有的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全家人能不能熬过这漫长的春天呢?父亲没办法,只得把两个小女儿送人,让她们好有一条活路。

  父亲已经饿得走不成路了,皮包骨头的嫂嫂带着13岁的李来财在田地里劳作,好不容易挨到麦收,地里打下一石麦子,可之前借地主家里借一斗还三斗的债要还,一下子又被人家灌走了八斗。父亲浑身饿得浮肿,脸已经肿得看不见眼珠的父亲,眼见着救命粮被人家无情地灌走,头一扭,永远离开了人世。

  坚强的嫂子哭罢多时,对李来财说:“走,咱们把秋地种起来!”可谁知道,秋天又闹起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庄稼变成光秃秃一片。眼看着荒年又要到了,人们开始一批批、一队队逃荒,李来财也跟着一位本家婶婶加入了逃难的人群中。他回头看一眼给自己送行的瘦弱的嫂子,依依不舍离开了家乡。可他哪里知道,他走后没多久,他的小兄弟就被人打死在东紫陵的集镇上,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嫂子只得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过了黄河往南走,再也没有消息。就这样,李来财全家11口人是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李来财一个孤儿。

 

在革命中成长

  李来财和婶婶逃难来到山西省的介休县,投奔婶婶的儿子李进财。李进财在介休大街上跟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中应德”的书铺,李来财在这里当了一名学徒。让李来财没想到的是这个书铺竟然是八路军的一个联络点,跟李来财睡一个火炕的王鸿恩竟然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战士,白天不少头上包块白毛巾、肩膀上背个搭膊的顾客竟然是八路军的同志。

  夜深人静,王鸿恩便会给李来财讲游击队上的生活,怎样行军、怎样打击敌人、穷苦老百姓如何欢迎八路军……听着听着,有一次李来财禁不住问:“鸿恩哥,你看当个八路军容易吗?”王鸿恩回答道:“那有什么不容易,八路军讲平等,在那儿当军官的跟当战士的,可没什么界线。”就这样,八路军在李来财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日本投降了,已经长大了的李来财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迎接他的却是满院子一人多高的野蒿草和乱杂杂的小树棵子。看着这一切李来财痛苦地蹲在地上哭了起来,他明白这一切都在默默地告诉他,他逃难后亲人们都已遭到了不幸,过去的一大家子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他了。

  日本人虽然投降了,但沁阳却并不太平,西紫陵是解放区,国民党占领着沁阳城,三里地外就是战场,战斗的枪声时常在不远处响起。

  这年冬天,共产党领导的工作队进驻西紫陵村,带领受苦大众闹翻身,李来财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来。要开斗争会了,许多人怕日后地主老财报复不敢站出来诉苦。李来财想着饿死的父母,想着被日本人枪杀的哥哥,想着被卖掉的两个妹妹,想着死在东紫陵街头的弟弟,想着领着三个孤儿不知流落在何方的嫂子,他在斗争会上第一个站起来诉苦,从而点起了西紫陵人们斗争的火焰。李来财也在斗争中成为“地主怕他,群众爱他”的积极分子。1947年,李来财担任了西紫陵村民兵队队长,经常带领民兵到沁阳城边去打击敌人。在党组织和工作队的关心培养下,李来财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这年四月份,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秘密的宣誓大会上,李来财站在毛主席像前,想着自己挨过的冻、受过的饿,牛马不如的生活,他发誓:“党叫到哪儿,我就到哪儿,不管多么困难,我一定斗争到底!我一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入党后不久,决心把整个生命献给党的李来财,受党组织派遣来到沁阳的临县博爱县第五区去组织武装工作队。斗争是残酷的,敌人为了镇压觉悟起来的农民,经常利用夜晚对武装工作队进行突袭,抓不到工作队,就把村干部的头砍下来,高高地悬挂在电线杆子上。

  为了斗争,白天,工作队的同志两三人一组分散到各个村庄去领导农民进行诉苦斗争;晚上,工作队便聚集起来跟敌人打游击,在无数次生死战斗中,李来财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1948年春天,李来财正式到太行第四分区武装轮训队受训,成为一名正规军战士,转战在豫北大地上。

  新中国成立了,1950年春天,李来财随部队来到离家乡西紫陵20多里的济源县黄河岸边开垦荒地。正当他们热火朝天准备建设新中国时,朝鲜战争爆发了,李来财积极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斗争中来。

 

