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上空的军号声

2024/07/24  浏览量:   作者:陈斌 洪善宽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建党103周年前夕,我们一起看望了有“不息的军号”美称的92岁抗战老战士顾选文,也见到了与他相伴77年的军号。我们围坐在顾老身边,抚摸着这把铮铮发亮的军号,听着顾老娓娓道来他与军号的故事。

我要参军去

顾选文1932年3月8号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苏启东大丰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那时的大丰乡,还是一片刚刚围垦起来的盐碱地,全家5口人,有了上顿没有下顿,住的睡的都是用芦苇编制搭起来的“环筒舍”“芦芭门”,父亲起早摸黑帮富裕人家干活,一个姐姐也送给了人家当童养媳。母亲除了在自己家的盐碱田里干一些农活外,还牵着哥哥,背着小选文外出讨饭。1943年,哥哥外出干活时,碰到路过的新四军队伍,就跟着入伍了。不久母亲积劳成疾病故了,留下顾选文与父亲相依为命。1945年2月,在哥哥的影响下,不满13岁的顾选文找到了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九分区的东南警卫团表达了要求参军的意愿。时任东南警卫团团长的曹持衡看着又瘦又黑、还没有枪高的顾选文说,你太小了,不能收你呢。顾选文哭着说:我会长大的,明年我就能长高了。曹团长看着坚毅刚强又透着俏皮劲的顾选文,摸了摸他的头,同意顾选文参军了。从此,东南警卫团多了一个“小黑”。

合格的侦察员

瘦小机灵、熟悉地形的顾选文成了团里侦察员的好料子。经过老侦察员的传、帮、带,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从入伍到1947年7月的二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侦察任务。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47年6月3日,他扮成帮忙卖豆腐的小伙计,连续侦察了三天,得知国民党军启东保安大队共80多人要到新安镇一带清乡,顾选文及时上报这一情报。东南警卫团集中兵力成功伏击,在徐三窑附近俘敌25人,击毙10人。这一胜利成了启东反清乡斗争形势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关键之仗,顾选文也受到了团里的嘉奖。

侦察员由于单独外出执行任务多,次次都充满了危险,在侦察蚌壳镇敌情时,被敌人抓到了。但不管敌人如何诱导、威逼、严刑敲打,都没有从他的嘴里得到一点消息。直到东南警卫团游击营攻克了蚌壳镇敌人据点,才把顾选文救了出来。

军号成了终身“伴侣”

随着部队的扩编和战斗规模的扩大,团里急需一批号兵,顾选文成为最佳人选之一。经过在苏中公学半年的刻苦训练,学成回团,成了一名优秀的号兵。从此,顾老与这把军号结下了终身“伴侣”之缘。

在战斗中,司号员的处境是比较危险的,常常成为敌人射击的主要目标。在攻打惠和镇据点时,顾选文正准备站起来吹冲锋号时,被连长一把拉下来,这时他的帽子瞬间被子弹打了一个洞。还有一次,敌人的子弹从他的腰侧穿过,正好被别在腰间的军号挡了一下,只受了点皮外伤。这个缘分,让顾选文更热爱这把军号了。

1948年9月,顾选文随东南警卫团一部编入华野6纵,参加淮海战役,他的军号吹得更是炉火纯青,可以根据地形地貌采取仰卧姿、跪姿、立姿等各种姿势吹响军号,传达着上级命令,激励部队士气。最让顾选文难忘的是1949年4月20日的渡江战役,他激昂洪亮的冲锋号声一遍遍地久久回荡在岸边,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也让敌人闻风丧胆,不堪一击。

1952年9月12日,顾选文入朝参战,完成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后又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形影不离的军号也时时发挥着它的作用。1955年5月随部队回国后,顾选文退役。团长特批他带着伴随了8年的军号一起返乡。

军号有了新使命

回到地方后,顾选文的军号完成了战火中的战斗使命,但伴随着顾选文工作的不断变动,军号也承载起了教育下一代、激励社会各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加油鼓劲的新使命。无论顾选文在南通钢铁厂、南通纺织厂,还是1959年回到启东老家工作,近70年来,他带着军号,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党校、进乡镇、进部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顾选文成了革命老区中关心下一代的“教导员”、周边矛盾的“调解员”、社会发展的“督察员”。他认为,在战争年代需要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冲锋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要有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冲锋劲头。所以,在每次演讲结束时,他都要拿起军号,激情满怀地吹起冲锋号。几十年来,老区的上空时时回荡着军号声,超千场报告,数十万人受教。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听着他的冲锋号长大的。他的4个儿子也是在军号声中走进部队,成为了骨干。

从顾选文和他军号的故事中,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更坚定了发扬老区的革命传统,退伍不褪色,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启东贡献力量的决心。

时间在顾老动情的讲述中悄悄流过。怕耽误顾老的休息,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顾老还是老习惯,拿起军号,挺直腰杆,为我们吹响了冲锋号。我们齐齐地敬上军礼,向顾老致敬,向军号致敬!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