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从江西井冈山到福建五峰山 探析红4军第31团战斗序列演变始末

2023/04/25  浏览量:   作者:黄阿彬  来源:中国老区网

从1928年4月底毛泽东、朱德率部在井冈山会师,5月合编诞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31团,至1932年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漳州战役中红31团奇袭五峰山,在五峰山上打响漳州战役发起总攻的第一枪,天宝山决战后,漳州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直到1933年6月在缩编中番号终止。

应该说,从江西井冈山到福建五峰山,期间红31团的番号一度改为3纵队,部队改编,人员有过较大变化,历经战斗洗礼,屡建奇功。本文主要探究其战斗序列演变始末。

一、红军第4军的组成及第31团的由来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饭后在散步时回顾了井冈山时期红军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毛主席说:“当年井冈山的红军由四支部队组成。一支是由我率领的秋收暴动起义的部队。这支部队在三湾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在井冈山时期被编为第三十一团。实际上只有两个营一个连的兵力,在永新、宁冈两县交界处驻扎。”

具体为以下四支部队:第一支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暴动部队;第二支是井冈山上原来有的两支小的农民地方武装(分别是袁文才、王佐领导);第三支是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第四支是萧克带领的一支部队(湘南起义农军)。

1928年4月底,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湖南农军在宁冈市会师。在各部到达井冈山根据地后,毛泽东、朱德、陈毅商定,按中共湘南特委的决定将全部队伍于5月4日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原湘南工农革命军第1、第3师改编为第10师,朱德兼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原第1师所部改编为第28团,第3师编为第29团;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1师改为第11师,张子清任师长(因酃县战斗负伤未到职,由毛泽东兼),何挺颖任党代表,原来的第1、第2团,分别改为第31、第32团;湘南工农革命军其他各部组成第12师,陈毅任师长。同时召开全军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组成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4军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全军统一实行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提出的建军制度,在第10、第12师连以上各级开始建立共产党组织,设立党代表,建立士兵委员会。全军共约一万余人,枪二千余支。

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人数约占全军的一半,但枪不到300支,且不少官兵拖儿带女,不能单独执行战斗任务。5月初,第四军军委对部队再次改编,撤销第12师,所部缩编为第30、第33团,分别归第10、第11师建制。后来建立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因农民地方观念严重和给养困难,经协商决定第30、第33团于五月下旬返回湘南。

这时,部队剩下4个团。即: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编成的第28团,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由宜章农军编成的第29团,胡少海任团长,龚楚任党代表;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编成的第31团,朱云卿任团长,何挺颖任党代表;由袁文才和王佐部编成的第32团,袁文才任团长,陈东日任党代表。师番号撤销,各团由军直辖。全军6000人,步枪2100多支,手枪100支,冲锋枪6支,重机枪10挺,迫击炮8门。第28、第31团战斗力强,为全军的主力部队。

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工农革命军改称工农红军。红4军是当时全国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它的发展壮大和英勇战斗,给广大革命人民以极大鼓舞,给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以深远影响。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红4军第31团的主要人员

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物传(共50卷)》《井冈山红军人物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古田会议会址馆等资料,1928年5月至1929年1月,红4军第11师(5月下旬师番号撤销,各团由军直辖)第31团战斗序列的主要人员(任职未分先后)如下:

历任团长:张子清、朱云卿、伍中豪;历任党代表:何挺颖(兼)、旷朱权、蔡协民;副团长:陈毅安。

历任营长:员一民(1营)、陈毅安(兼1营)、曾士峨(1营)、周访(1营)、谭希林(1营)、李天柱(2营)、胡少海(2营《英烈誌》龙岩县革命纪念馆编印1980年1月)、伍中豪(3营)、陈正春(3营副营长、营长)。

营、连党代表:毛泽覃(1营)、何长工(3营)、杨岳彬(3营)、罗荣桓(3营)、旷朱权(1营)、黎育教(1连)、刘炎(2连)、蔡会文(机枪连)、欧阳健(7连)、朱良才(1连、2连)、刘型(1连)、赖传珠(连)、高自立(连)、李克如(连)、萧光铖(1营1连)、黄益善(连、3营)。

连长:王良(1连),陈伯钧(1连)、张宗逊(党员、2连)、周昆、张清泉(3连)、寻淮洲(3营连长)、陈树湘(3营7连)、鄢辉(3营8连)、陈龙鹤(朝鲜人、3连)、韩伟(2连副连长)、米建盛(连长、副营长)、谭家述(2营5连副连长)。

