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者是重庆涪陵人?

2020/05/16  浏览量:     

  最近,重庆市涪陵区老促会和区委党史研究室在抢救、发掘、整理党史资料中,发现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其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后来成为新四军的涪陵人汪大漠,不仅是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者,而且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人之一。

    汪大漠原名汪道闿,1916年5月生于原四川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又名汪家庙(原汪家庙属四川省涪陵管辖,1953年划归长寿县,现属重庆市长寿区)。

  汪大漠从小进私塾一直到12岁。期间,在其父亲允许子女读白话文、看新书的引导下,开始接受新文化思想影响。据汪大漠在《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选自 《抗日战争时期的涪陵》)中回忆说:“父亲在新文化思想的冲刷下,允许我读白话文、看新书,因此我读了许多新旧书籍,如《儿童世界》、《少年杂志》以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的作品,这又使我从小就崇尚英雄豪杰,幻想有一天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出力作贡献。”

  1928年,汪大漠进入涪陵县李渡镇高级小学校读书,并得到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从此走上“新文艺”创作道路,尤其对郭沫若、蒋光赤、胡巴额、成仿吾等人的作品感兴趣。

  其实,汪大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聪明好学,勤奋上进。父母忍饥挨饿供他读书。1930年,14岁的汪大漠考入涪陵县立中小合校中学部读初中,15岁那年,他考入涪陵县中(现涪陵五中),受到石大城等老师所宣传进步思想影响,石大城是涪陵早期共产党员,当时为涪陵县立中小合校国文教员,他提倡学生学习进步文艺,汪大漠的国文成绩很好,又喜爱写作,很受石大城的器重。在石大城的影响下,汪大漠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吸收进步文艺思想,与新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底,“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一场爱国团结、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为了寻求到更多的革命道理,1936年初,20岁的汪大漠说服家人,到成都天府高中继续求学,并投身于四川的学生运动,汪大漠与田家英、蔡衣蕖、章嘉乐、戴碧湘、叶兆麒等一起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海燕社”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期间,汪大漠以“瞎巴”、“白帆”、“岂第”的笔名,在《新蜀报》、《商务日报》、《华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写下了大量歌颂共产党,反剥削、反压迫、反帝反封建的诗文,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年春,汪大漠又参加了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开展了大量抗日救亡革命活动。

   记录毛泽东关于鲁迅的演讲

  1937年6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汪大漠与叶兆麒、章嘉乐等一起,历尽艰辛,奔赴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他一边参加军事训练,一边从事创作,短短时间,创作了近十件文艺作品,用于宣传队演出。当年8月,组织上安排汪大漠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主要学习马列理论。在这里,他为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关于鲁迅精神的演讲作了笔录,并以《毛泽东论鲁迅》为题整理发表,为中国保留了毛泽东唯一的一篇对鲁迅的专论。

  其详情是: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祭日,陕北公学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邀请毛泽东到学校作题为《论鲁迅》的演讲。

  那天上午9时许,陕北公学的上千名师生聚集在学校礼堂,怀着崇敬之情,聆听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演讲。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公开而全面地评价鲁迅,当时并没有形成书面稿件,全靠学员们边听边记录。而记录得最认真、最全面的就是汪大漠,他几乎将毛泽东同志演讲的全部内容记录了下来。汪大漠认为毛泽东同志对鲁班的评论很重要,经过认真整理后,于1938年3月发表在左联重要成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杂志《七月》第十期上,题目是《论鲁迅》,注明了“毛泽东演讲,大汉笔录”。

  1938年11月,《文献》杂志又全文转载了毛泽东的《论鲁迅》,记录者为大汉。1950年7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毛泽东的《论鲁迅》,仍注明记录者是大汉。

  大汉是谁?多年来一直是个谜。而实际上,大汉就是陕北公学的学员汪大漠。

  日月如梭,岁月如流, 1981年,中央党校唐天然几经周折,终于证实《论鲁迅》的笔录者是重庆涪陵籍人汪大漠。原来,“大汉”为“大漠”之误,因为繁体字的“汉”与“漠”字形相近,可能误将“漠”写成了“汉”。《七月》杂志也是如此,目录上印的是 “漠”,但正文却印成了“汉”。1981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唐天然的文章《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的经过》,介绍了他的重大发现,使几十年来毛泽东这篇演讲文稿的记录整理者之谜,终于得以破解。

  后据汪大漠回忆,毛泽东《论鲁迅》在《七月》杂志首发时,他还在《论鲁迅》一文中有一个“小引”,内容是:“该文是鲁迅先生周年祭日,毛泽东先生在陕北公学的纪念大会上的演讲,当时由我记录了下来。记录稿一直搁到现在,没有把它整理出来在刊物上发表过。毛先生对鲁迅是颇有研究的,他读过鲁迅不少著作,这篇演讲是非常精辟独到的作家论,而且,对于每个正在艰苦斗争着的民族解放战士,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此,现在发表也许并不过时。在延安时,没有把这篇记录交给毛泽东先生看过,如果有遗漏或出入的地方,当然由记录者负责。”

