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浏览量: 作者:丁瑞成 来源:中国老区网
江苏省江都三江营地处扬州东南长江北岸,是淮河入江交汇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9月,新四军部队在此渡江北上,三江营成为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的桥头堡,江都县政府是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吴家桥地区成为苏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活跃着多支抗战文化创作与宣传队伍,其中有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有地方党组织发起成立的文工团,也有各地群众组织起来的宣传队。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兼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带头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战地服务团以及江都军民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抗战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这些文化宣传工作,既鼓舞新四军干部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又从思想上、意志上瓦解日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建立抗战文化传播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都抗日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政治训练班、抗日军政学校、流动宣传队、武装宣传队、政工队、剧团、报刊杂志等,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暴行,激发江都广大人民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抗日军政学校成为抗战文化的传播阵地。1938年9月,遵照陈毅的指示,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攻克江都三江营,挺纵进入大桥镇后,即以“长江边区游击队”名义,张贴“长江边区游击队政治训练班”的招生简章,招收有志抗日救国的青年,共有80多人参加政治训练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活动,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39年春,新四军挺纵在江都吴家桥地区的网子桥创办“长江抗日军政学校”,校长管文蔚,教育长薛汉阳,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陈扬,军事教官宋弼堂,政治教官吕镇中、徐进等。来至泰州、泰兴、高邮、靖江等地学员近百人,江都县参加的有吴仲邨、丁衡、毛芳甫、谭兆焕等。吴仲邨、毛芳甫、谭兆焕先后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江都较早入党的一批党员。“长江边区游击队政治训练班”和“抗日军政学校”是苏中第一个抗战文化的传播阵地。
创建抗日文化宣传团体。1938年1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郭猛指派王子清组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江都大桥、吴家桥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在大桥、花荡、嘶马等地设立分团,还出版抗日刊物《新地》,服务团从10多人发展到30多人。1942年4月,苏中第一军分区创建了青年剧团。剧团白天分散在农民家里访贫问苦,开展群众工作,发动广大群众投身抗日斗争,保家卫国,晚上演出抗日剧目。1943 年夏,江都地方党组织为配合军事斗争,组织了武装宣传队,开展政治宣传攻势。他们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深入农村集镇等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1944年2月,苏中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成立了政治工作队,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宣传活动。为加强对全分区部队文化工作的领导,苏中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将政工队扩大,更名为一分区政治部文工团。文工团于1945年2月向全分区招收文工团员50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上海的青年学生,他们均有一定的文艺特长,有的曾在上海参加过剧团或经过专业训练。为鼓舞军民的抗日斗志,丰富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44年9月,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周庄建立了县文工团。刚建团时名称为江都县巡回教育团,团员以原简易师范部分学员为骨干,团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建团时只有20 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需要,逐步发展到50余人。文工团组建了党支部,属县委组织部与县教育科双重领导。