排长:陈龙鹤(朝鲜人、1营排长)、赖毅(党员、3连排长)、陈士榘、魏协安。

其他:张令彬(团教导队代理队长)、谭甫仁(1营营委干事)、邓华(1营营委干事、团党委干事)、陈光(教导队学员兼班长)、何醒南(团卫生队长)、张令彬(班长,团教导队区队长、排长)、杨立三(团辎重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谭政(团党委秘书)、马义夫(班长)、刘荣辉(1营3连班长)、杨梅生(党员、警卫班班长)。宋乔生(特务营)、毕占云(特务营)、张渭(独立营)。

在井冈山斗争期,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包括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3个基本问题,这一光辉思想为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红31团参加多次反“进剿”、反“会剿”,主要战斗有: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永新城战斗,七溪岭、龙源口战斗,黄洋界战斗、四次反攻作战。

三、红31团所在部队的历次整编整训及序列演变

红4军在1929年3月长汀整编中将团、营、连建制改为纵队、支队、大队建制,直到1930年10月在吉安整编中将纵队改为师,支队改为团,大队改为连,中队改为排,分队改为班。期间,红4军第31团自编为3纵队后,3纵队部队有被合编到其他部队,其他部队也有被合编到3纵队。具体战斗序列演变过程为: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白露村主持召开前委、特委、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解决经济困难,会议决定留红5军和红4军的33团坚持井冈山斗争,红4军向赣南进军。

1929年1月14日,红4军主力包括军部、28团、31团、特务营、独立营共3600余人从茨坪出发。2月7日,红4军经千里转战进人瑞金县境。

长汀整编:3月11日,红4军进入福建。3月14日首战长岭寨,第31团担任主攻,歼敌3000余人,毙敌旅长郭凤鸣,攻占长汀县城。

1929年3月15-20日,红4军主力在长汀整编,在军和纵队两级设政治部,党代表兼同级政治部主任。部队编为第1至第3纵队,将团、营、连建制改为纵队、支队、大队建制,第28团大部编为第1纵队,林彪任纵队长(不久改称纵队司令),陈毅任党代表(后由熊寿祺继任);第28团一部与特务营合编为第2纵队,胡少海任纵队长,谭震林任党代表;第31团编为3纵队,第3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全军共3000余人。4-6月,第30团改编为第5纵队、井冈山地区的红军编为红4军第6纵队、闽西地方武装合编组建红4军第4纵队。

新泉整训:1929年12月,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同志按照中央九月来信指示精神,在这里领导开展了红四军的整军运动,即新泉整训。中共红4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兼),参谋长朱云卿。

“二七”会议:1930年2月7日,中共红4军前委、红6军军委(并代表红5军军委)、赣南特委的代表(赣南特委未赶到),在吉安陂头举行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成立共同前委,以毛泽东、曾山、刘士奇、朱德、潘心源为常务委员,毛泽东为书记。

汀州联席会议:1930年6月中旬-22日,中共红4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汀州(长汀县城)举行联席会议。中共中央代表涂振农在会上传达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和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精神。会议决定以红4、红6、红12军组成红军第1军团(开始称第1路军),辖第4、第6、第12等3个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同时,组成中共红1军团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还成立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和政权建设工作,毛泽东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其中第4军,林彪任军长,彭清泉(即潘心源)任政治委员,曾士峨任参谋长,李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纵队:第1纵队(由原红4军第1纵队编成),王良任纵队长,李赐凡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由原红4军第2纵队编成),曾士峨兼纵队长,罗瑞卿任政治委员;第3纵队(由原红12军第2、第3纵队合编),萧克任纵队长,张赤男任政治委员。第12军,伍中豪任军长,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林野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纵队:第1纵队(由原红4军第3纵队的1个支队扩编),周昆任纵队长,蔡会文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由原红4军第3纵队1个支队和赣南地方武装合编),龙普霖任纵队长,欧阳健任政治委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1930年8月文家市战斗后,红1军团前委和红3军团前委在永和市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辖第1、第3军团,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3军团;成立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林彪、谭震林等为委员的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成立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林彪、谭震林等为委员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统一领导红军和地方工作。其中红1军团辖第3、第4、第12、第20、第22等5个军,第4军由林彪任军长,罗荣桓任政治委员,曾士峨任参谋长,彭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第3纵队,每纵队辖3支队。第1纵队纵队长王良,政治委员李赐凡;第2纵队纵队长曾士峨(兼),政治委员罗瑞卿;第3纵队纵队长萧克,政治委员张赤男。

