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黄桥大捷”与苏北会师

2020/05/19  浏览量:     

  (一)

    今年十月,是新四军黄桥决战大捷暨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苏北大丰白驹镇狮子口会师八十周年。

  八十年前的十月,八路军与新四军能历史性地会师,决定性的一着就是新四军黄桥决战大获全胜。没有黄桥决战的胜利,两军当时尚不可能会师。

  1940年6月,郭村战斗胜利之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陈毅、粟裕,奉命率领所属的江南主力部队,执行中共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从苏南渡江北上,进入江都的嘶马、大桥、吴家桥地区,与已战斗在苏北的管文蔚、叶飞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陶勇指挥的新四军苏皖支队会师。7月,在塘头进行了整编,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三个纵队:一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一、四、五团;二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下辖二、六、九团;三纵队陶勇任司令员、刘先胜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七、八团。经过整编,统一了指挥,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7月下旬,陈毅、粟裕率部东进。7月29日,消灭盘踞黄桥的顽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近2000人,占领了黄桥,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在南通、如皋、靖江、泰兴、泰县地区成立了以管文蔚任主任的“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

  (二)

  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对新四军开辟苏北并旗开得胜大为恼火。

  韩德勤属于蒋介石嫡系顾祝同所部,是出了名的反共顽固派。十年内战时,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师长,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时,全师覆没,韩本人被红军俘虏后化装成伙夫而逃脱。此番韩德勤坐镇兴化, 拥兵苏北,号称10万,但却不思抗日,专门制造反共摩擦,是有名的“反共摩擦专家”,被苏北老百姓唾骂为“扫帚星”。

  为争取中间势力,孤力韩顽,陈毅呕心沥血,纵横捭阖,表现了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他曾三次冒着极大危险进泰州城,跟国民党苏北地方实力派人物李明扬、李长江见面,对他们晓以民族大义,为新四军挺进苏北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陈毅四处奔波,一方面派代表与国民党各地方部队联系抗日,另一方面又与各阶层代表人物频繁接触,呼吁团结抗日。陈毅也曾几次函电韩德勤,只要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而韩德勤对陈毅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

  9月3日,韩德勤命令他的主力第一一七师、保安一旅协同税警团,由海安、曲塘等地出发,兵分三路向黄桥进攻。新四军早有准备,在营溪一带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新四军全歼保安一旅两个团,俘虏千余人。第一一七师被打得狼狈窜缩回曲塘、海安去了。

  顽军在营溪向新四军进攻失败后,韩德勤不死心,又命令保安第九旅张少华部向新四军发起进攻。张少华率两个团驻守姜堰,不但在姜堰构筑加设电网的36个碉堡为核心的坚固工事,还在营溪以北运盐河沿线筑起碉堡。姜堰是米粮仓,地势很险要,四周都是水网地,张少华狂妄已极,认为占据姜堰,攻可进,退可守,万无一失。韩德勤甚至狂妄叫嚣,要以当年在江西进攻红军的办法,在军事上步步为营,层层设防,稳守稳打,切断黄桥交通,同时禁运粮食、食盐等物资,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困死新四军。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认为,直接威胁根据地黄桥的姜堰这颗钉子必须拔掉,遂决定攻打姜堰。三个纵队密切配合,仅仅用一个晚上的战斗,就攻占了苏中大镇姜堰。

  新四军解放了姜堰,不但在武器弹药和兵员上得到了足够的补充,更重要的是粉碎了韩顽对新四军的经济封锁,现在新四军要粮有粮,要物有物。

  陈毅在姜堰召开各界代表人物会议,共商苏北团结抗战的大事。当时海安著名民主人士韩国钧给陈毅发电报,说:“韩德勤认为只有新四军退出姜堰,万事皆休,一切可以商议,否则无谈判可言!”陈毅遵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关于解决苏北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的指示,回电韩国钧,同意退出姜堰,同时向各界代表说明我新四军到苏北的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的,只要对抗战有利,对民族有利,我们是愿意退出姜堰的。

  参加会议的各界人士都说,如果新四军退出姜堰,韩德勤再向你们进攻,那就是他们欺人太甚,不但欺骗了你们,也欺骗了我们,必遭苏北人民共弃!

