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青史留名话“联抗”

2020/05/19  浏览量:     

  1940年10月,新四军黄桥战役的胜利,为建立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里下河地区和沿江一带,鲁苏皖边区游击队总指挥李明扬部、鲁苏战区游击队陈泰运部(即税警团)等,仍对新四军心存疑虑,希望新四军与他们的防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驻守一支彼此信得过的中立部队。对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致电刘少奇、陈毅,同意在苏中地区“成立一支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外围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深受各方信赖的国民党战地委员会少将设计委员黄逸峰出面组织这支部队,部队于1940年10月10日,在曲塘成立,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黄逸峰任司令,李俊民、周至堃任副司令,贺学敏任参谋长。

  “联抗”部队的建立,在苏中地区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吸引着爱国人士,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慕名而来的官兵和进步青年就有千余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特务营副营长宋生发带来一个连,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令张公任纵队派来一个连,江苏省保安一旅薛承宗部来了一个连。此外,还收编了国民党泰县第六区(白米)和第七区(曲塘)的两个区常备中队。“联抗”还委派王筱觉把分散在曲塘以北地区地主的枪支集中起来,组成曲塘大队。当时地下党除动员一部分群众来参军外,还派人去如皋、南通等地进行动员。上海、泰县、泰兴、东台等地的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也纷纷来参军。

  “联抗”部队初建时,下辖4个大队,分别驻防在胡集、曲塘、白米、小白米一带。部队实行连队建立政治指导员制度,配备文化教员,开设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培训政治、军事干部。建立战地工作团,创办《联抗报》,以宣传和组织群众。政权建设上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接收和改组国民党曲塘、白米两个区公所,在这两个区成立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代行地方政府职权,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新四军苏北指挥和苏中地方党组织先后派张敬人、张弧梅、彭柏山、戴为然等党员干部到“联抗”部队和“联抗”活动的地区工作,加强党对“联抗”部队的领导。

  “联抗”成立不久,即协助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联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筹备召开苏北和平会议,陈毅代表新四军到会。会上通过了呼吁苏北各界联合抗日的通电,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新四军在苏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1940年11月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黄逸峰选为参政会议长。此后,“联抗”在苏中党组织的帮助下,对部队不断进行改造,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逐步向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过渡。

  1941年2月,“联抗”部队参加讨伐率部投降日军的李长江战役。4月,黄逸峰赴盐城新四军军部汇报工作,刘少奇代表华中局宣部批准黄逸峰重新入党。7月,黄逸峰奉命率“联抗”部队到新四军军部进行整训,适逢日伪军1.7万多人对盐城进行大“扫荡”,“联抗”部队配合新四军第3师参加反“扫荡”战斗,并一度担任新四军军部的警卫工作。刘少奇、陈毅、赖传玉等新四军首长先后到“联抗”看望官兵。“联抗”部队结束整训后,回到海安曲北地区,开展军政练兵活动,积极协助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二五”减租,发动和组织群众投身抗日。1943年7月反“扫荡”中,血战曹庄,打退十倍于联抗部队的日伪军,使日寇胆寒,使卖国贼心惊,大大鼓舞了海安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后来,“联抗”部队还在墩头、姚簖、东台等地多地打击敌人。1944年9月21日,“联抗”部队配合新四军参加讨伐国民党顽军税警团的战斗。四年中,“联抗”部队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作战50多次,歼灭日军200多人,伪军1700多人,国民党顽军500多人。

  1944年10月10日,历时4年的“联抗”部队圆满完成党赋于的历史使命,奉命撤销番号,所属一团改编为苏中军区特务第五团,二团改编为紫石县独立团。

  “联抗”部队是诞生于海安大地的一支抗日武装,正如刘少奇所说,“联抗”部队虽然名义上不是新四军,但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一部分,是一支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任务的武装部队,在苏中团结抗日斗争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海安市关工委 李晓星)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