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季瑞祥烈士的故事

2020/06/02  浏览量:     

  季瑞祥,1919年6月,出生在海门县边靖乡(今江苏省海门工业园区磨框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十多岁时就跟随其父亲学做木工手艺,他想通过自己的手艺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同时也为群众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方便,因此他刻苦钻研木工技术,制造了许多样式新颖的桌子、凳子等家具,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还不到20岁的季瑞祥,当时的木工手艺在家乡已小有名气。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海门,到处烧杀抢掠,季瑞祥从艺的念头开始动摇。1942年,日本鬼子在海门大镇小镇设立据点,构筑碉堡和工事,更加疯狂地抢掠百姓财物。一次,季瑞祥到镇上出售自制的木工产品,遭到了日伪军的无故殴打和敲诈勒索,更加激起了季瑞祥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他想,日本鬼子不除,人民就将无法生存,我从艺有什么用?于是,季瑞祥下决心参加抗日队伍。不久,他便参加了敌靖乡(日本占领海门后解放区将边靖乡改名为敌靖乡)的民兵组织进行抗日活动。1944年春,季瑞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了乡游击队,成为乡游击队的骨干分子,跟随民兵队长顾锡九等,坚持原地斗争,与敌人周旋。

  同年夏,为了阻挠据点里的敌人下乡抢掠,季瑞祥参加了乡游击队组织的对敌骚扰斗争。他们对敌人的据点围而不攻,然后在据点周围燃放鞭炮、吹哨子、掷手榴弹、喊口号……据点里的敌人弄不清有多少人,只是胡乱开枪,打掷弹筒。当敌人组织好队伍从碉堡里出来还击时,游击队已不知去向,就这样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也不敢离开据点。季瑞祥先后多次参加对添旺镇和连元镇等敌据点的骚扰斗争,基本镇住了敌人下乡抢劫的活动,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为了瘫痪敌人的通讯连络,季瑞祥等成功破坏了三厂至茅镇间的敌人通讯线路,敌人修复一次,游击队就破坏一次,使敌人指挥系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敌靖乡民兵游击队机智勇敢的斗争,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1945年3月,添旺镇的日伪军怀疑季瑞祥是民兵,把季瑞祥抓去后严刑拷打,季瑞祥坚贞不屈,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敌人拿他没有办法,就想杀害他。游击队得到情报后,将伪乡长的家人扣压,迫使伪乡长出面为季瑞祥作证,季瑞祥终于安全脱险。

  季瑞祥说自己的命是共产党给的,是游击队给的,于是他工作冲在前,最危险的事情冲在前。上级党组织决定进一步培养他,1945年5月,季瑞祥被送到位于东台三仓镇的苏中专门学校培训3个月,学习结束后,他又回到了海门,被分配到汇通区天明乡任乡指导员。此时,日本鬼子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鬼子也被赶出了海门。季瑞祥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高兴,正准备着为新生的中国和海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海门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向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反攻倒算。同年秋,海门县委为了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进攻,重组了抗日时期的武装力量,并对干部进行了调整,季瑞祥被调到海西区任区委委员兼敌靖乡乡长。当时海门的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全副武装以收捐收税为名,明目张胆地下乡抢劫,敌顽区长徐宝荣常常亲自带着“自卫队”下乡抢掠,海西区委决定让区游击队教训一下徐宝荣。

  这天,徐宝荣率领着一帮人马,“浩浩荡荡”下乡收捐收税。上午9点,当他们行至连元镇东南的石桥头时进入了我方的伏击圈,我方立即发起猛攻,毫无准备的敌人不知如何是好,只少数几个没有进入伏击圈的敌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徐宝荣腿部受伤后连扑几条沟企图逃命,还是被我战士发现,补上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自此,敌人再不敢轻举妄动。

  敌人对季瑞祥狠之入骨,张贴通辑令悬赏“捉到季瑞祥者奖赏大米100担”。一天,有个敌顽保长探听到季瑞祥活动的情况和当晚将回家的消息后,即向敌顽区长沈尔谷报告。沈尔谷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布置了三支自卫队进行设伏:第一支20多人设伏于季瑞祥必经的唐汉亲小店,第二支10多人在磨框镇北四岔路口设伏,第三支20多人埋伏于季瑞祥宅周围。其实,敌人的阴谋早已被我方获悉。于是,季瑞祥当晚没有回家,而是带领了几十名区游击队员直扑那个报信的顽保长家里,捉住了他。敌人得知消息后,沈尔谷气得两眼发红,为了报复,本想大开杀戒,杀掉季瑞祥的全家,但季瑞祥家里也早已人去楼空,沈尔谷只能把季瑞祥家的房子烧掉解气。

  1947年9月,季瑞祥调任海西区区长,他把敌靖乡的工作交给了一位新来的同志。23日,季瑞祥带领新领导去熟悉地形和情况,当行至连元镇附近时,与新民乡的敌自卫队相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季瑞祥沉着应对,但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而牺牲。

  1947年冬,经海门县民主政府批准,将季瑞祥的家乡——敌靖乡更名为瑞祥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永志纪念季瑞祥,在他的家乡先后设立了瑞祥乡(人民公社、镇)、瑞祥村(大队)、瑞南村(大队)、瑞北村(大队)。

   (李元冲)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