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永磨不掉的“五角星”

2023/07/19  浏览量:   作者:罗振刚  来源:中国老区网

记忆中,不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闪闪的红星》电影,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名著,反映的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与反动军阀、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两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艺术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突出“红星”的引领作用和精神力量。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标志,表示着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代表着光明、希望和力量。

广西巴马有着厚重的红色底蕴,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西山巴纳村弄安下队五福山脚下的一块空地,是龙氏家族碾坊、油坊遗址,于清朝道光年间建成使用并保存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遗址上静躺着一块圆弧形的青石磨盘,直经为140厘米,厚为25厘米。磨盘上面凿刻着一个直经为95厘米的凸体“五角星”。那熟悉而又抢眼的“五角星”让人回想到那峥嵘的岁月。

1921年9月,经过五年的军旅和游历考察后,韦拔群风尘仆仆地回到东兰。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革命活动。他广交革命朋友、创建革命组织、发布革命文告,特别是抓住“三月三”“九月九”等群众聚会的有利时机,深入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不断地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不断地号召群众参加社会革命。韦拔群一心为民求幸福谋解放的斗争精神,赢得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拥护和支持,并成为他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10月,在他的家乡武篆区东里屯成立了东兰第一个革命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有18人参加。1922年3月30日,韦拔群等十一位革命同志在“列宁岩”集会,并以“中国国民党广西特别党部”的名义发表《敬告同胞》革命檄文(史称“三三同盟”)。为了扩大农民运动队伍,增强农民运动力量,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韦拔群等以重阳节登高游览为名,在东里村银海洲再次举行同盟(简称“九九同盟”),来自东兰、凤山、百色、恩隆(今田东县)等县180多名志士欢聚一堂,商讨革命大业。参加同盟人员个个热情高涨,共饮鸡血酒,集体盟誓,并通过了决议。从此,同盟会成为领导革命工作的核心。经过会员们强有力的宣传活动,群众的政治觉悟很快提高,反苛捐杂税和地主租债剥削的斗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轰动了东兰,震动了整个右江,轰动了整个广西。

韦拔群主导创建革命组织的骨干来自右江各地,其中弄安上队陈毓藻便是西山籍第一个参加韦拔群组织领导的“改造东兰同志会”、“三三同盟”和“九九同盟”的成员之一,他因此也成为弄安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骨干力量。韦拔群每到西山开展革命活动,陈毓藻都全程陪同。在诸多群众中,弄安下屯龙氏家境殷实,族人龙达洲是深明大义之人,他平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办事公道,同情穷苦大众,其良好的表现,自然成为韦拔群、陈毓藻争取和发展的革命对象。经过多次来往、接触和进行广泛的农运宣传,龙达洲很快就明白了参加“社会革命”的目的和意义,成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自1923年起,大凡韦拔群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龙达洲都热心支持并鼎力相助,他成为红七军将士最可靠的革命同志,成为巴纳村穷苦人的贴心人。

1930年2月27日,一场决定红七军生死存亡的亭泗战斗取得胜利后,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等将士无不欢欣鼓舞,在盘阳、西山休整期间,开庆祝会的、经验总结会的、革命形势分析会的、工作部署会的等忙得不亦乐乎。而这期间的伤员治疗、红军将士后勤保障等压力极大。韦拔群结合实际,将8个伤员交由龙达洲户负责看护,龙达洲欣然接受。此外,龙达洲还自告奋勇承担起将士们一日三餐所需的粮、油加工任务。这下可忙坏了龙达洲一家人,他们每天采药熬药、煮饭送饭、加工粮油,忙个不停。在休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将士和伤员们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个个长得身强体壮。同年4 月,所有伤员痊愈归队后,龙达洲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心里空荡荡的。他实在留恋之前忙碌而充实的日子。为了纪念可敬可爱的红军将士,同时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当回想起在与将士深入接触和交往中,觉得最能体现红军特征及其精神力量是红军军帽上的那颗熠熠生辉的“红色五角星”。他想:如果把这“五角星”刻在碾坊的磨盘上,那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红军吗?而且怎么磨都磨不掉。想着美着乐着,看他那喜形于色的样子,家里人都为他高兴。于是,龙达洲毫不犹豫地请来石匠,叫石匠按自己的构思设计重新加工了一块青石磨盘,并把旧磨盘换掉。

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牺牲后,右江革命处于低潮,红七军便转入地下斗争。1934年黄举平从黔桂边革命根据地回到西山重擎革命旗帜,从这以后至1949年的15年时间里,西山革命根据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举办的各种培训,进行的各种训练等,不管参加人数多少,龙达洲都担负起会务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的碾坊也因此一次次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在巴马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近百处革命遗址遗迹,它们承载着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争等各个历史阶段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不可复制,弥足珍贵。弄安龙氏碾坊磨盘上凿刻的“五角星”见证着一个普通百姓永磨不掉的历史记忆和革命初心,印证着军爱民民拥军的红色岁月。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