风雪华岳山

  1950年年底,狂风裹挟着暴雪在朝鲜大地上激荡,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凭借着简陋的装备打到了“三八线”附近。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震动全世界的突破“三八线”战役打响了,李来财所在团队的战斗任务是:先攻占中峰山,再攻占华岳山主峰。

  华岳山是三八线这一地带的最高峰,黑郁郁地耸立在风雪之中,是那样的高不可攀。李来财他们为了躲避敌机的侦察,反穿棉衣、头包白毛巾,绕开大道,沿着积满了大雪的山沟,悄悄向敌人的阵地靠近。敌机来了,他们就地卧倒;敌机走了,他们就艰难地前进。天冷得出奇,运动时出一身汗,一停下来衣服就像冰一样紧贴在脊背上。就这样他们冒着暴风雪在山沟里从白天走到了黑夜。

  半夜时分,战斗打响了。李来财所在营在天快亮时攻到了主峰华岳山的山腰,“三八线”上敌人的主阵地就在眼前。部队停下来休整,准备给敌人最后一击。李来财在冰雪上面挖了个半人深的掩体,就在此时,他第一次感到两脚冰冷难受。湿透了的鞋子冻得硬梆梆,连鞋带子也解不开。“脚可不敢冻坏了!冻坏了怎么打仗!”李来财想着,赶紧用两只手抱着脚。可就在这时枪声大作,敌人顺着一条山梁,冲到了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地方。

  战斗开始了,李来财他们踏着积雪击溃了敌人。大部队去搜索残敌,连里给李来财他们五班的任务是掩护搬运伤员。此时,五班只剩下班长李来财、副班长和一个战士。李来财先派一个战士翻上大雪山去找担架队,后来,他又让副班长也去了。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一条枪。就在此时,有一股敌人冲到了他所在的山坡下。绝不能让伤员落入敌手!李来财在伤员的支援下,时而射击,时而投手榴弹,打得敌人始终无法前进半步。枪管打红了,他就把枪管插到雪地里降一降温,再继续射击。就在这危机关头,增援部队来了,担架队来了,终于转危为安了。

  战斗时什么也不觉得,看着担架队慢慢走远,李来财感到自己的两条腿已经冻得不能弯曲,他一步一滑拉着树枝才勉强爬上一个山坡。战友们招呼他坐下,他用两手抱着已经失去知觉的双脚,好不容易把鞋带暖化,解开一看,鞋、袜子和脚完全冻在一起,伸手摸一摸,脚像一块冰一样,又硬、又冷。就在这时命令下达了,让冻坏的、不能走路的留下,其他人继续追击敌人。

  李来财的脚不能走了,应该留下,可他却挣扎着站起来,跟着部队继续前进,又于半夜爬上了一座大山。山顶的风雪更大了,李来财再也站不住,他坐在雪地里,冻得胳膊腿都抽了筋。听着前面的枪炮声,他又顽强地扶着枪站起来,不顾一切,踉踉跄跄跟着部队突破了“三八线”。

  病床上的迷茫

  战斗胜利了,李来财荣立了一等功,可他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发着高烧,双脚肿胀起来,紧绷的皮肤乌黑乌黑,仿佛里头的血水已经发黑。很快李来财的病情急剧恶化,肿胀的腿开始流黄水。医生找他谈话,他用恳求的眼神注视着医生:“我的病能治好吗?我还要战斗呢!”医生拉着他的手说:“同志,你的两只脚冻得太厉害了,要想治好就得截肢。不然,就不只是两只脚、两条腿的问题了,会有生命危险的。”

  听着医生的话,李来财的眼神顿时黯淡了下来。一个战士没有双脚,他怎么冲锋?一个年轻人没有双脚,他怎么生活?医生知道李来财在想什么,他弯下腰在李来财耳边劝慰道:“我们也想给你治好,可情况不允许。按照你的冻伤,会从骨髓里往上发展,现在是下半截腿,往后是整条腿,再往后到了上身,生命可就危险了!”

