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的历史贡献与八路军伟大精神的展现

2024/02/19  浏览量:   作者:王建宏  来源:中国老区网

前言

1938年3月初,为阻止华北日军南下,减轻中原战场徐州会战压力,国民党第二战区组建东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东路军总、副指挥。3月24日—28日,朱德、彭德怀以总、副指挥名义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村召开了国共两党38名高级将领参加的、以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山西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规模最大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此次会议之后成功取得粉碎日军第一次九路围攻晋东南胜利,挫败了日军歼灭八路军主力以巩固其后方的企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以太行山、太岳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并为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向冀南、豫北平原地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会议概况

1938年2月28日,山西临汾重镇失陷,阎锡山等逃往黄河西岸,国民党“反攻太原”的计划流产,山西正面战场几呈瓦解之势。为阻止华北日军南下,减轻中原战场压力。第二战区在土门(临汾附近)会议上,将分散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十个师(包括中央军李默庵第三十四军、范汉杰第二十七军、庞炳勋第四十军、滇军曾万钟第三军、川军李家钰第四十七军、西北军高桂滋第十七军的各一个师,中央军朱怀冰第九十四师、西北军赵寿山第十七师、武士敏第一六九师及王奇峰骑兵第四师)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决死队的第一、三纵队,划为二战区东路军,协同西路军实施战役计划。3月2日,朱德、彭德怀临危受命分任总、副指挥。3月15日总部入驻沁县小东岭。3月24日—28日,朱德、彭德怀以总副指挥名义在沁县以南的小东岭村主持召开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八路军将领左权、刘伯承、傅钟、倪志亮、徐海东、李达、王新亭,北方局军事部长朱瑞;国民党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第三军军长曾万钟、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第十七军军长高桂滋、第七军军长冯钦哉、第九十四师师长朱怀冰、第一六九师师长武士敏、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时属南路军的第九十三军军长刘戡 (属卫立煌指挥),阎锡山的代表陈长捷,卫立煌和蒋介石派到东路军的联络参谋乔茂才,山西第三行政专署专员、决死第一纵队政委薄一波等38名将领参会。据《朱德传》及军事科学研究院保存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及第十八集团军历次重要会议资料记载,会议议程共五项,一是报告讨论目前战争形势与任务;二是改善部队政治工作与健全组织;三是确立与统一民运工作方针及敌军工作方针;四是确定作战方针,建立根据地,武装民众;五是由东路军开办地方工作、敌军工作与部队政治工作训练班。朱德在会上讲话,着重分析了抗战形势及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还讲了政治工作、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等问题。彭德怀作《第二期抗战与我们的任务》报告。左权以《坚持华北抗战的战术问题》为题,系统讲述了坚持华北抗战的战术问题和军事教育问题。会议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彭德怀所作的作战纲领报告,划定了各军师活动和建立根据地的区域,协同打通了与后方的交通线。这次会议,对坚定敌后抗战信心、稳定友军情绪,夺取晋东南“第一次反九路围攻”胜利,巩固和发展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加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的部分将领合影。(左一彭德怀、左四朱德、右一左权,右二刘伯承)

二、会议产生的历史贡献

(一)确立了东路军第二期抗战的基本任务和在华北作战的原则。

彭德怀在报告中指出:第二期抗战的基本任务,就是保卫武汉,保卫山西,争取敌我现势的变动,使持久抗战走到最后的彻底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确定在华北作战的原则:要以民众性的游击战配合基干军队的运动战,来尽量的消灭敌人,特别是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企图渡河的敌人,背后受到重大的牵制与打击,不敢侵犯西北,不易横截陇海路以策应津浦线,更不易配合长江敌军,进犯武汉,而达到胜利保卫武汉与西北,以致造成战略上反攻收回失地的条件。并围绕作战总原则提出九条具体原则。第二期抗战的基本任务和作战原则的确定对于东路军将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行动纲领,取得反击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确立了东路军部队政治工作纲领。

