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她,是妇女学习“范例”,更是一种伟大精神

——“苏中刘胡兰”高凤英彰显海安老区精神特质

2024/07/23  浏览量:   作者:海安市南莫镇人民政府 韩春颖  来源:中国老区网

江苏海安,中国革命老区。

苏中七战七捷主战场,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徐徐开启的地方。

1927年秋天,就是在这样一块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在这样一片远近闻名的里下河水乡,共产党人就来到这里播撒革命的火种,唤醒并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并开展翻身求解放的斗争。

从此,红色就成为海安这块土地的主色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3270多名革命志士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此女英雄高凤英,成了这块土地上最为响亮的名字。

高凤英,江苏姜堰(现为海安市南莫镇)人,1944年参加革命,担任双堡乡妇抗会主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领导的民兵武装中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1947年,隆冬季节,在高家垛战斗中高凤英因掩护部队撤离被捕,1947年1月15日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

高凤英牺牲后,延安《解放日报》1947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特刊发表《新时代的花木兰》的文章,号召全党全军向高凤英和刘胡兰等巾帼英雄学习,“我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从此,高凤英被誉为“苏中刘胡兰”。

作为海安革命老区的英雄代表,高凤英用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农村姑娘从思想觉醒,到坚定不移跟党走,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成长历程,生动展现出海安老区精神特质。

爱党信党的坚强信念

高凤英,苏中里下河水乡一位普通的农家姑娘。

早在1928年,我党在她的家乡建立了党组织,领导贫苦农民抗租减息,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领导人民求解放,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基于爱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年轻的高凤英在党组织建立江北革命武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参加了民兵组织——沙岗区队,成为我党领导的江北区民兵武装中唯一的女战士。

1944年9月,新四军在讨伐姜堰税警团的战斗胜利后,高凤英的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她总是站在惩奸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最前列,是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她斗争坚决,深得群众信任,不久就被乡亲们推选为双堡乡妇抗会主任,1946年5月,21岁的高凤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常工作中高凤英是一名优秀的政工辅导员,她常用“为革命流血牺牲是光荣的”“只有共产党在,才能翻身解放”的革命道理教育大家。

1947年1月14日,因叛徒出卖,高凤英被敌人从掩藏的村民家中绑走,严刑审讯、百般折磨下,她始终没有透露一点口供,最终于15日壮烈牺牲。

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老区是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中间,才能被人民所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高凤英在革命队伍中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高凤英关心战友、帮助战友,为战友洗衣做饭,包扎伤口,缝补衣服,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始终把急难险重留给自己。正是这种生死相依的党群情、军民情、战友情,让我们的党和人民武装在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的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如鱼在水,得到老区人民的支持、保护和拥戴。

土改运动中,高凤英带头斗地主、分田地,带领乡亲们开垦湖滩荒地50多亩,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受到乡亲们的衷心爱戴。

1947年1月13日,我武装部队在高家垛战斗中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数小时后,部队陷于被敌军包围的险境中。为掩护大部队撤离,高凤英带领突击队接连打退敌人三次进攻,帮助断后的突击队硬是冲开一条血路,安全转移。高凤英在掩护战友突围的过程中,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腿部无法撤退,村子里的一位老大娘见到后,冒着危险把高凤英拉进屋里躲藏。大部队撤退后,敌人进庄挨家挨户搜查,先后两次闯进老大娘家查问,老大娘都以“这是我家丫头,被流弹打伤”搪塞过去。

高凤英关心爱护战友,区队每次宿营,高凤英一刻也不肯休息,不是帮炊事班做饭就是帮同志们补衣缝被,区队一百多号人的衣服、被子她都洗过。虽然年纪不大,同志们都亲切地叫她“大姐”。儿童团长翟道生只有十几岁,高凤英对这个比自己小8岁的战友,既像姐姐,更像母亲,衣服破了帮助补,身上受伤了帮助包扎,肚子饿了,高凤英让出自己的干粮。在那个滴水成冰的严冬,因叛徒出卖,两个人一起被捕后,被关押在一间破祠堂,寒风呼啸的冷夜里,已经被敌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高凤英将身子底下薄薄的稻草全部垫在了翟道生和另一个小战士身下,鼓励他们争取活下来,设法将有人叛变的信息向上级报告,及时清除内奸。