  由于身体太过虚弱,李来财先截掉了右小腿的下半截。虽然他有了心理准备,但当他从麻醉中醒来,感到右腿的伤口一跳一身汗地疼痛时,他知道他的右腿真的没有了,想着从今以后,自己再也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行军、作战、宿营,他的心比伤口的疼痛还要难受,他把头埋在被子里,不让自己发出哼声,默默地在流着眼泪。第十二天,他又被送进手术室,截掉了左脚的脚掌。

  双腿都截了肢!尽管李来财受伤后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失去双脚后不能自主行走的残酷现实,风华正茂的李来财的情绪一下子跌入到冰冷的深渊,他感到自己的心比那战斗之夜华岳山上的冰雪还要冰冷。他不再说话,沉默着,眼睛愈来愈大,脸庞愈来愈枯瘦。

  1951年一个寒冷的春夜,李来财作为一个尚未痊愈的重伤员躺在担架上回到祖国,住进了锦州医院。他的腿没了,瘦得不像个样子,一个年轻的女护士一把就把他从担架抱到了病床上。

  医院的环境是优美的,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是热忱的,生活条件是优裕的……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李来财的大脑里却时时想着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奔跑,再也不能上战场冲锋陷阵,再也不能参加劳动为国家做贡献,再也不能得到别人的鲜花和掌声,甚至自己还要别人照顾一辈子……他想着想着就会痛苦地不吃不喝,一个人翻身面对着墙壁发呆,有时更会莫名其妙地冲着医生、护士发脾气。

  李来财的状况引起了医院上下的重视,该怎么办呢?

 

我也要站起来

  这天晚上,护士发现李来财脸上有泪痕,就关切地问他是不是伤口痛。李来财摇了摇头。护士知道李来财的心思,就关切地劝道:“不要想太多,你是为了祖国才残废的,祖国会养你一辈子的……”还没等护士说完李来财就暴发了:“我知道,可我才22岁,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你们都走吧!都快走吧!”

  第二天早晨,医院的教导员来到了李来财所在的病房。说他是教导员,倒不如说他是个伤员,在朝鲜战场上,他的牙床给子弹打穿了,也是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了后方,做了两次手术,到如今半个头和脸都还裹在绷带里,说话的声音也模糊不清。但他是个抗战时就入伍的老革命,积极乐观,走到哪儿,哪里就充满了欢笑和朝气。

  李来财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冲着自己来的。可教导员并没有直接来到他的病床前,而是一个一个与其他伤员火热地聊着天,最后他才来到李来财的病床前拉起了家常,讲起了他如何在莱芜与日寇作战;指导员如何为救大家突围,只身引开敌人,自己壮烈牺牲;伤员们如何藏在老乡的地窖里,白天忍饥挨饿,晚上爬到地里挖野菜吃……他们谈着谈着,教导员说:“我知道你负了重伤,丢掉了两只脚,每天都在为不能再上前线而悲伤。”

  教导员的话正中李来财的心思,他盯着教导员。教导员接着说:“不过你知道的,在咱们共产党人面前,是永远没有什么悲观失望的!你知道吗?苏联有个无脚飞将军马列西耶夫。他是个航空员,跟你一样,两只脚受了伤,在雪地里爬了几天几夜,冻坏了,抬到后方不得不锯掉了。可是,他后来安装上假腿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不仅学会了走路,而且还学会了跳舞。后来,他又开着飞机飞上了天空,打了很漂亮的胜仗……”

  教导员的话深深吸引了李来财,原来这世界上还有假腿,还有人靠假腿学会了走路、跳舞,并且还能继续开飞机战斗。李来财瞬间看到了希望,他满怀热情地看着教导员问:“那我也能装上假腿,学会走路吗?”

  “能,你能!为什么别人能,你不能?”

  望着教导员那鼓励的目光,李来财看到了希望,他满面发光。教导员拉着他的手说:“不过,你首先得把身体养好、锻炼好,你看你瘦成什么样子了!没有好身体,你安上假腿又有什么用呢?”

  自此,李来财变了,不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且还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识字学习。他日夜盼着自己能早点康复,好早日实现自己站起来的梦想。

 

截掉我的左腿吧

  李来财终于康复了。为了能站起来,他请木匠给自己做了一支木头脚,用皮带小心翼翼地把它绑在自己的半截脚腕子上。一切准备停当,他用两只手用力地抓住双拐,咬着牙,用尽全身力气,离开床沿站了起来。可瞬间,左脚端的疼痛传遍了全身,他的脸色刷地一下苍白起来,汗水如潮水般湿遍了全身,他不由自主跌坐在床沿上。

