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父亲奖状的故事

2024/04/26  浏览量:   作者:宝应县老促会 王立才  来源:中国老区网

1956年6月我父亲获得了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省长惠裕宇盖印(已褪色)的奖状,它一直悬挂在家庭堂屋六十年,2016年捐赠给县档案馆收藏,全县唯一孤本,它是父亲追随新四军积极抗日,打土豪、分田地、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见证,它也是老人家激励子孙,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

父亲王学金,生于1908年10月,江苏宝应人。他出生家境贫寒,还在他童年时,他的父母双亲讨荒度日,客死他乡尸骨无存。父亲年少时带着弟弟靠帮富农家放牛、带小孩和打长短工生存。青年时,正遇国内战争,在家乡积极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参加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暴发后,家乡日伪军盘踞,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抢烧掠夺煎熬。我们蒯家村的村长杨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日伪军四处搜查。当杨家依农村习俗,提出儿子杨文灿与年幼的大女儿王兰英订为奶婚时,不忌牵连,爽口答应。敌人知我家与村长家定婚之事,他们找不到村长就把父亲捆绑带至沙沟踞点,严刑拷打,并声称:“你是抗联家属,应用火坑(火烤),父亲一次次昏死,宁死不说”。他们见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榨不出情况,就让家人凑三石米,将他续回,留住性命。

1939年初冬,新四军组织人民群众,反清乡反扫荡,开展抗日斗争,父亲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抗日洪流,秘密与新四军某师52团的民运工作队员苏逸敏等同志联系。在村长的带领下,与同村几个青年以“仁兄”的名义身份,组织一支队伍与地主富农进行斗争,搞抗日宣传活动。

1946年底,新四军撤离北上,父亲继续留在当地与宝应纵队不断联系,继续工作,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下乡搜捕,扬言要把村长儿子杀掉“斩草除根”。当天村长儿子正在我家躲藏,还乡团来我家时,父亲门见情况危急,就让村长儿子躲在门隐根(门旮旯),让自己三儿子王立喜个子高站在前面,加之因还乡团队员叫杨大八子是本村人,父亲设法和他们周旋时,正巧还乡团喊集合,未能搜到人。保住了村长独苗儿子性命。到如今,村长的儿子(也是女婿)还时常含泪提起,感谢终身。

1948年3月,二儿子王立泉才刚刚17岁,父亲立即将他送到解放军的野战部队,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直南下至福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亲长期见不到儿子,常常以泪洗面,哭坏了眼睛。

淮海战役胜利后,大军南下,渡江战役打响,家乡掀起了支前高潮,父亲不但积极组织人们筹集物资,还和母亲带着自家唯一谋生的7000斤载重木船,装着支前物资,日防军匪,夜避窃贼,日夜兼程,驶往长江口岸七圩港等地。

全国解放后,父亲被选为初级社、高级社社长,他带领父老乡亲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一步一个脚印,工作很有起色,本身有一整套干农活的本领,成为七里八乡的标兵,深受老百姓的爱戴,1956年被层层评选,为革命军人家属和劳动模范,到南京参会颁奖。

战争年代,父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虎口救人、支前渡江、送子当兵。解放后又积极投身农村工作,发展生产造福百姓,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家庭视为楷模。

子女们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一个个茁壮成长,大儿子在家乡陪伴父母,包揽家中农活,带领全家种好田,理好家。二儿子王立泉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在地方党委任职,直至离休。三儿子王立喜临危不惧,舍生救人。四儿子王立群入伍海军,转业地方,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员。本人在父母亲和地方党组织的培养下,在家乡当过村支部书记,在县农业局、地方党委、县人大任职,幸福的家庭,根植于父亲的以身作则,得益于父母亲的含辛茹苦。

老人家诠释了奖状的内涵,子孙们赓续基因,传承家业,增添了奖状的含金量和光泽度。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