  当时,新四军内部也有部分指战员对把这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地方让给韩德勤想不通,经过做工作和宣传教育,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我们退出姜堰,一方面便于集中兵力对付韩德勤进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可争取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拥护。9月30日,我军从姜堰撤出,人民群众都说新四军是通情达理的,是真心抗日的。

  这时,由黄克诚指挥的奉命驰援华中新四军的八路军五纵队两万余人马已越过陇海路正日夜兼程南下,其第一支队彭明治部,第二支队田守尧部已抵达涟水以北地区;新四军罗炳辉第五支队也已进至大运河西岸,与新四军苏北部队形成了由北、西、南三面夹击韩德勤的有利态势。

  (三)

  韩德勤深惧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苏北会师,又利令智昏地以为新四军退出姜堰为虚弱,决心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即先歼黄桥新四军,然后调转兵力对付南下的立足未稳的八路军。于是亲自指挥26个团3万余兵力,妄图歼灭新四军苏北部队于黄桥地区。

  韩德勤主动寻衅,正是中共一举解决苏北问题的良机。但苏北新四军全部人员仅70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过5000余人。新四军人数虽少,但军政素质是顽军所不能比拟的。新四军又处于“哀兵”地位,在人民群众全力支援下,一定能“哀兵必胜”。陈毅、粟裕对顽、我形势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黄桥地区北面是通扬河,南边是长江、西面有一条从泰州到口岸的运河,周围有泰兴、靖江等日寇据点。如果放弃黄桥,新四军就没有回旋余地了,而且对民心、士气必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新四军一部退出姜堰后,兵力虽已集中,但从当时的人力、物力来看,还没有条件采取集中兵力坚守黄桥。而且集中兵力坚守黄桥,最多只能击溃顽军,而不能歼灭韩顽的主力。可从发展苏北的任务来看,又必须打歼灭战,如果只把韩顽击溃,没有歼灭他的有生力量,他还会卷土重来,对我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很是不利。

  最后陈毅、粟裕一致认为,要克敌制胜,必须发挥灵活机动的军事艺术,采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利用青纱帐隐蔽接敌,在运动中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抽调八路军一部南下、新四军主力过江北上,共同打开苏北、发展华中,这原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最早向中共中央提出而为中共中央所接受的战略建议。为了解决长江以北八路军、新四军的统一指挥问题,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在1940年6月1日发出指示:“对华中我兵力布置,军委已有原则电报,今后一切具体行动由胡服(刘少奇)之命令实行之,克诚、雪枫、彭朱(彭明治、朱涤新——笔者注)均应服从胡服之指挥”。五天之后,即6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复电刘少奇:“现在华中部队统归胡服指挥”。

  现在,黄桥面临大兵压境,形势非常严峻。远在皖东半塔集的刘少奇预感到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时机到了!便急电黄克诚部,令其向南推进增援决战黄桥的新四军,并电告中共中央。毛泽东接到刘少奇电报后即给在重庆的周恩来去电,要他向国民党当局交涉,提出“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对策,严正警告国民党,这就使新四军处于政治上有理有利的地位。毛泽东给周恩来电文中的韩,陈、黄是指韩德勤,陈毅、黄克诚。

  (四)

  韩德勤的进攻部署是:以其嫡系李守维第八十九军和翁达独立第六旅为这次进攻的主力,组成中路军,分经营溪、古溪和祖师庙、加力地区攻击黄桥北面和东面新四军阵地;以驻泰州的鲁苏皖边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及苏北游击第八军(由税警团等部编成)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五个保安旅组成左路军,掩护其主力之两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地区。韩顽的最终目的是占领黄桥,一举消灭新四军主力。

  韩德勤急欲把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这“眼中钉”、“肉中刺”拔掉,按他既定的计划,就在新四军撤出姜堰的那一天,便命令其部队分兵几路,疯狂地扑向黄桥。但其出师不利,9月30日大军出动后,受阻于暴雨,直到10月3日雨过天晴,才又下令向黄桥攻击前进。10月4日,攻城战幕揭开,双方猛烈交火。一时间黄桥地区炮火连天,枪声大作。

  这是自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役。黄桥和黄桥周围的党政军民在支前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保卫黄桥、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去。数千民兵和人民群众抬着门板、树桩和各种器材帮助部队赶修工事,救护站、担架队迅速组成,待命出动;老百姓家家磨面、烧水、烙饼,仅黄桥一镇就架起60个烧饼炉,日夜不息地为前线打烘烧饼。一时间,《黄桥烧饼歌》响彻四方,在大街小巷、村庄田野到处欢唱。

