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遍苏中的战地诗

——抗战时期苏中战地诗纵览

2022/05/06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1940年10月9日,新四军苏北指挥机关及直属部队在陈毅率领下,移师海安。11月7日,刘少奇和八路军南下支队黄克诚到达海安,与陈毅、粟裕一起研究苏北形势,共商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等问题,并于11月15日在海安镇召开了苏北临时参议会,通过了《施政纲领》,成立了苏北临时参议会;于11月17日,成立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刘少奇宣布了中央军委决定: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江北前,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赖传珠任参谋长。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八路军、新四军南下东进部队的胜利会师,十年未见的革命战友的重逢,激起将军诗人陈毅充沛的诗情,在其驻地韩公馆西花厅欣然命笔: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属谁?红旗十月满天飞。

  陈毅此诗成为中国革命史诗中的辉煌诗篇,也成为革命军旅诗的继往开新之作,点燃了苏中革命战地诗的熊熊火焰。

  在陈毅的倡导下,苏中建立了旨在广泛团结根据地各阶层文化人士的“湖海艺文社”,并作五古《湖海诗社开征引》,以记诗风之盛,也红红火火地点燃了英风动地的苏中战地诗文“燎原诗火”。

  在开辟苏中、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过程中,陈毅的诗词创作在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政策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吸引团结了一大批地方民主人士,一些很有影响的地方开明绅士、民主爱国人士如黄桥朱履先、海安韩国钧、盐城杨芷江等人都积极支持抗日。

  陈毅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千军万马逐鹿中原之时创作发表的《宿北大捷》《鲁南大捷》《孟良崮战役》等战斗诗篇,更是豪情干城,诗情激越,英风动地。

  1940年11月,新四军一师服务团在海安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人才,播下谱写战地文化的红色种子,一大批反映新的斗争的优秀作品在战地文艺工作者的笔下产生。时任青干班音乐教员(军旅音乐家)沈亚威创作了唱红大江南北的《四季风车歌》。新四军军旅作家、服务团戏剧股主任李增援与司徒扬合作创作的《大红灯》、司徒扬与沈亚威创作的《黄海渔民曲》均被谱成曲,成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青年中广泛流传的歌曲,竟然流传到了沦陷区上海,在复旦大学内传唱开来,吸引了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投奔根据地,参加革命。

  这段时期,一批新四军将领及地方党政干部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张爱萍之《解放陈家港》、李一氓之《陌上花》等,徐平羽之《栟茶自由曲》、钱静人之《送红军重返大别山》等。

  整个华东野战军前线基层连队创造了极富战斗力的“枪杆诗”、“炮筒诗”、“刺刀诗”及支前民工的“扁担诗”,极大地振奋了军威,鼓舞了士气。沈西蒙创作的《打个胜仗哈哈笑》,深受部队官兵喜爱。“打个胜仗哈哈笑,庄稼佬儿笑掉了两根牙,昨朝一仗打得真漂亮,呵呵呵呵嗨嗨嗨嗨哈哈哈哈哈哈,这儿打一仗,那儿打一仗,到处展开游击战,到处都打漂亮仗。”此词被沈亚威谱曲,广泛流传于华东野战军,从抗日战争一直唱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苏中战役中华中野战军首创了许多战斗工作经验,其中推行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的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略战术外,还有“立功运动”等政治工作方法。苏中七战七捷第四战李堡战斗胜利结束后,一旅二团七连指导员把战士立功事迹记在本子上。团政委、政治部主任立即帮助七连总结记功经验,改“记功本”为“功劳簿”,向第二团全团推广,受到指战员们热忱欢迎,随之引起一旅张震东旅长、卢胜政委、张日清主任高度重视,又向全旅推广。一场“立功运动”如狮子滚雪球般在华中野战军各纵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著名诗人赖少其根据二团经验创作了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易学易用的《功劳运动歌》:“功劳功劳多呀多荣耀,功劳功劳多么荣耀。记下、记下功劳簿,功劳还要跟着人儿跑。功劳寄呀寄回家中去,荣宗耀祖人人称道。参加革命有呀有功劳,要为人民多立功劳......”沈亚威随即为诗词谱曲,成为华中野战军唱得最响亮的队列歌曲之一,也随之唱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全国各地主要战场,在战歌声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纷纷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深入群众生活,创作出大批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著名战地诗人、苏皖九分区书店编委会副主任严志道创作了被誉为苏中的《王贵与李香香》的长达3000行的长篇叙事诗《徐可琴翻身当县长》,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成为苏中解放区文艺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长诗《徐可琴翻身当县长》第七节《新四军来了》前段:“七月里太阳烧海潮,新四军抗战过黄桥,火在爆,风在叫,传来的消息人心跳......人民的军队来解放,通街上发了狂,欢迎的塞满大空场,只听见歌声唱......”