  自己就这样放弃了吗?周围的同志关心地注视着他。李来财嘴巴紧闭着、咬着牙,把力气都用在架着双拐的肩膀上,一用力,他又一次站了起来。他兴奋、他疼痛,他的嘴唇上显出一丝痛苦的笑,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站稳,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同志们围上来安慰他。躺在地上的李来财痛苦极了,人家没有脚都能走路、跳舞、开飞机,难道自己架着双拐连站也站不起来吗?在这以后的时间里,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试验着架着双拐站起来,从早晨到中午,从傍晚到深夜。终于等到第三天中午时,他可以站稳了。他慢慢向前移动一只拐杖,放稳,把全身的重量移过去,同时用木脚向前迈了一步,然后,移动另一支拐杖,又一步,又一步,已经五六步了!李来财兴奋地喊了起来:“我能走了!我能走了!”

  没多久,河南省派干部把康复了的李来财接到位于河南新乡的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这里住着很多荣誉军人,每当傍晚时分,大家有的拄着拐,有的坐着小车给人推着出去散步。可李来财却没心欣赏眼前的美景,他低着头,看着悬在半空的半截右腿,寻思着:“这算什么站起来?难道我能架着副拐杖去开飞机吗?我需要的是工作,需要的是能够战斗!”在痛苦的思想斗争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李来财的心头。

  这天,教养院的医生来给李来财检查伤口。他指着自己还留住半截脚后跟的左腿对医生说:“大夫,我想把这一条也截掉。”

  医生瞪大了眼睛瞧着他反问道:“截掉!为什么?”

  “不截掉我就只能永远架着双拐,要是两腿都截齐了,就能装上一样的假腿,我就能真正站起来了……”

  “这想法倒是很好,恐怕上级不会同意的!”

  “我需要截去,我考虑很久了。你反映上去,领导一定会同意的!”李来财恳求道。

  上级的政策是,能为伤员多保存一寸肢体,就尽可能多地保存。这既是对同志的爱,也是一种人道,怎么可以在伤口长好的情况下,再去截掉肢体呢?教养院的领导和医生一起找李来财谈话。李来财说:“我要真正地站起来,不说像苏联英雄那样开飞机,哪怕去看个仓库也好!决不能整天拖着双拐,东看看、西看看过下去。我考虑好了,只有把两条腿截得一样长,才能装上假脚,才能真正地站起来走路!”最后,李来财说:“我希望我还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做工作。”

  1952年5月,李来财又一次躺到了手术台上,来实现他真正站起来的梦想。

  一个多月后,李来财在新乡市一家专门制作假肢的工厂定做了一副假腿。这一天,李来财把自己的腿用纱布包上,然后,把那做得跟真人的真腿一样的假腿装上,把钢扣扣在自己的大腿上面。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李来财站起来了,可是,两条腿疼得那样厉害,他眼前一黑,失去重心,转了一个圈,多亏同志们扶着才没有跌倒。

  李来财没有向困难屈服,一次不行,他就两次,两次不行,他就三次……尽管每次锻炼他都疼得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当他看着裤脚下露出的皮鞋时,哪怕双腿再火辣辣地疼,他也要咬牙坚持着,他要真正地站起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要开汽车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李来财可以顺利走路了,能自己打水、打饭、种菜、练双杠了。在不停的锻炼和劳动中,他逐渐灵巧地掌握住了两个假腿,最后,他竟可以在排球场上打排球、在乒乓球台前打乒乓球了。

  又是一个礼拜六,又到了同志们到新乡市内去看戏的时候。别人都纷纷爬上卡车,只有李来财站在一旁看着卡车发呆。

  汽车司机张科三师傅走过来了,李来财拦住他问道:“张师傅,你看像我们这样装了假腿的,能不能开汽车呀?”

  张师傅看了看李来财,没加思索地回答道:“能走路,为什么不能开车呢?上车吧!”

  听着张师傅的回答,李来财兴奋地上了卡车,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向组织提出建议——自己要学会开汽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在李来财满怀希望等着领导答复时,风言风语却传了出来——好手好脚的人学开车还得学三年,像他们这样没腿没脚的人,就不要胡思乱想了;反正他们不出钱,拿着公家的汽车瞎浪费。

  尽管有人有异议,但教养院党委却形成了一个决议:“重彩同志愿意学技术、找出路,这是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要坚决支持他们!”党委写了一份报告报到总院部,没过几天就批了下来,不仅同意李来财学开汽车,而且定的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拖拉机手。

