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浏览量: 作者:十堰市老促会 李仁喜 王锡智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4年初,郧西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如火如荼,当地专家学者也在深入寻找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足迹,与此同时,他们向社会公布了一项鲜为人知的史料,这就是该县香口乡方氏一家五代接力秘密守护红军营长墓88年的感人故事。
故事从头说起。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来到郧西县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时先后担任鄂陕第六路游击师副师长、师长,后担任红七十四师二营营长的肖大喜,1936年在陕西省山阳县西照川镇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后来便无任何消息。由于他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郧西县从事史志研究的专家学者特别挂记。
七叶山上的秘密
七叶山也叫茓子山,是湖北省郧西县香口乡境内海拔超1000米的高山,位于郧西县香口乡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西照川镇交界处,自古就是鄂陕交通要道。惊奇的是,在山势险要的七叶山顶,竟有一块几百亩面积的大平地,上面住着50多户以方姓为主的人家。据传,方姓人家的始祖二百多年前来自安徽省太湖县。1935年,红二十五军长征来到郧西,在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曾来开展过武装斗争。
1936年4月下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北后留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经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西进,在陕西省山阳县西照川镇龙山与敌反动民团战斗中,二营营长肖大喜受重伤。战士们抬着肖营长来到一山之隔的湖北省郧西县香口乡的七叶山,肖营长伤势过重,牺牲于此。战士和当地一方姓村民秘密将他就地掩埋在七叶山上的一偏僻之处,由于行军之中仓促秘密掩埋,加之七叶山地处鄂陕交界僻壤,海拔较高,地形险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人很少到过,仅有当事人知道此事。
肖大喜是鄂陕第六路游击师师长
据现有党史资料和部分红二十五军将士回忆录记载,肖大喜,湖北省黄冈一带人,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二二三团三营七连连长,红二十五军在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先后担任鄂陕游击师第六路游击师副师长、师长,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红七十四师成立后,担任二营营长。
1934年12月底,当红二十五军行军至陕西省山阳县九甲湾时,中共鄂豫陕省委和军领导找到任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兼三营政委陈先瑞,让他带领二二三团三营七连到鄂陕交界地带的郧西、旬阳、山阳、镇安地区打游击,开辟新的根据地。陈先瑞率领的二二三团三营七连成为第一支活跃在郧西及周边来创建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队伍。当时肖大喜就是七连连长。
陈先瑞带领二二三团三营七连从现在的郧西县槐树林特场进入,来到郧西县一、二、三天门地区,侦察地情、民情、社情、敌情等各种情况,为红二十五军创建以郧西为核心的根据地打下基础。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再次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大、小新川进入郧西,轰轰烈烈地掀起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的热潮。1935年1月22日,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县二天门召开群众大会,政治部副主任、鄂陕游击师政委兼鄂陕特委书记郭述申在会上讲话,当天第六路游击师在二天门成立,省委从红二十五军抽调红军干部叶忠让(红军干部)、肖大喜(红军干部)等12名老战士,吸收了部分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军掉队人员以及当地一些贫苦农民,在郧西县二天门区组建了鄂陕第六路游击师,叶忠让任师长兼政委,肖大喜任副师长。
1935年2月26日夜,游击师袭击反动地方武装头目艾光清的老巢三天门,战斗中,叶忠让牺牲,肖大喜接任师长职务。
六路游击师成立后,以郧西县二天门为中心根据地,活动于郧西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庙川、高沟桥、泗峡口及陕西省山阳县、镇安县、旬阳县、柞水县、宁陕县、商南县、佛坪县一带。肩负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大武装力量,开辟和保卫根据地的重任。
肖大喜为根据地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陕第六路游击师成立后,在郧西县地方人民武装的配合下,在鄂陕交界一带与国民党正规部队、民团进行数十次战斗。鄂陕第六路游击师还转战到郧西的店子、槐树、景阳、上津、孟川、黄云铺、香口、茅坪、安家、河夹等地,以仅百余人的武装与数千之敌周旋,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到1935年9月,发展到300余人,取得了辉煌战绩,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扩大与稳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不仅胜利地完成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和扩大苏区的战斗任务,而且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向主力部队输送了一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战士,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衷心爱戴。
1935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陕北后,红七十四师成立,继续战斗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肖大喜任二营营长,10月中旬,红七十四师由陕西省商南县碾子坪出发,巧妙避开敌人主力,沿鄂陕交界的崇山峻岭西进,在郧西、山阳、镇安、柞水、宁陕间与敌人周旋,宣传、发动群众。红七十四师以郧西县一、二、三天门及周边为中心,继续领导鄂豫陕三省毗邻地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取得了佛坪、青铜关、宁陕等战斗胜利,取得了两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巩固扩大了苏维埃政权。
1936年4月下旬,红七十四师经丹凤县竹林关西进,在陕西省漫川关消灭民团100余人,缴枪60余支。战斗中,第二营营长肖大喜身受重伤壮烈牺牲。
肖大喜牺牲后,安葬在哪里?后来红二十五军史、将士回忆录、地方党史一直没有记录,成为一个谜团。
一本发黄的笔记本里揭开隐藏半个多世纪的秘密
2023年初,当地党史研究专家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党史工作研究人员皮国安笔记本里,找到了有关肖大喜安葬重大线索。在他的笔记里,记录了他当年跟随县地方志办主任王兴华采访一位郧西籍红二十五军老战士的一段文字。这名红军老战士叫丁启洪,1934年参加红二十五军,1950年转业安置到广西玉林工作,1962年调回郧西,任县监察委副书记、县委委员等职,1988年8月病故)的记录,丁启洪回忆第六路游击师的领导时说:“还有一个肖麻子(作者注:肖大喜的绰号叫肖麻子),在陕西照川(作者注:今陕西省山阳县西照川镇)打仗时受伤,在黄云铺(作者注:今郧西县香口乡黄云铺村)邪子山(作者注:实为茓子山,也称七叶山,位于香口乡黄云铺村与李师关村交界,今属香口乡李师关村)牺牲的,安埋在山上一座庙附近。”既然如此,当地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呢?