  陈毅坐镇严徐庄掌握全局,粟裕则到黄桥前线负责战场指挥。在兵力部署上,指挥部决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即由陶勇的第三纵队负责守卫黄桥。至于日寇,陈、粟经过分析认为,当韩顽向我大举进攻之时,他们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姿态,而此时韩德勤还不敢公开要求日寇直接参与向新四军进攻。只要此战能速战速决,日、顽联合进攻黄桥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当然,如不能很快地打垮韩顽的进攻,旷日持久的拖下去造成两败俱伤,日寇肯定会坐收渔人之利。

  在各路进攻的顽军中如何选择首战歼灭对象,对战局的胜败关系极大。陈毅、粟裕大胆地选择了翁达的独立第六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

  选择翁旅为首战歼灭对象确实是一着奇招。因为翁旅在韩顽的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3000多人,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有崭新捷克式机枪9挺,号称“梅兰芳式部队”(指装备漂亮),军官大多是军校毕业生。

  一般作战原则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而这次陈、粟却是先打强敌。因为歼灭了翁旅,即能顿时对其他进攻部队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他们也很有把握地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五)

  10月4日,正当顽军第八十九军的三十三师一部向我黄桥东门进攻进入高潮时,翁达旅也从其宿营地高桥开拔南下。翁达自以为棋高一着,满以为等新四军主力在黄桥以东跟第八十九军拼得焦头烂额时他再率部直入北门,稳拿头功,所以姗姗来迟,直到4日午后,他才趾高气扬地骑着高头大马,率领他的3000余名“梅兰芳式”的部队,大摇大摆地向黄桥进军。

  下午3时,粟裕接报,翁旅的前锋已抵黄桥以北二三公里处。粟裕进行精确计算:翁旅采用一路行军纵队在又窄又崎岖的坑坑洼洼的乡间、田间土路上行进,因为是投入战场的,每个士兵是全付的战斗装备,如果每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多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从黄桥到高桥的路程约7公里半,其先头部队既已抵达黄桥以北两公里半时,后尾必然已过了高桥,完全进入了新四军的伏击地段。粟裕下令出击!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之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等处待机歼敌的叶飞第一纵队和王必成第二纵队的一部分指战员,如神兵天降,个个若猛虎下山分为四个箭头猛插过去,对行进中的翁旅实施突袭,将其斩成几段,首先歼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于慌乱中回援,而使之陷入新四军既设的火力网。然后以一部从侧翼迂回到翁旅后,断其退路。经过三个小时激战,全歼独立第六旅,中将旅长翁达见败局已定,于阵中绝望地举枪自杀。

  号称“梅兰芳式部队”——独立第六旅,刚刚“登台”,还未及表演呢,便全军覆没。

  翁旅被歼后,战场重点立即转到黄桥城下及其以东地区。顽军为扭转不利的局面,拼命猛攻黄桥,以猛烈的炮火掩护部队向东门突击。新四军第三纵队防御工事大都被毁,部队伤亡颇大。顽三十三师一部居然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情况异常危急。纵队司令员陶勇和纵队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有我无敌的英勇战士们硬是把冲进城里的顽军逐杀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把敌人死死封住。

  (六)

  当攻入黄桥的顽军被反击出去后,战场上出现了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转折。

  新四军一举歼灭了独立第六旅,斩断了韩德勤中路军的右翼,顽军主力第八十九军便完全暴露和孤立了。

  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亲率其第三四九旅经八字桥增援攻击黄桥东门受挫的第三十三师,刚刚到达黄桥东北的野屋基附近,得知翁达旅正被新四军包围于高桥及其以南地区,危如累卵。军长李守维非常惊恐,既不敢救援翁旅,又不敢继续前进,遂令第三四九旅在野屋基附近就地构筑工事固守。

  王必成指挥的第二纵队于当夜悄然杀向东南,穿过八字桥,插到分界,截断了顽第八十九军归路。叶飞指挥第一纵队几乎在同时也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与守卫黄桥的第三纵队完成了对已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顽第八十九军的合围。接着,第一、第二纵队两路夹击,将三四九旅和三十三师全部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并首歼三十三师主力于小二房庄。然后向东,全力围攻野屋基附近的第八十九军军部及第三四九旅。