吉安整编:为适应战斗需要和方面军编制的统一,红1军团在休整期间进行了整编。71930年10月7日,红军第1军团总指挥部下达《关于部队编制问题》的通令。通令规定:各军所辖的“纵队改为师,支队改为团,大队改为连,中队改为排,分队改为班”;每连3个排,每排3个班,每班13名战士;“每军设特务营、交通队,军团设警卫团、交通队、工兵队”;团机炮队改机炮连。此后,各部队按通令规定进行了整编。其中,第4军第1、第2、第3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0、第11、第12师。第10师,王良任师长,李赐凡任政治委员,辖第28、第29、第30团(由原第1纵队第1、第2、第3支队改编);第11师,曾士峨任师长,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辖第31、第32、第33团(由原第2纵队第4、第5、第6支队改编);第12师,萧克任师长,张赤男任政治委员,辖第34、第35、第36团(由原第3纵队第7、第8、第9支队改编)。

1931年9月底,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瑞金为中心的赣闽边界地区,同闽西新编红军第12军会合。方面军在休整期间进行了整编,对红1、红3军团的编制作了一些调整。红1军团指挥部由方面军指挥部代理,辖第3、第4、第12军等3个军,其中第4军,林彪任军长,罗荣桓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参谋长,彭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0、第11、第12、第13等4个师,第11师(由原红4军第11、第12师合编),王良任师长,张赤男任政治委员,辖第31、第32、第33团。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中央苏区的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部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27日,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根据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命令,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宣告成立。中革军委由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张国焘、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向前、关向应、王盛荣等15人组成,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统一领导各苏区红军的作战和建设。中革军委设总参谋部,叶剑英任部长,总政治部(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王稼祥兼主任(不久,聂荣臻、贺昌先后任副主任),总经理部,范树德任部长。中革军委成立后,红一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称中央红军。

1929年2月至1932年3月,红4军第3纵队(第31团番号恢复前)参加的主要战斗:大柏地伏击战,长岭寨进攻战斗,三打龙岩战斗,溪南、漳平进攻战斗,上杭进攻战斗,梅县进攻战斗,水南、值夏进攻战斗,赣州进攻战斗,梅岭关遭遇战斗,樟树镇进攻战斗,文家市进攻战斗,长沙战役,吉安进攻战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赣州战役。

四、漳州战役中的红31团

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征得到了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大力支持,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国和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统率东路军红1军团(1932年3月重新组建,辖第3、第4军)、红5军团远征漳州,4月10日攻克龙岩,13日向东南挺进。

天宝大山连绵于华安、南靖、芗城边界,是漳州市西北郊的天然屏障,内洞村(时属华安蓬莱保)是东路军前沿指挥地,五峰山是战略要害地,处于华安官古与内洞之间,五峰山脚下即是十字岭。

18日晚红31团先行登上五峰山,19日拂晓奇袭五峰山,天宝山决战随即打响,红4军向风霜岭、杨梅岭、十字岭的敌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已占领五峰山的红31团与其他红军上下夹攻,十字岭、风霜岭落入我军,天宝山决战胜利。攻破敌军右翼防线后,兵分三路,猛扑天宝镇,打垮敌146旅指挥部。在十字岭激战的同时,佯攻宝林桥的红15军迅速攻下榕仔岭、笔架山,钳制靖城,痛打守敌145旅。漳州城里的敌师长张贞仓皇撤离。

在漳州战役中,红31团隶属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4军第11师,师长周昆,政委刘亚楼,红31团团长吴高(皋)群,政委宋成泉。

漳州战役亦被称为“百将战役”,因为参加漳州战役的指战员中,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师级以上将领有20多位,新中国成立后有100多位成为党、政、军重要领导人,仅1955年就有近百位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在中央红军东路军序列红1军团和红5军团指战员中,从参加井冈山斗争到漳州战役,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在艰苦革命斗争中成长:一是成为领袖、将帅的有:毛泽东、林彪(井冈山斗争时期任28团1营营长、团长)、罗荣桓(井冈山斗争时期任31团连、营党代表)、罗瑞卿、朱良才(井冈山斗争时期任1连、2连党代表)、刘亚楼、杨得志(井冈山斗争时期为特务营3连3排7班战士)、宋任穷(井冈山斗争时期任32团连党代表)、陈士榘、陈伯钧、赵尔陆(井冈山斗争时期任28团连党代表)、王紫峰(井冈山斗争时期任红4军军部手枪班班长、特务连司务长)、唐天际(井冈山斗争时期任28团2连、3营党代表)、曹里怀(井冈山斗争时期任32团营技术书记)、谭冠三(井冈山斗争时期任红4军军需处文书)、刘显宜、杜国平、李聚奎、赖传珠、韩伟、张宗逊等。其中,曾是井冈山时期的红31团指战员有朱良才、陈伯钧、赖传珠、韩伟、张宗逊。二是在党政机关重要岗位任职的有:何长工(井冈山斗争时期任第28团党代表,湘赣边特委委员)、陈光(井冈山斗争时期任29团连长)、谭震林(党员、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高自立、张际春(井冈山斗争时期在红28团)、刘型等。他们上井冈山前多是贫苦农民,有的还是大学生或黄埔军校学生,个别出国留学归来。