八十八年为他护坟扫墓只为严守秘密和承诺
肖大喜营长牺牲后,安葬在七叶山上,当地没人知道,只因当地方姓一家五代人牢守一个承诺,88年来,一直默默为他护坟扫墓。
1936年4月,红七十四师在陕西省山阳县西照川镇龙山与国民党反动民团某部发生激战,红七十四师取得战斗胜利,但二营营长肖大喜却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抬着肖营长来到七叶山上时,肖营长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战士们和当地进步老乡方明耀一起秘密将肖营长埋葬在七叶山悬崖边上的武昌庙旁,红军战士中就有郧西当地参军的丁启洪。安埋下肖营长后的第二天,红七十四师就匆匆撤离了七叶山。当时出于保密,部队首长没有告诉方明耀埋葬红军的姓名,只说是红军干部,临走时叮嘱方明耀一定要保密,并拜托他一定要把红军干部的墓守护好。从此,方明耀牢记红军首长的嘱托,无论是在白色恐怖还是和平年代,他没向外界甚至家人透露任何消息,每年护坟扫墓都是以祭拜长辈的名义进行的。
1959年方明耀临终前,他把这个秘密悄悄告诉了儿子方宪政,让方宪政坚持守护红军干部的墓,每年为红军干部扫墓。方宪政也是进步青年,1946年在鄂陕交界一带当了农会主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方宪政回到了家,在村当了组长,一直坚持为红军干部护坟扫墓,直到1988年去世。临终前,他将这个秘密告诉给了他的二儿子方典主,说这个墓里埋的是一位红军干部,大个子,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叮嘱儿子方典主要每年为这位红军领导扫墓护坟,并说:“有人问,不能说是红军干部的墓,说了,怕会把墓给挖了。”并还对儿子方典主说:“总有一天有人要查这座墓的。以后不管哪个要来查这个事儿,要看清楚来人的意图,要是真查才说,不是真查坚决不说。”他为什么要将这个秘密告诉他的二儿子方典主,因为方典主也是位进步青年,共产党员。
由于肖大喜牺牲于鄂陕交界的陕西一侧,红二十五军战史及红二十五军众多将士没有记录安葬地。红二十五军全部离开后,当事人方姓后代一直保守秘密。1979年方典主加入中国共产党。方典主在组上当了多年的小组长,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山上面多次搞过农业基本建设,造田造地,修水库,为了保护红军干部的墓,在改田造地过程,方家老祖的坟都动过不少,但他想尽一切办法,使红军干部的墓得以完整保护下来。既是后来他一家搬迁到山下居住,但他仍然坚持每年带后辈上七叶山为肖大喜上坟培土,寄托哀思。
后来,他患了重病,行动不便,他将这份“嘱托”传给了儿子方英东、孙子方才彬们,叮嘱他们每年上坟时,要坚持为这座墓上坟、护墓,并保护好,不要问为什么,一直坚持到今天。
2023年11月,74岁的方典主大病初愈,他听说郧西正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要把长征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非常感动,于是向镇、村书记说出了这个秘密,他说,武昌庙旁悬崖边上那座高大的坟墓,不是安葬的我的祖辈,而是一位红军干部,我们祖辈隐藏了这么多年的秘密,是给红军首长下了保证的。后经当地史志专家仔细比对军史、党史记录,核定,确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1936年牺牲的红军营长肖大喜。现在当地有关部门已将肖大喜的墓列入重要革命遗址,重点保护。
这就是方明耀、方宪政、方典主、方英东、方才彬一家五代人为了遵守不变的承诺,88年接力守护红军营长墓的感人故事!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