  教养院领导找李来财谈话,对他说:“你学开汽车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学会技术,不仅可以参加祖国建设,可以实现你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你的决定是给重彩同志开一条路,让大家跟着上来,让大家都成为一个建设者,一个有用的人。不过,学开汽车必须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必须拿出战斗的姿态……”

  听着院领导的话,李来财挺直胸板,斩钉截铁回答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决不会向困难低头,坚决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

  在李来财的带动下,教养院装一支假腿的马海元、杜德新,装两支假腿的徐恭武,一只脚残废了的徐兆文都加入了进来。他们在汽车师傅张科三的带领下,先从内燃机、油路、电路等理论学起。然后,再用千斤顶把吉普车的后轮支起来,学原地驾驶。这天,他们就要到马路上去试车了,教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得到消息都赶过来为他们加油助威。当李来财第一个完成试车后,院长和书记纷纷拉着他的手为他喝彩。

  听着众人的喝彩声,李来财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试车自己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尤其是这油门大小,自己这双没有知觉的假脚总控制不好,油门踩不紧,一松,没油,车停住了;赶忙用劲一踩,一下子油又太多了,排气管突突地冒黑烟,赶紧一松,又熄了火。假脚终究是假脚,这可怎么办?唯有练习找感觉了。白天,他在汽车上苦练;晚上,坐在床上他把腿一伸一缩模拟着练。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动作中,他找到了诀窍,他把大腿往高处一抬,膝盖往前一拱,脚尖就踩得均匀了,他用膝盖的感觉,代替了脚掌的感觉。

  能顺利开小车了,可想着组织上是要培养自己当拖拉机手的,拖拉机可比吉普车笨重、费力得多了,自己这假腿能不能胜任呢?他想到大卡车上试一试。他的提议又得到了领导的批准,给他们换了一台十轮大卡车让他们练习。

  果然,大卡车与吉普车不同。小吉普的离合器弹簧细,不需要用多大力就能踩下去,可大卡车就不行了。怎么办?只有加强练习了。经过苦练,李来财他们人人都能顺利开着大卡车在公路上飞奔。

 

农场中获得新生

  1955年5月,豫北大地麦浪翻滚,李来财、杜德新、马海元、徐兆文,在张科三师傅的带领下,轮流开着汽车从新乡直奔博爱国营农场,望着窗外大好河山、嗅着扑面而来充满麦香味的清新空气,李来财怎能不兴奋,组织上派他们到博爱国营农场实习,他们就要从一个残疾军人变成一个真正的祖国建设者了。

  农场场长组织办公室主任、机务室主任等同志在场长办公室欢迎李来财他们到来。场长介绍完17000亩农场的种植布局、农业机械化建设等情况后,热情地欢迎他们这些革命战士来支援农场建设。可当张科三介绍起李来财他们怎样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怎样负伤、怎样不得不截掉腿和脚的情况后,现场的气氛顿时变了,农场的同志好奇、惊讶地睁大眼睛看着他们。

  对于大家的表情,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来财并不感到奇怪,他知道,“麦熟一晌”的道理,现在马上就要开始麦收了,这是一场战斗,人们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劳作,和老天抢时间,让小麦颗粒归仓,让秋作物按时播种,这些都是重体力劳动,而他们都是失去腿脚的人,难怪人们怀疑他们。

  这时,农场机务室主任吴霭光开口了,他说道:“尽管现在农场走机械化道路,可这也是头等的重体力劳动,就说犁地吧,湿地,泥那么深,一脚下去要陷下这么深。机器要是出了故障,还得钻到车底下去修理,这样的工作……”

  听着吴主任的发言,李来财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忐忑不安:“农场会要我们吗?”

  吴主任讲完,张科三并没有接他的话,而是接着讲李来财他们如何安装上假腿,如何控制了假腿,如何不甘心让国家养一辈子,如何学会了开汽车,如何学会开拖拉机……最后,张科三说道:“我知道送没脚的人来农场参加劳动,会被人看作奇谈!可是,他们来这里是在给后面无数残疾军人来开路的。他们失败了,那么无数人想站起来、走向建设岗位的希望也就断绝了。”

  听着张科三的话会场一下子沉默了,李来财从桌边站起来打破了这沉默,他说道:“虽说我们是残疾人,可是,我们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不残废的人,旁的职工干什么,我们就一样干什么,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可是,请领导上相信,我们遇到困难一定能坚决克服,希望领导上多多指导我们,不要因为残疾,就分派我们一些轻的工作,我们要跟旁人一样工作,一样劳动。”

  李来财的表态感动了农场所有的人,机务室主任吴霭光激动地说:“我们有决心把同志们培养成为成熟的拖拉机手!”