取义献身精神

在困难与危险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宝贵生命与革命大义的抉择时刻,当我们不得不在牺牲自己与保护战友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革命事业,想到的是战友的安危,舍生取义,毫不犹豫地选择勇对危险,哪怕是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苏中战役之后,新四军主力北撤,苏中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环境瞬间变得异常险恶。为了保存实力,避免过大牺牲,组织上准备把年老体弱的干部和妇女同志转移到相对安全一点的地区工作,但高凤英坚决要求留在区队,坚持对敌斗争。

1946年12月23日,敌人在姜北区“扫荡”,游击队员戴裕美腹部受伤,高凤英立即替他认真包扎好,安放到船上。在严冬的深夜,她单身一人顶着凛冽的寒风行船,寻找后方医院。在纵横交错的芦苇荡中,东行西闯摸索了七八个小时,直到凌晨3点多钟才把戴裕美安全送到了后方医院。她抓紧时间洗好戴裕美的衣服后,又打起精神,驾船返回,拂晓时分,赶回了区队。

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展现出不畏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高凤英精神品格的体现,也是海安老区精神的彰显。

高凤英,虽然是个女民兵,但是巾帼不让须眉,同样将英雄主义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高凤英和班长等五六个人在胡家舍活动,与几十个敌人遭遇了,敌人用3挺机枪向他们扫射。后撤中,他们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高凤英果断地说:“你们先走,我掩护!”班长急切地说:“你一个人不行!”高凤英决心已下,说了一声“不要管我!”就利用地形,灵活地机动地展开对敌攻击。她在东边打一枪,跑到西边再打一枪,成功地把敌人的火力引过来跟在她后面转,等同志们安全地撤远了,她才边打边退。当敌人发觉她只一个人时,她已经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泅渡过了河,顺着河北的沟沿消失在芦苇丛中。

高凤英,不仅会潜水,而且会蹚水,因为这个本领不仅让她多次免遭敌人的围追堵截而脱险,而且至今也被人们所争相称赞。

机智灵活战略战术

革命不是简单的死打硬拼,也不是一味的敢打敢杀。机智灵活,多谋善断,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苏中七战七捷,我军以少胜多,以三万将士将四倍于我的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歼敌五万多,靠的就是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在里下河长大的高凤英发挥情况熟、群众基础好、善游泳能攀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家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的独特地形,遇沟游沟,逢港过港,水陆并进,与敌周旋,择机打击敌有生力量。

在回香庵战斗中,固守待援的敌伪军借助庙堂屋宇地势高、堂前开阔无遮挡的地形优势负隅顽抗,冲锋的战士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弹下,我进攻部队一时受阻。高凤英发动村民献计献策,协助担任攻击任务的新四军在敌军当面挖壕沟,用稻草扎成滚地龙,沿着挖好的壕沟不断推进。夜晚,组织民众在敌据点周边垒土筑台,形成居高临下的打击优势,牢牢压制住敌军火力,露头就打,把敌人困死在据点内。最终,据点内饥渴难耐、无法动弹的百余名敌伪官兵不得不举手投降。

苏中,苏中的海安,地方不大,它也只是中国革命老区1599多个县域单位之一,但是它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民网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极大贡献。海安老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淬炼出海安老区精神:爱党信党的坚强信念、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舍身取义的献身精神、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海安老区军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鲜血和生命凝聚成城的魂。

高凤英,“苏中刘胡兰”,是海安老区3000多名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她以自己英勇壮烈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的身上闪烁着老区精神的光辉,集中彰显出海安老区精神特质。海安老区精神如同神州大地上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磅礴力量。今天,老区精神必将激励亿万中华儿女、百万海安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五个强市再做新贡献、再创新辉煌!

在烈士家乡——海安南莫,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女英雄高凤英》的歌谣:“水乡丫头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苏中史册留英名。”这是对苏中刘胡兰高凤英的赞颂,更是对老区革命精神的褒扬。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