八路军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仍然保持着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八路军团以上有各级政治部,连有政治指导员,师旅团级仍设有政治委员,营以上有军政干部,在战士中经常进行民族革命与共产党主张、政策的教育。故八路军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在小东岭会议上,彭德怀详细讲述了军队战时政治工作实施纲要、战时军事教育的原则。就改善官兵关系、促进军民团结、动摇瓦解与争取日伪军作了全面安排。

就改善官兵关系,他强调“发扬军队无上的抗战勇气,坚定抗战的信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团结上下官兵关系,以保障每一个战斗任务的完成。”“士兵间与官长间,要充分发扬革命的友爱,互敬,互信,互助,艰苦与共,风雨同舟,尤其是长官与士兵间的生活距离应尽量缩小。这样才能够大家一条心,基于革命的友爱精神,去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129师386旅参谋长周希汉在反围攻前作动员讲话

就促进军民团结,他指出“被压迫民族求解放的战争中,民众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今日中国的抗战,非运用广大民众的力量,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前每个部队,都应该在战区或其防地,进行民众的战斗动员。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使军民能够团结一致,如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同时还要帮助民众建立抗日的武装,组织和领导民众的游击战争。”

就动摇瓦解与争取日伪军,他提出“这项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知道:中日国民间原无有不解的仇恨。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日本法西斯军阀和财阀。敌军的士兵,都是受了军阀的欺骗麻醉而来进行这个侵略的战争。其中还有些觉悟的分子,是因为国家法令的强迫而不得已。至于说到伪军,迫不得已的是更居多数,我们应该运用一切的方法,如写日本标语,喊日语口号,散发传单,作些日本歌来唱。这些标语、口号、传单、歌曲的内容,主要的告诉他们不要受军阀的欺骗麻醉,告诉他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为了少数军阀财阀的利益,对劳苦群众是有害无益的,告诉他们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阀和财阀,而不是劳苦民众,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八路军提出的政治工作主张,使其他抗日友军逐渐认识到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卫立煌、武士敏、赵寿山、高桂滋等部学习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成立战地服务团,开展士兵教育。在洛阳会议中蒋介石也表示赞赏八路军的部队工作和民众工作。八路军帮助友军改善政治工作,为取得官兵团结、军民团结、瓦解争取日伪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开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空前团结局面。

1.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领导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推动。

七七事变发生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9月,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赴晋协商有关八路军对敌作战事宜,并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同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一起,推动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抗战局面。9月22日,在共产党的积极斡旋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巩固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八路军政治部于10月4日、8日分别就对待友军问题发电并作出指示。1937年12月18日,朱德等发出《关于减少磨擦,巩固抗战团结问题的训令》。1938年2月2日,《朱德等关于交八路军指挥的友军部队使用问题致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电》均对加强与友军团结,巩固共同抗战局面奠定了广泛基础。由于八路军在抗战过程中,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政治工作(包括地方群众工作)上的模范和推动作用。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和军队当中,有极高的威信,国民党及蒋介石对八路军的作战指挥尚表示信赖。在2月17日,在临汾温泉村临时长官公署,阎锡山即把同蒲线东曾万钟、李家钰等外省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朱德、彭德怀。此后,再次将东路军指挥权交给八路军总部领导指挥。

2.小东岭会议对国共两军共同抗战局面的推动。

小东岭会议中,彭德怀副总指挥在报告中提出“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党各派各民众阶层或团体应将自己的部分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使抗战力量扩大到最高限度。”等八条民运工作基本原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空前巩固创立了思想基础。

小东岭会议召开前,国民党将领采取单纯的片面的军事抗战政策,不注重发动民众进行全面抗战。小东岭会议期间,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将领通过深入分析持久战争敌我的形势和坚持华北抗战的意义,号召东路军将领齐心协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守华北。会议期间,朱德、彭德怀等将领抓住时机,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找友军将领谈话。在简陋的土窑里,在摇曳的烛光中,他们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竟夜交谈,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仅稳住了友军将领的情绪,还使一些将领与八路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彭德怀与在西安事变中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义举的武士敏长谈竟夕。武士敏对人说:“当了几十年的兵,真正懂得为国报效,是在小东岭会议上听到了彭副总指挥的教诲之后。从此,我才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军人。”