  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采用民谣形式创作了许多配合中心工作的民谣体诗歌,在土地改革和参军支前等重要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动员鼓舞作用。如“日头出来红彤彤,敲锣打鼓闹哄哄,前庄小伙去参军,后庄姑娘喜冲冲,今朝锣鼓送好汉,明日鞭炮迎英雄。”“南京城,北京城,千门万户眼睁睁,北京望的老八路,南京望的新四军。”

  以战地文艺工作者于仲儒创作发表于1946年元旦《江海导报》的《歌颂胜利的一年》为代表作,开创了战地政治抒情诗先河,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宽阔的政治视野、激昂的政治语言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让毛泽东的手,人民的手,把“内战、独裁、分裂”抛弃在时代的后面,胜利者,高擎着胜利的旗帜,歌颂:胜利的第一年!

  这一类政治抒情诗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给根据地军民以激情,在鼓舞士气、振奋民心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群众大会上的朗诵,尤为激动人心。据著名战地诗人、苏皖九分区书店编委会副主任严志道回忆:“有一次,在苴镇开一个欢送参军的晚会,会场上灯火辉煌,爆竹和锣鼓声此起彼伏,情绪极为热烈,在节目演出间隙时,老施鼓励我说:‘怎么样,上去朗诵一首吧!’我跳上台,把我刚即兴写的诗,对着喇叭高声朗诵,我非常激动,我把我的诗献给了即将开赴前线的英雄们。”著名诗人章品镇的《记一个人的殉难》、白沙(著名诗人沙白)的《招魂》和《水乡的路》、白夜的《春光里的太平庄》、谢云的《记翻身大会》等一大批优秀诗篇都曾传诵一时。

  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创编了许多广泛流传的民谣体诗歌,反映黎民百姓的呼声和情感。

  新四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人们唱出了“翻身谣”。如,老百姓盼望新四军早日来到自己家:“小公鸡,跳花台,哪天膘到四老爹来,吃碗安顿饭,穿双合脚鞋。小公鸡,喔喔叫,哪天膘到四老爹到,说句心里话,睡个直脚觉。”以“四老爹”称新四军,透着庄稼人的幽默与亲切。“安顿饭”、“合脚鞋”、“心里话”、“直脚觉”,以庄稼人觉得最舒心的几件事来描述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热切期盼的心情,非常生动。

  “新四军来了开会,和平军来了开柜,中央军来了遭罪。”这首民谣短短三句,便将新四军、伪军、国民党军队的主要特征区分勾勒得非常清楚。这是典型的民间百姓的口头创作,与文艺工作者用土语模仿民谣的再创作显然有所区别。

  南通城区解放前夕,经地下党组织同意,季平、黄然等青年创办油印秘密诗刊《诗战线》,一批向往光明的年轻人创作发表了歌颂民主和平、歌颂解放区生活的的诗作。季平《光亮,集拢起来吧》:“不管是一架探照灯,一把火炬,哪怕一支火柴,只要有光,都集拢起来吧!党啊,火的铁流,向人类活动的地方,照射呀,揭露呀!在这里,在饥饿里,人民渴望着光亮,像冬天渴望着太阳。”

  百姓更创编了朗朗上口的《翻身童谣》:“一二三,恭喜你家把身翻。二三四,快活过年第一次。......五六七,新屋新园新板壁。六七八,养鸡养羊养鸡鸭。七八九,起早带晚下劲揪。”尽管语带夸张,可能实际生活远没有这么美好,也不可能一翻身就住上“新屋新园新板壁”,但翻身农民的愉快心情可见一斑,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光明前程的向往,“起早带晚下劲揪”,正表达了这一愿望。

  因为民谣的生动性与易于口头流传性,政府公告也破天荒采用民谣或鼓词形式,一扫以往刻板官家公文形式,给人民群众一个全新的可亲可爱的人民政府形象。县城掘港解放,如东县政府发公告:“掘港解放,庆慰同胞!几项政策,希各明了:蒋匪头子,坚决惩办;胁从分子,宽大处理;被迫为匪,赶快自新......大家翻身,建设掘港。特此公告,希各周知。”共30句,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易记意传,效果很好。

  时任苏皖边区九地委宣传部长李俊民指出:苏中战时文化活动的优点也和其他解放区一样,保持着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特点,坚持着工农兵方向和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擂响了革命征途奋进的鼓角,创造了革命军旅文化的战地彩虹。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南通革命老区普查的红色资源成果初步显示,苏中战地文艺刊物比较突出的有《湖海艺文社》、《湖海诗文选》、《文纵》、《新生代》、《自卫斗争小丛书》、《东南风》、《苏中报》、《新知识》《江海文化》等一百余种,广为传颂的战地文化作品十余万件之多,以文学样式浓墨重彩地记载了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锻火铁花的“革命文化情怀”。

  (江苏省海安市老促会严德本)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