不过,王良、葛耀山、刘海云、王洪章、寻淮舟、周子昆(井冈山斗争时期任28团营长)等一些军师级干部在漳州战役之后牺牲。

此外,一些红31团的红军虽未参加井冈山斗争,但参加了漳州战役,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将军,据《这里走出辉煌》记载:时任红4军连长、战后任31团连长的梁兴初,时任红4军31团宣传队队长的胡备文,时任红4军31团连政治委员的钟人仿,时任红4军31团副排长的郭金林。

当然,还有红4军战士李绍珠等许多人参加漳州战役,南征北战,在新中国后继续在部队工作、成长,及至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由于年代久远,包括红31团在内的许多人物还有待于追寻与查证。

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战役时毛泽东的警卫员有:吴光荣(在井冈山时为毛泽东的警卫员,漳州战役时为中央红色警卫团第1连警通排排长)、胡昌保(警卫班班长)、吴吉清、陈昌奉、彭吉林、戴天福(在漳入伍)。

4月20日,中央红军进漳。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1982年7月编辑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书中对红31团的驻地有迹可寻:刊于1936年4月20日出版的《逸经》杂志第一集合订本第二、四期上,作者憾卢。)记载,……午后二点多钟,他们大队来了,满街上都是红军。后来有些兵士一直走我家里,把东西放下。他们把我的厅作为团部办公室,于桌上安下电话。我的门首插着他们的军旗,用油布套着,写着“工农红军第六十一师第xx团”——这是他们故意乱人耳目,其实是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我在他们臂章看出来的——于是我的家便成为红军的团部。

相关资料表明,作者憾卢即林憾,原名林和清(林河清),别号:憾庐,笔名憾卢、心感、林憾。那时作者憾卢的家在哪里?柯文溥在《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2期》刊登——《林憾:一位不该忘记的编辑与作家》,该文记述:直到半个世纪后,笔者(柯文溥)在上海访问巴金时,他还深情地回忆,1930年中秋,他从泉州到漳州旅行,住在一条古老的小街上。他还记得街口有棵枝叶繁茂的榕树,附近有一个石幢,有位朋友指着对面的另一间住屋说,那是林憾的家,可是他与林憾才认识不久,又因行色匆匆,没有去过。话语中感到不无惋惜,也流露出他对这位挚友的深情怀念。

那红31团入漳后,到底驻在哪个里?经当地知名文史人士求证,在今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与和平巷(大同路支巷)的交叉口,便是屹立了近千年的经幢。经幢边有一棵大榕树。林和清的家应该就是在这一带。后来,红31团开赴江东桥、东美一带。1932年5月28日,东路军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主动撤离漳州,回师闽西赣南。

五、漳州战役后的红31团

1932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重新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重建红一方面军总部。红一方面军首长为精减机关,1932年12月23至28日,裁减了3个军部(红3军、红4军、红13军,但红3军、红4军名义仍在),10个师部(红3军第8师,红4军第12师,红7军第19、第20、第21师,红13军第37师,红15军第43、第44、第45师,红22军第65师)。

红一方面军第4军于1932年7月参加南雄、水口战役,1932年8月参加乐安、宜黄战役,1932年10月-11月参加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932年11月-1933年1月,参加金(溪)资(溪)战役,1932年12月-1933年3月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5月底至6月初,红一方面军根据中革军委指示,按照中国工农红军新的编制,在乐安南部的藤田、大湖坪、善和地区实行改编,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缩编为团,团缩编为营等;同时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改编后,红一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和独立第1团。红1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杨宁(即毕士悌)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副主任,辖3个师(第1、第2、第3师),第2师由原第10、第11师和第22军另一部合编,徐彦刚任师长,胡阿林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团。至此,红4军所辖的第11师第31团在缩编中番号终止。

综上所述,红4军第11师第31团自1928年5月朱毛会师井冈山起即有此番号,此后历经数次改编、整编、整训,至1933年6月缩编,虽然番号有过调整,人员变化较大,但红31团血脉一直融入深植于不断成长壮大的红军之中。
 

(主笔:黄阿彬 华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课题组成员:陈跃生 华安县老促会)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