3.小东岭会议前后八路军总部对民运工作的推动与发展。

1937年11月上旬、日军停占太原之后,又继续南犯,华北大部地区相继沦入敌手。当时,毛泽东同志即通过对华北战局的精辟分析,提出以我军为主体的游击争已开始转入主要地位的观点。并要求八路军各部队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第一二九师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晋东南各县,差不多都有我党掌握的“牺盟会”(即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第一二九师以连为单位派出约2/3的兵力,配上营以上干部,组织了许多小分队,分散到各县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组织游击支队,在大部分县、区、乡都建立了抗日政权。

在小东岭会议中,彭德怀就建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工作作了深入安排,特别强调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根据地的条件,主要的是民众,只有民众才是活的堡垒”的论述。并提出启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实行参战;发展游击战争,组织人民的自卫武装;动员人民力量实行铲除汉奸;动员民众封锁消息,侦探消息,实行坚壁清野工作等五条民众政治工作方针。确定了巩固和恢复行政组织、积极组织民众抗日救国团体、组织自卫队游击队、建立宣传工作等当前四项主要工作。

小东岭会议期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即派出工作团进驻各县,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战前动员,帮助训练自卫队,检查落实反围攻各项准备工作。4月4日,日军分九路大举围攻晋东南。4月6日,朱、彭紧急向东路军发布关于部队和民众动员的训令。根据这一训令,总部派出政工人员,协同地方党组织、牺盟会、战地动员委员会等抗日团体深入乡村,宣传群众,推进空舍清野,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破路队,支援反围攻。 到反九路围攻前,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几百万人发动起来了,游击队、自卫队、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工会、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巍巍的太行山上抗日运动风起云涌,到处都是埋葬日军的坟墓(徐向前著《粉碎日军对晋东南九路围攻》)。这就为反九路围攻的胜利英定了基础。

沁县老百姓在总部号召下空舍清野

(四)展示了独立自主游击战的巨大威力。

1.小东岭会议是一次有计划、有准备的会议。

一是从缴获敌情报中已知敌即将进攻。据徐向前《关于粉碎日军对晋东南九路围攻》的回忆录及《左权传》记载:在小东岭会议召开前,从第一二九师缴获的的日军文件及士兵日记中,均发现了日军“4月上旬有较大攻击的企图”的记载。二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及时将分散游击的主力部队集中起来,以便以一部兵力牵制日军多路,集中主力击破敌一路。三是第一二九师师部同冀豫晋省委在辽县召开党的特委、工委书记和游击支队政委联席会议,部署各地党组织、抗日政府、民众团体和游击支队,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动员、组织群众支援战争,保证后勤供应和保护群众等工作。第一二九师还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反围攻的作战部署。

2.指导帮助友军提高游击战术。

山西境内抗日军队转入敌后游击战已成势在必行之局面。而当时山西境内国民党将领在战略指导上长期采取正面单纯防御,对八路军的游击战、运动战感到神秘莫测,不得要领。据《左权传》记载,曾万钟在3月13日即专门致电朱德,希望左权参谋长或其他经验丰富者到部商筹策划。

为鼓励和帮助友军坚持山西敌后作战。小东岭会议召开中,朱德、彭德怀总、副司令通过对持久战争敌我形势,竖持华北抗战的意义、有利条件与困难分析增进友军对坚守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信心。左权参谋长在会议期间总结了八个月来的抗战实践,特别是徐州及华北作战的经验教训,并着重论述讲解了华北抗战的战术问题。针对今后军事工作提出提高与发扬作战的积极性、统一指挥与专断专行、战术的重新训练、健全司令部工作等具体建议。小东岭会议后,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主持举办了友军游击训练班,政治工作讲习班等。东路军的国民党军队纷纷派人前来学习游击战术、军队政治工作等。朱、彭、左都亲自给训练班讲授课程。