运用报刊杂志宣传党的抗战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江都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多种报刊。1940年秋,中共江都县委编印刊物《布尔什维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江都抗日斗争,发展统一战线,产生了积极作用。在1943年春季参军运动中,县委为指导运动,创办了《江都参军导报》,该报为8开版,共出10多期,参军运动结束后停刊。1943年秋,为配合整风运动,县委创办了《整风》杂志,发至县级机关及区和连队,出版20多期,同年冬,整风运动结束,《整风》杂志停刊。1943年冬,中共江都县委为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创办了《江都导报》,8开二版,不定期出版。开始发行到县和区级机关部门,后逐步发行到乡一级机关,印数最多时达1000份,共出100多期。1945年6月,因地委机关报《人民报》扩大发行而停刊。
印制画刊单页策反日伪军。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为敦促“和平军”(伪军)缴械投降,1945年夏,印制了图文并茂的画刊宣传单页,广为散发。新四军部队和江都县敌后武工队分别执行对“和平军”宣传感化工作,成立了喊话组、歌咏组和射箭组。喊话组是用弯头子的土喇叭对敌喊话,内容为:“和平军”注意:生死两条路,你走哪一条?“和平军”向新四军投降缴械可以得到新四军的优待和宽大处理。一是保障生命安全,不加杀害;二是私有财物,只要不是军用品,不是违禁品,不予没收;三是愿意工作的,可给予适当职务;四是愿意回家的,可以遣送回家。但是,凡在本军作战地区以内的“和平军”,如果既不向本军反正,又不向本军投降缴械,或者借口向本军以外的其他方面反正投降,都要受到新四军的坚决消灭!歌咏组是以此材料内容编成对敌宣传的演唱歌词,宣传演唱;射箭组则将此宣传画刊单页以弓搭箭射向敌方。对敌宣传感化材料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伪军部队纷纷瓦解,有的部队反正投降新四军、有的开小差、有的回家、还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敢作恶百姓。
二、创作抗日文化优秀作品
陈毅创作《保卫郭村》歌词。1940年6月27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下达了消灭郭村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命令。6月28日,李长江纠集3个纵队,加上张星炳旅共13个团一万余兵力,重重包围郭村,新四军挺进纵队只有一团及特务营共4个营2000余兵力,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情况下,挺纵在叶飞的正确指挥下,在陶勇率领的苏皖支队的支援下,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援,以及“二李”(李明扬、李长江)部队中共产党员陈玉生、王澄、姚力率部起义,彻底粉碎了李部对郭村的包围和进攻,击退了来犯之敌。
7月3日,郭村保卫战胜利前一天,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连夜召开战场形势分析会,指出:战役和战术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要打开苏北抗日局面,必须争取“二李”(李明扬、李长江)中立。会后,陈毅来到卧室,毫无睡意,拿起笔以绛夫笔名创作了激情澎湃的《保卫郭村》歌词,“六月二十八炮火飞腾,顽固派十路进攻包围郭村,要断绝人民的生路,要消灭抗战的孤军。顽固派三次总进攻,攻不破军民合作的血肉长城;顽固派、反动派大‘扫荡’,引起了反共营垒的起义革命。孤军怒吼了,转守为攻!顽固派被打得豕突狼奔!孤军英勇、领导坚强是胜利的核心,军民团结、友军起义是胜利的保证。反共阴谋又被粉碎,日寇胆落,汪派震惊!我们保卫了郭村,创造了抗战的光明;我们保卫了郭村,我们更要大无谓地前进,前进,前进,向前进。”此歌词由章枚谱曲后,由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教唱,并在部队和江都的广大群众中广为传唱。该曲以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纪实性的歌词描述、刻画了郭村保卫战的战斗历程,展示了将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坚贞不渝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铁军”精神,成为鼓舞新四军继续开辟、建设、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而斗争的号角,被誉为苏北文化抗战第一曲。此歌在郭村老区至今还在传唱。
在新四军的有力支持下,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引领广大群众、爱国人士,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抗战活动,创作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秀作品。
1938 年,由江上青等人作词,沈风谱曲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团歌》“要举起抗战的旗帜,要掀起抗战的巨波,要燃起抗战的烽火……”此歌随着“江文团”的步伐,从江苏唱到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点燃抗战烽火。
