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记罗源县革命老区破石村游击战壕遗迹

2023/06/14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英雄从未走远!

在庄严肃穆的罗源莲花山革命烈士陵园里,宏伟的碑文上镌刻着文字,始终矗立在场地中央,透着革命历史浓烈的气息扑面而来,震撼人心。这里的烈士都永远值得历史铭记,每次当我们听到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个故事就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令人无比震撼、无比景仰、无比感恩。那段峥嵘岁月里,这片红土圣地,一群优秀的儿女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抛头颅,洒热血,凛然悲壮,他们奋勇争先抗击残暴凶恶势力,浓浓浩然正气,腔腔坦荡人生,激励着一代代罗川儿女。

罗源县西兰乡革命老区破石村距罗源县城关15公里,村名极普通且又不起眼,在上世纪30年代的烽火岁月,曾经真真切切的燃烧过一场熊熊烈火。破石村地处罗源县与古田、宁德两县山区的交界处,和当时许多闽东革命根据地一样,这里山峰连绵、地势独特,东向联结岭头、宁德县,北接坑里、坛石,西邻甘厝、飞竹、又与古田县道一路贯通,作为东、西两处的交通枢纽。它处在十分便利的交通要道,更是罗源城关前往深山林区的必经之途。破石村四围是由魏厝里、深田、王坑、北斗、山边五个自然村环抱,各呈一势,当时岭头区苏维埃政府(时辖破石村)就在这里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非常适合开展敌情监测与交通连线工作,他们创设红色根据地,领导工农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

远望破石村,蓝天碧色,一株株坚劲挺立、繁密茂盛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似乎在反复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据破石村乡贤魏言春(革命烈士的后代)讲述,1934年3月,红军由于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指挥,被迫离开江西苏区,北上转移,白色恐怖弥漫整个赣、闽两地,闽东地区的红色革命处于极度艰难境地,然而勇敢地共产党人始终不屈服,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江西饶平县茂芝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行,直奔湘南”的决定,随后率部东进回师入闽。1934年7月,一支红军北上先遣队,路经破石村,革命斗争火种开始在此点燃。受红军北上先遣队命令,中央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抽调一个营,在岭头区沿线一带,帮助当地穷苦老百姓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罗源苏区隐藏起来的革命者陈二妹同志奉上级党组织指示,在西兰岭头区组织红色游击队,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岭头、坛石、破石村等地纷纷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营也派出了熟悉当地情况的红军干部罗源破石村人魏读读,来担任破石村苏维埃主席,他在村里很快的建立起了农民自己的革命武装(红色游击队)。配合陈二妹领导的岭头区苏维埃政府,积极主动的打击当地危害百姓的反动武装和土豪劣绅,山区在短短数月就撩起了熊熊的革命力量。魏读读领导的破石村红色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率先开展土地改革斗争,破石村红色游击队由魏读读、林回春、林二嫩、谢露露等30多位破石村村民组成。他们在村及周边山区广泛开展工作,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党支部、发展地下党员、抗捐抗税,不断扩大工农红军和共产党在村里的影响。同时多次配合入闽作战的红军主力,开展灵活的游击战,经常收集情报,袭扰国民党地方武装,壮大农民武装力量。在破石村魏厝里的亭子上方(附图2)有一处山名叫炎论头山,至今依旧还保留一处红色遗迹。那就是破石村红军游击战壕。