  顽军第八十九军李守维部,是德德勤赖以横行苏北的主要军事支柱,人多武器装备好,是顽军在苏北最有战斗力的主力部队。虽然已被包围,但李守维还想作困兽挣扎,拼命抗击新四军进攻。经过一夜激战,6日清晨,顽第八十九军的军部被彻底摧毁。李守维妄想渡河逃窜,当其骑马过一小桥时,被乱兵挤跌桥下,淹死于挖尺沟(又叫八尺沟)河中。顽军失去了指挥,顿时混乱成一团。在新四军一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呼喊声中,纷纷缴枪投降。

  参加进攻新四军的其他部队,基本上都是些地方上的杂牌军,他们深受韩德勤的排挤和歧视,跟中央军历来是矛盾重重。在翁旅被歼,第八十九军被包围之际,看到战局明显对己不利,谁也不愿替韩德勤去火中取粟。有的害怕被新四军顺手牵羊将其吃掉,为保存实力而畏葸不前;有的本来就是中间势力,受到中共统一战线的影响,愿意保持中立,虚放几枪后便隔岸观火。这就使得李守维的第八十九军完全成了无援的孤军。

  至此,进攻黄桥的韩顽之主力第八十九军及独立第六旅几乎被全歼。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千余人由东台向兴化狼狈逃窜。

  自10月3日起至6日止,新四军共歼顽军1.1万余人。其中第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独立第六旅中将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毙命,俘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族长苗瑞林、第一一七师参谋长等师、旅、团级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000余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枝,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159门,还有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七)

  扫尾战斗还在进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示王必成,海安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占领海安就是胜利。根据指挥部命令,6日下午,王必成指挥其第二纵队奋勇向东追击歼敌,7日占领海安。王必成命令第六团团长池义标、政委吴嘉民乘胜率部追击北上,解放东台。东台是韩顽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所在地,驻有一个保安团。8日,当二纵六团进至安丰靠近东台城时,保安团不敢抵抗,弃城向兴化方向逃跑,新四军一枪未放,进驻东台城。六团在东台城住了一宿,9日奉命继续北上至白驹,准备与南下的八路军会师。

  原来,为了增援新四军黄桥保卫战,八路军南下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于10月4日率第五纵队主力日夜兼程南下,突破顽军盐河、旧黄河等防线,彭明治的第一支队三个团分三条战线进军,几乎在同时连克周门、佃湖、东沟、益林、阜宁、东坎、建阳、湖垛、苏家嘴等城镇,直下盐城。沿途歼灭顽军第十常备旅和独立第三旅等部,动摇了韩顽之侧背,威胁其大本营兴化,与新四军在战略上对韩顽造成南北两面作战之势。

  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团胡炳云部的第三营(营长张万春,又名张华山,教导员石瑛)与新四军第二纵队第六团(团长池义标、政委吴嘉民)在白驹、刘庄间的狮子口胜利会师。

  新四军、八路军两军苏北会师,标志着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根据地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此,掀起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高潮,展现了华中抗战蓬勃发展的前景。

  (八)

  黄桥决战胜利结束,陈毅在率苏北新四军指挥部于10月9日进驻海安城之后,特地乘汽艇沿串场河北驶盐城,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黄克诚在东沟第五纵队司令部闻信赶到盐城相迎。这是陈、黄自中央苏区分手之后的首次相逢,相见之下分外亲热,阔叙别情,感慨交集。陈毅就众多老战友久别重逢,即兴赋诗云: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黄克诚由盐城返回东沟纵队司令部后,便给刘少奇打电报,请他进驻盐城。

  10月中旬,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代号乌江大队)及护卫部队1000余人从皖东半塔集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11月初抵达阜宁县的东沟镇与黄克诚会晤,随即进驻盐城。

  11月7日,刘少奇在黄克诚陪同下,乘坐“怡丰”号小火轮从盐城出发,经东台抵达海安城与陈毅、粟裕会晤。

  11月17日,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在海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的党政军领导人及指战员代表六七百人。会上,刘少奇宣布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的决定: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赖传珠任参谋长。在叶挺来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

  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在海安期间,认真研究了苏北(长江以北的江苏省辖区)的局势和任务。为了击破敌人对我分割、包围的阴谋,确定把原苏北地区,分为苏中、苏北两部分,即以东台、宝应县境以南到长江边为苏中区;盐城、淮安县境以北到陇海路一线为苏北区,各自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及抗日根据地。

  11月23日,刘少奇、陈毅率领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机关,从海安移驻盐城,与中共中央中原局一起在盐城办公。

  次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将在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9万余人,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孟昭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