  就这样,李来财在博爱农场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麦收战场立新功

  麦收时节到了,全农场的人都动员起来,收割、运输、晾晒,成片成片金灿灿的麦田,在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一条条、一片片消失着,它们变成股股麦流,从联合收割机的储蓄仓流入运输麦粒拖拉机的拖斗里,再被运到晾晒场上。

  望着熙熙攘攘而有条不紊的人流,听着田野上机器的怒吼声,李来财兴奋地想到了战场,他又上前线了,他要在这个麦收的战场上也打个大胜仗。李来财的任务是担任一部小型拖拉机驾驶员的助手,负责把联合收割机打下的麦粒运往晒麦场上。

  在运输过程中,李来财发现了个问题,联合收割机20分钟就能收割一仓麦粒,而往晾晒场上运输麦粒前后却需要30分钟时间。也就是说,联合收割机要在田地里白白地等10分钟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场不得不让马车也加入进来。看着这些,李来财想,麦收的时间多宝贵呀!麦穗熟透了,收迟了,麦粒就会脱落到泥土里,要是万一下起雨来,就不知要有多少麦粒糟塌在田地里。为了抢时间,当联合收割机向拖斗里倾倒麦粒时,他就使出平生力气,飞快地用铁锨把麦粒弄匀、摊平,摊了一层,又一层,他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

  第一天结束了,李来财累得浑身发困、发疼。夜间,把假腿解去,虽然一翻身就疼得不得了,但他的脑海里却一直想着怎样减少运输的时间,让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时间和拖拉机的运输时间匹配起来,不再浪费时间。

  天还没亮,李来财就起了床。他怕自己的假腿走路慢,就带了几个馒头,一边在路上吃,一面往地里赶。又经过一天的劳作,李来财摸清楚了其中的规律,他决定行动起来。

  当他们开着拖拉机来到晒麦场上时,李来财不再休息,他主动帮助晒场上的同志卸麦粒,把卸车的时间从4分钟,缩短到3分钟。

  车一卸完,他和驾驶员就轮换着开着拖拉机奔波在高低不平、满是尘土的田间小道上,尽可能地加快速度。

  到了田地里,他们估摸着联合收割机什么时侯、在什么地方能收满一仓粮,就提前把拖拉机停在那个地方,这样又缩短了时间。

  联合收割机倾倒麦粒时,李来财一刻不停地爬上拖斗,飞快地摊着麦粒,把原来的5分钟装车时间,缩短到两分半钟。

  麦收以来,农场上下都在关注着李来财这个装着两条假腿的拖拉机手,开始人们只是怀疑他能不能真正地参加劳动,现在人们都想看着他如何创造奇迹。第四天,河南省农场管理局的同志也来到了博爱农场,他坐在李来财的拖拉机上,拿着表,计算李来财他们这个拖拉机整个运输过程的时长,结果,果然是20分钟,正好和联合收割机收一粮仓麦子的时间吻合。20分钟!李来财这个装着一双假腿的残疾军人打破了原来30分钟才能运输一趟的纪录!在整个13天的麦收战斗中,和李来财他们合作的那台联合收割机,共收割麦子1756亩,计341700斤湿麦粒,成为农场5台联合收割机中收获最多的一台,李来财也一下子成为农场里的突击手,在麦收总结大会上,李来财他们的那辆拖拉机还被评为优秀车。

  劳动是辛苦的,但能劳动更是快乐的、幸福的。这对李来财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用武之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心情为之愉悦、身体为之健壮。他决心要在农场扎下根来,做一个真正的农场人,作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下雨了,他和健康人一样,扛起100多斤的粮袋飞奔;要耕田了,他开着大型拖拉机冒着风雪在田野里驰骋……

  李来财的事迹引起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的注意,他向解放军报社作了推荐。1956年2月,重伤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李来财作为《解放军报》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隆重向全军、全国推出。就这样,李来财——一个一等功臣、一个残疾革命军人、一个无脚拖拉机手的事迹,从博爱农场传遍了全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1959年9月,李来财(后排左二)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时,与刘胡兰的母亲李文秀(前排左二)、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前排左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前排左四)的合影。

  (河南省沁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倡文)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