游击战壕所在之处就在炎论头山半山腰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背靠大山而又高据山腰,由西向东,虎视由罗源城进山的两条山路,一处是前往王坑、甘厝村;一处是坑里、坛石、上洋一带。炎论头山东距罗源城关16公里,海拔高度524.4米,是村里的一处重要的防御高地,山下破石村魏厝里亭,其南面是从吴厝堂入口,向东至岭头村,西至王坑土里岭,北至上漈点各村,破石村炎论头山半山腰处,同时也是唯一的罗源城关前往山区各处革命根据地的通道,它牢牢的看住了国民党保安团试图前往岭头和飞竹一带阴谋剿灭那一带新建的革命根据地的路口, 确实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道天然屏障。堪称为堵住“咽喉”的重要关隘。1934年11月的一天,罗源地下党获得情报,时任罗源城国民党伪县长正在积极地加紧从省城里调集大批保安团,准备这几天围剿岭头区苏维埃政府包括沿线的工农武装,恰逢当时岭头区苏维埃政府正在召开中共罗源农村革命根据地四区联合(今西兰岭头区、中房河阳区、飞竹小善区、白塔石壁下区)秘密会议,破石村红色游击队长魏读读接到情报后,立即组织村干部紧急开会,一方面让交通员魏三弟火速到岭头区报告岭头区委书记陈二妹及区政府转移,另一方面命令和通知破石村周边所有工农武装游击队尽快准备起来,做好一切防范措施。当时游击队仅有8只老式步枪、还有大刀、红缨枪、土制火药(手榴弹)等武器,要正面迎击敌人比较困难,魏读读亲自带着破石村的干部和游击队员前往破石村魏厝里的炎论头山,凭借老经验,他勘察地形,选好阻击敌人可能进犯的最佳位置,也就是那座炎论头山的半山腰处,此处地形特殊隐蔽,居高临下,可直接俯瞰到村口方面各种情况,如果挖个防御战壕,便可迎击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他马上部署干部分头赶回各个自然村,召来所有村民来帮忙,用锄头、铲子、土筐等工具来挖战壕,筑工事。连续三天三夜在全村百姓的支持下,硬生生的挖出了一条200米长的战壕,如今战壕经岁月已荒草密布,但还蜿蜒浮沉,道痕沟壑清楚可见。据村里还健在的老人回忆,当时挖战壕时,村里妇女和孩子也都踊跃参加,他们背土、送水、送饭。据老人回忆,村苏维埃主席魏读读很有文化,他上身穿着黑色粗布衫,个头高显清瘦,爬到高处,站在土坡上,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红军的革命道理,告诉大家,有个叫叶飞的红军将领,正领导着红军主力部队在罗源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叫大家不要怕,坚信我们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一定能战胜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还在战壕边,唱起当时游击队流行的一首《手榴弹歌》(摘自中共罗源地方史第一卷《罗源革命史》),歌词唱道:

手榴弹准备好,看好目标向前打;

轰隆一声开了花,打得敌人哗啦啦。

手榴弹准备好,看准目标向前打;

轰隆一声开了花,打得敌人掉脑袋;

轰隆隆哗啦啦,打得敌人回不了家。

这首《手榴弹歌》,在当时极端艰苦的革命时期,游击队员们唱的十分振奋,很鼓舞信心,激发了大家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志与决心。魏读读同志是破石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共产党,他从红军第十三支队独立团被派回村里指导工作,担任破石村苏维埃主席,言谈举止颇有点像身经百战的将军,村里老人回忆并称他是个有本事的人,个头不高,但文武双全,枪法很准,在红军独立团第十三支队战斗时,打死过许多国民党兵,平时腰挎两只盒子枪,开会时不苟言笑,会后和大家谈笑风生,说起话充满智慧,村里人都服他,愿意听他的,他率领破石村的红色游击队员在破石村和岭头区一带与敌人四处周旋。在他的宣传影响下,村里许多优秀青年都踊跃参加革命。破石村四环自然村参加游击队的有魏厝里的魏三弟、魏栋成;有王坑的林二嫩、林回春;有深田的谢露露;还有北斗徐志和、张允祥等游击队员,他们都参加了此次防御阻击,游击队员们预先设伏,端着步枪、拿着鸟铳、握着红缨枪、扛着大刀、提着土制手榴弹,两眼盯着村路口,严密提防气势汹汹企图剿灭红区根据地的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抱着英勇赴死的决心迎接来犯之敌,他们知道要用生命誓死保护家乡一带红色革命火种。齐心协力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三日后,敌人急冲冲的赶到岭头村时,我们红区革命根据地开会的党员干部早已安全撤退和转移。红色游击队也撤离出游击战壕。魏读读和他的游击队非常成功的化解了敌人企图一举消灭红区根据地的阴谋。

(邱邵勇、程闽生/文  程闽生/图)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