在小东岭会议快要结束时,为了加深友军将领对八路军游击战术的认同,朱德等还邀请参会将领到战场附近的高地上,实地参观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组织的响堂铺伏击战。此役八路军指战员勇猛冲杀,仅用两个小时即解决战斗。随后,又击退敌增援部队。整个伏击战打得干脆利落,共歼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击毁汽车约180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观战的友军将领,由衷赞佩,连连拍手叫好。

响堂铺战役中缴获的日军汽车

通过现场讲解和实地参观,友军将领亲自领略了八路军指挥员的游击战指挥艺术,增强了对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这些都为日后反九路围攻作战奠定了基础。

3.取得粉碎日军第一次九路围攻晋东南胜利。

4月4日,日军开始分路进犯。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之第六八九团,根据八路军总部制定的以一部兵力和地方游击队牵制其他各路敌军,集中主力击破其一路的作战方针,即由辽县以南进至敌人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第三四四旅主力、总部特务团、各游击支队、决死第一纵队及参战的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一六九师、骑兵第四师等部,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在内线抗击、削弱敌人,使各路敌军多数被迟滞在腹心区外围,难以前进,为外线部队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13日,敌主力第一〇八师团兵分两路,孤军深入。由于根据地人民实行空室清野,各游击武装和自卫队又日夜袭扰,致使侵占武乡之敌饥渴疲意,陷人困境,第一二九师与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九团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即回师武乡附近。4月15日黄昏,该敌弃城连夜沿浊漳河东窜,八路军参战各部随即平行猛追。次日拂晓,将敌夹击于武乡以东长乐村一带。经过一天激烈拼杀,歼灭敌之大部。此次急袭战斗,共歼敌2200余人,对粉碎敌人围攻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后,各路敌军纷纷回窜。中国军队乘胜追击,给退逃之敌以有力打击。至27日,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整个反围攻作战,先后歼敌 4000 余人,收复县城18座(据徐向前回忆文章,其中我军收复12座,友军收复6座),最后将日军全部赶出晋东南。展示了敌后游击战争的神奇威力,并推动山西抗日友军逐步改进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和单纯正面阵地战的作战方针。

1938年5月,晋东南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反九路围攻”胜利。

(五)彰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在晋东南第一次反击日军九路围攻中,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思想得到充分彰显,军民齐心,协力抗战的局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及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战功卓著,长乐一战扭转战局。据《朱德、彭德怀关于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情况致朱瑞等电》记载,除八路军参战部队外,第一六九师、八十三师、四十七师、十七师、骑四师,一、三决死纵队,曾(国华)、汪(乃贵)两支队,秦(基伟)赖(际发)支队均参与了战斗。该电评述:在此次战役中,除个别部队不能应命坚决作战外,其余各部均能坚决,勇敢、积极为完成自已任务[而]奋斗。

据《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1926—1949)》记载:在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战斗中,驻守祁县子洪口一带的国民党第九十八军武士敏部第一六九师,在八路军的配合下,一直坚守阵地,阻击从太谷进犯的日军。经过5天激战,使这路日军沿白晋路进攻沁县、武乡的计划未能得逞。子洪口阻击战歼敌近千名,毙伤敌联队长和中队长各1名,击毁战车10余辆。第十七军高桂滋部和骑四师王奇峰部分别进行了抵抗,予敌以重创。

