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历史深处的回响

2022/07/26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岁月里光辉的过往,犹如酒之陈酿,经年越久愈加沁人心脾;乡村文化积淀过往的光辉,历史深处的回响,奏响时代乐章。

在一不过三十人的小山村,世代流传红军的故事。

念小学的筱筱拉着爷爷,“欣赏”古宅上的红军标语:“很古老,好漂亮啊!”爷爷说“古老漂亮文字的背后,有很多故事呢!”向筱筱讲起关于红军的见闻。

当年大家打交道的红军,是成长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十二五军。一代代人描述: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官兵都很年轻,相当一部分是童子兵。他们的衣着补丁累累,却整洁清新,焕发着青春活力;他们不畏艰苦,勇往直前,即便是伤员,也很乐观,骨子里透着一股英雄气。

1934年深秋,队伍寄语乡亲,在村子写下“穷人要成立便衣队杀反动!”的宣传标语,风风火火地踏上长征路。

之后,大家在对红军的惦念中,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革命行动。为革命武装腾房让地,踊跃捐献抗日粮,保障革命据点的安全和方便。伴随军队的过往,艰难困苦而无悔,支持、保护和期盼中,迎来太平时代。

近水楼台先得月,耳濡目染意愈深。岁月远去,思绪深处,对红军形象和精神的感怀更加浓烈,怀念化为力量,精神融入村庄文化并得升华。“坚毅进取、攻无不克”成为村子的典型特征,红军精神崔生的力量,助推大家实现心中的梦想与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于传承发扬中,践行艰苦奋斗、耕读传家理念。耕有禾下乘凉、巧思运筹之光亮者;读有映雪偷光、一鸣惊人之翘楚者;商有集腋成裘、享誉乡里之佼佼者;工有刻苦磨砺、精雕细琢之巧匠者。求温饱、向富足、趋振兴,一路走来,闪耀着红军精神的光芒。

筚路蓝缕背景下,向复苏进发,为温饱不懈奋斗。

求复苏的道路上,“拉的多,跑的快”。战争的废墟上艰难起步,恢复经济,振兴家园,大家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勉励自己,战胜一个个困难。互助组、合作社里,大家总是中坚力量、生产先锋;“大跃进”中,好字当头,一马当先,为消减饥荒额外辛劳;“三治”前线上,发扬大寨精神,再现红军形象,不畏生活艰苦,不辞急难险重。

求生存的旅途中,“尽人事,广积粮”。三年自然灾害面前,见缝插针种杂粮,上山下水找食物,不给政府添麻烦。面对长期的食物短缺,拮野菜以应季补充,挖葛根以全年补给。工余时间制造砖瓦,成为增加工分、补贴家用的专项特项,男劳力全部精通此艺,被冠以“窑匠湾子”雅号。农闲季节,村子里人手不歇、窑火不灭,供给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大部砖瓦,挣得过半于集体劳动的工分。

改革开放浪潮中,向贫困宣战,为振兴持续发力。

战贫困的征程上,“惜光阴,追日月”。土地到户当年,村子里堆起生产队最高大的粮垛。之后,责任地里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率先出现万元户、科学种田县级示范户。粮油盆满钵满,便应时调整产业结构。几经银杏、水果种植失败而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再掀产业宏图。三伏酷暑,数九寒天,日未出而作,日下山仍不息,十年开垦不止、种树不止,建成规模居全村第一的茶叶、板栗基地。夯实了农业基础,又向打工经济迈步。壮者不畏艰苦,甚或亦工亦农,出了工场,便进农场;老者不遗余力,甚或里外兼顾,送接孩子,又理家务。

谋持续的筹划中,“尊学堂,竭全力”。“五谷价钱侍书童,黄金莫若知识贵;三更灯火伴月光,书香淹过百事味”,向来是小村子的一道风景。读者不叫寒窗苦,供者不叹家道艰。岁月的河流里,沉淀太多的故事,历史的转折处,绽放灿烂的花朵。恢复高考之初,有了行政村第一个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后来,陆续有人接受高等教育,二人入重点大学“国家队”,取得研究生学历。耕读传家的这一半,贮蓄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

长在幽谷不知觉,根于深层受日华。红军精神耀时代,划长空,对接了她的频道,便能生出光辉。

(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帅宝庆整理)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