  解放后,毛泽东《论鲁迅》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中外刊物多次转载。汪大漠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38年3月,我从延安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来又到敌后的新四军中开展艰苦的抗战斗争,在空余时间,我加紧将毛泽东先生和其它领导的访问笔记进行了整理,一并交给了新华日报社的吴敏同志,其他的访问记录很快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唯独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没有用。后来,吴敏告诉我,因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未经本人审阅,不便刊登。于是,我便将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寄给了《七月》,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更没想到,这篇《论鲁迅》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汪大漠为毛泽东《论鲁迅》演讲进行了笔录、整理,并推荐在报刊上发表,为我党保留了毛泽东同志唯一的一篇对鲁迅的专论。

  汪大漠加入新四军驰骋沙场

  1938年夏季,原准备分配到《新华日报》社工作的汪大漠,被组织介绍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当年7月,南昌新四军办事处介绍汪大漠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任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兼军教导队政治教员。当年底,经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等介绍,汪大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底,汪大漠调入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任组织干事。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时,时任新四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的汪大漠随军直属机关行动。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下达向茂林方向突围的命令,当晚,汪大漠他们冒雨在章家渡涉水渡河。汪大漠在后来的诗作《新四军东征·大雨夜渡》中对当时的行动有这样的描述:“滂沱鼓击万笠鸣,排灯照河筑水城。赤脚苦涉冬月渡,千手拉成以巨人。”为避免和敌人遭遇,渡河部队从茂林方向转了回来,在山里转圈。不久,前方的部队与敌人交上了火,枪声越来越近,大家明显感觉到国民党顽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正在路边准备增援的汪大漠和他战友们,见叶挺等军首长从身边走过,便围了过去。叶挺军长在路边拿着望远镜观察后说:“山头上部队在运动,军教导总队也上山去打仗了,大家要做好准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生病躺在担架上的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召集大家开会,要求大家做好强行突围准备,“多冲出去一个人,就能为革命多保存一份力量”。勇敢的汪大漠在身上藏好1000元公款和机密文件,烧毁了随身携带的日记和笔记等资料,随队伍在茂密的山地展开突围行动,最终获得成功。

  一周后,汪大漠在地下组织的安排下渡江北去,在无为县找到新四军7师师部驻地,随部队纵横千里,驰骋沙场。抗战时期,后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华东局党校教育干事,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经历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特别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洗礼,汪大漠变得更加成熟,领导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副政治委员等职。

  成为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汪大漠参加了接管整编国民党海军的五人领导小组,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人之一。此后,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后调北京,历任中国人民海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详细情况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汪大漠相继担任了华东野战军教导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东海军政治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渡江战役前后,他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上海市解放时,汪大漠又与张爱萍一起参与接管国民党海军的工作,并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当时的名称叫“华东军区海军”)。

  至今,在海军上海展览馆,仍有这样的一段记述: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在占领南京的同一天,就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是以3野教导师师部及教导第3团、炮兵营、3野司令部侦察营和苏北军区海防纵队等部4335人为基础组建的,随后,又陆续抽调苏北军区3332人和陆军第30军、35军两个军部以及直属队共11825人,并接受国民党海军投诚起义舰艇和官兵,充实到机关和部队。

  在组建海军的工作中,张爱萍、袁世烈、冯文华、汪大漠、孙克骥等五人,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任党委委员。汪大漠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后勤部政委。解放后调北京,任海军政治部、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部长、海军舰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

  在研究汪大漠革命历程的过程中,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还有这样的发现: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和汪大漠在陕北一同参加革命,关系一直很好。1982年,田家英去世时,汪大漠含泪填写了一首《沁园春》:“海燕初飞,学步文坛,共痛国危。昔救亡声急,街头茶社,下乡宣讲,顿起春雷。郊外林中,校园壁上,激浊扬清树战旗,锋芒露,看民先队里。剑舞晨鸡,忠遭谗毁,千古含悲。”1993年8月,《汪大漠诗文选》正式出版,此诗以及汪大漠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诗也收录其中。

  1983年,离休后的汪大漠仍关心着海军的发展。1994年7月21日,汪大漠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骨灰存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汪大漠逝世后,《人民日报》在1994年10月24日的文章中,追述了汪大漠“早在中学期间,就投身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汪大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论是红军年代、抗日战争年代还是解放战争年代,他都没有忘记用自己的笔从事写作。为中国人民勤奋工作58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创建人之一,为海军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逝世后的追悼会上,他的海军战友们送给了他很好的挽联,上联是“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纵横南北真豪杰”;下联是“满腹经纶,绣成长城,驰骋江海留忠魂”。

  尽管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但人民总不会忘记有一位传奇人物——汪大漠。中国人民海军创建已逾70周年,人们再次想起这位中国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的他,想起这位记录下毛泽东《论鲁迅》的原始记录者和发表者,不禁肃然起敬,敬佩万分。

  (重庆市涪陵区老促会 冉启蕾)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