在反围攻之前,长治人民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帮助部队抬伤员、运粮食、运弹药、报敌情、当向导;自卫队员破坏敌军必经的公路,捕捉汉奸、敌探等;召开民众大会,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动员群众空舍清野,必要时搬走一切粮食,不留一颗米粒给敌人,赶走牛羊马,搬掉锅盆碗盏,拨去磨心,掩埋水井,饿死渴死敌人。在群众动员工作中,沁县的空室清野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县城的群众全部主动撤出,搬走了用具,掩埋了粮食和水井,使县城成了一座空城,日军不敢进驻,退到城外野宿。武乡县委积极动员民众空室清野,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帮助部队运粮食、弹药、报敌情、当向导,为粉碎“九路围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反围攻中,各级党组织强化自卫队和游击队,积极主动协作主力部队,袭扰日军的据点,破坏日军的交通要道和通信联络,搅的日军顾此失彼,昼夜不安,耳目不灵,到处被动挨打。广大人民的踊跃支持为取得反围攻的胜利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反九路围攻”前,沁县军民一起拆除城墙,准备坚持长期游击战争。

1945年,彭德怀在总结抗战近八年的经验时说:“八路军领导机关从这次粉碎九路围攻中,直接取得了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的成功经验,即敌人的围攻是可以打破的!”

(六)为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反“九路围攻”的胜利,挫败了日军歼灭八路军主力以巩固其后方的企图。第一二九师从此在晋东南站稳了脚跟,兵力由出征山西时的3个团,发展到6个团另6个游击支队。4月下旬,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巩固和扩大了以太行山、太岳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并为向冀南、豫北平原发展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三、八路军在会议前后体现出的伟大精神

(一)理想崇高、信仰坚定的革命精神。

八路军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部队中营以上的军政干部,百分之百为共产党员。连排干部亦百分之九十为党员,各个连队均有党的支部。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始终起着模范的作用(如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大纲》记载在平型关战斗中,党员伤亡占伤亡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路军的社会成分以工人、农村贫雇农、中农为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使命。因此八路军是一支有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军队。正是在这一伟大精神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撑下,八路军能够自觉适应各种艰难环境考验,始终保持极强的战斗力。

据《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大纲》中记载:“部队过着极贫苦的物质生活,除吃饭外,规定士兵每月每人发钱一元,连排长每月二元,营长三元,团长四元,师长与总司令每月五元。伙食则一律每月每人五元。但因经费困难,干部的津贴是时常停发,伙食费也要减少,衣服、鞋袜、毯子,则很缺乏。武器亦极缺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八路军将领同普通战士一样生活十分节俭。参加小东岭会议的八路军战士能够严格执行部队纪律,时时刻刻维护群众利益。在反九路围攻中,广大战士在游击战、运动战中不顾疲惫,忘却饥饿、昼夜在敌人的空隙间迂回急行军,寻找围歼敌之一部的最佳时机。从反九路围攻中叶成焕团长的英勇事迹、第七七二团十连某排的壮举、战斗中留下的“补丁锅”故事,处处都能体现到这种崇高理想、坚定信仰的重要价值。

(二)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的精神。

1938年2月,日军企图打通同蒲线,夺取风陵渡,逼中国军队渡过黄河,从而占领整个华北。韩侯岭战役刚开始,平汉路的日军第一军第一零八师团自东阳关、博爱关两路西进,采取大迂回战术,直趋临汾,卫立煌部陷入敌包抄之中。朱德、彭德怀为挽救华北危局,果敢决定决定八路军总部不南渡黄河,而是向晋东南敌人的后方挺进。 2月24日,从府城到临汾百余公里距离,日军在这一地段陆续增兵至五六千人,朱德、左权指挥总部特务团和抗日决死队一部以200人的兵力,与敌战斗四昼夜,“杀伤敌人三四百人,缴获辎重不少”(朱德致毛泽东、彭德怀等电)。彭德怀则以第二战区右翼集团野战司令部的名义,在长治高平一带,部署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出击日军侧背,帮助在上党盆地陷入危境的国民党友军转入太行、太岳和中条山中。

临汾失陷后,山西正面战场几呈瓦解之势。朱、彭从民族大义考虑,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临危受命东路军总、副指挥,挑起坚持与开辟山西敌后抗战局面的重任。3月初,在日军大有加强进攻,强渡黄河的危局之时,中共中央非常担心八路军总部的安危,多次致电希望朱、彭能回到陕北指挥,减少与陕北的自然隔离带。而此时东路军各部均在晋东南一线,为确保与友军行动大体一致,八路军总部不顾自身安危,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后继续东进,进入上党地区沁县召开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团结抗战之举。正是由于八路军能够始终顾全大局,模范贯彻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始促成小东岭空前大团结局面,为夺取反九路围攻胜利奠定前提基础。

(三)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八路军在红军时代就有与工农群众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八路军有极优良的政治纪律,从不不侵犯人民的一点利益,而且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与地方人民有着极亲密的关系。

在小东岭会议上,彭德怀副总指挥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重视民众工作的重要性。在政治工作实施纲要中提出“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使军民能够团结一致,如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在本军政治工作标准中强调“军民能否团结一致,先决的条件,就在于军队能否严守纪律”“群众纪律,有几件最基本的事,就是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物送还,损物赔偿,离开驻扎地时,实行纪律检查。”在工作的重要前提与方法中强调“军队必须首先切实建立与民众亲密的关系,建立军队本身良好的纪律。做到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从一切方法安定民众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与疾苦,须再联系抗日的宣传与动员,为民运工作的出发点。”“民运工作人员应以通俗而能为群众了解的语言,诚恳和蔼的态度,同民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意见。”

八路军总部驻小东岭期间,总部领导经常同驻地军民一起下象棋、打篮球,还带房东小孩看戏,给小孩买饼子吃。朱总、彭总的警卫人员及驻地八路军官兵经常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切草料,态度和蔼可亲。当年的总部官兵,虽然生活艰苦,却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人民拥护。在日军发动九路围攻前,总部派出工作队,宣传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坚壁清野工作,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时时处处从群众利益着想。

正是由于八路军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经常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故得到人民热烈的称赞与拥护。他们说“八路军是从来未曾见过的好军队”,因而异常亲近与爱戴。八路军与人民优良的关系,影响着抗日友军逐惭改进军队与居民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民众力量的重要,改善对居民的恶劣关系状态。所有这些,都为凝聚抗战力量,坚持长期抗战建立了群众基础。

(四)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八路军十分注重部队政治工作及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在战士中经常进行民族革命与共产党主张、政策的教育,并注意提高战士的文化水平。故八路军的指挥员,战斗员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坚决英勇。

日军分九路大举围攻晋东南,敌人出动的紧急情报从四面八方传向小东岭,朱老总已年过半百,不堪夜间山路强行军,警卫部队劝他先行转移。朱老总安然微笑,要大家放心。

在长乐之战中,第129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身患肺病,陈赓旅长不让他参加战斗,叶成焕坚持带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4月17日,叶成焕接到撤退的命令后,跟在最后的一个排,一边指挥部队安全撤退,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从辽县来援日军情况。日军援兵冲到沟下,他不顾通信员提醒继续观察。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然在关心队伍的安危。第七七二团十连与10倍于己的日军激战4个多小时,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其中某排全部壮烈牺牲。武乡县王家峪村村民在抢救伤员时,发现了一位浑身是血、伤势严重的八路军炊事班长。奄奄一息之际,炊事班长仍紧紧地抱着一口 “补丁锅”不肯放手。他说,这口锅很重要,曾跟随他爬雪山、过草地,煮草根、煮皮带,救活了不少战友,也给他挡了不少子弹,他实在不忍心把它丢掉……。如今这口有着光荣历史的行军锅被陈展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据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长史永平说,这口铁锅上的补丁足足有17个之多。

位于武乡县的长乐村战斗遗址

正是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支撑下,广大八路军将士立足华北战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牢牢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支打不垮的英雄军队。为夺取全面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成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来源:

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著:《八路军回忆史料》

1994年解放军出版社著:《八路军文献》

199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著:《朱德传》

2014年内蒙古文艺出版社著:《彭德怀全传》

1993年当代中国出版社著:《彭德怀传》

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著:《左权传》

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著:《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1926—1949)》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