在扬州沦陷两周年之际,时任江都县郭村小学校长孙蔚民创作《扬州沦陷两周年纪念歌》,“又到了十二月十四日,这仇恨永难罢休;……众同胞,齐怒吼,军民携手,……大家努力奋发,合力打回扬州。”江都县第五区姜小庄小学教师集体创作的苏武牧羊调《夺回大扬州歌》唱道:“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炮声响,铁血流,日寇进邗沟,杀人更放火,奸盗不知羞,大家快起来,团结莫停留,军民合作拼命到底,夺回大扬州”。这些歌是江都民众奋起抗敌的真实写照。当时,在各抗日根据地流行着许多版本的《白菜心》。以调兵调演唱的江都民歌《白菜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为老百姓,亲亲热热一家人。”一直在红色江都流传至令。
陈毅先后4次到吴家桥,吴家桥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称,吴家桥人民为称赞陈老总,创作了《歌颂四哥陈老总》,“小小花船划向东,装了一船韭菜,装了一船葱,送给四哥陈老总,杀那鬼子多立功……”。《快来参加新四军》这是一首江都邵伯秧歌号子,歌中唱道:“上趟的姐姐听我言,快来参加妇救会,你有你的发言权。挑秧的哥哥你听清,快来参加新四军,打败和平军。”《河里鱼儿水来养》这是一首江都民歌(栽秧号子·剪剪花)。“河里的鱼儿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老百姓帮,军民连心打走鬼子保家乡。新四军前线去打仗,老百姓的支援哟在后方,军民连心打走鬼子保家乡。”《天上有个扫帚星》这首江都民歌出自郭村塘头,以花鼓调演唱。歌词是:“天上有个扫帚星,苏北(那个)有个韩德勤,日本鬼子不去打,专门(那个)欺负老百姓。新四军一听不答应,五月(那个)廿九调大兵,一仗打到塘头去,打得(那个)敌人喊救命。”以此歌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嘴脸。参军民歌有《参军要参新四军》、《一定要你去当兵》、《送郎上战场》等。目前收集到江都地区抗战歌曲 30多首。
三、文化抗战烽满江都大地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传播抗战文化。新四军部队走到哪里,就把抗日文化传播到哪里,所到之处,撒下抗日火种。1938年11月,新四军挺纵战地服务团来到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传播抗战文化,召开群众大会,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张贴标语,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演出话剧《兄妹》等。战地服务团还经常到江都通扬运河以南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演出抗日节目,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1939年5月陈毅第一次来江都三江营、大桥、吴家桥、网子桥视察抗日工作,陈毅在大桥镇天都庙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向各界人士宣讲大江南北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在网子桥,战地服务团演出《重逢》一戏请陈毅和当地士绅以及广大群众观看,看戏的群众围满了广场。抗战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
1939年12月,陈毅二进泰州城不久,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回访江都吴家桥陈毅驻地。当天下午,陈毅、管文蔚、惠浴宇等请李明扬观看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演剧队,由张茜主演的话剧《兄妹》,主要内容是:相依为命的乡村兄妹二人,在田野上遇到日本兵,哥哥被日寇枪弹打死,妹妹在悲痛中投河自尽。李明扬看了直流眼泪,演出结束后,李明扬说:“演得太动人了,我从没看过这么感人的话剧。”通过文艺演出,宣传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大批青年、学生来到江都等地参加新四军十八旅,其中部分爱好文艺的新四军战士组成流动宣传队,在江都等乡村演出抗日宣传剧。新四军重新开辟江都抗日根据地后,十八旅流动宣传队在江都乡村演出讽刺法西斯穷途末路的《三巨头》活报剧、讽刺落后迷信思想的《算命》。还有用新词配上人们熟悉的苏北小调进行表演唱,如《一定要你去当兵》等,很受群众欢迎,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政治部文工团主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创作,排演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荡湖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旧有的形式,添加军民团结、发展生产、送郎参军等崭新的内容,在各区乡向部队、群众流动演出。演出时首先高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大刀进行曲》、《保卫郭村》等,接着表演腰鼓、秧歌舞等,还用当地民歌曲填上新词演唱。压台戏通常演出小型话剧、歌剧等,如《放下你的鞭子》、《阳澄湖上》。文娱活动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在参军运动中,自编自演《参军光荣》、《送郎参军打东洋》等;在配合与日伪斗争的宣传活动中,编演了《当心鬼子来抢粮》、《活捉王老虎》、《黎明前的黑暗》等。文工团还密切配合军队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演出宣传。他们演出了赖少其编写的《曹立三的转变》,说的是曹立三不安心当兵,想家、想老婆、孩子。然而,事实教育了他,不打走日本鬼子,就不能得到家庭幸福,最后曹立三转变了,在战斗中立了功,戴上了光荣花,演出启发和激励了部队指战员。不久,部队开展了学习“曹立三运动”,分区新七纵队还涌现了帮助后进战士转变的模范班长唐炳文。对此,文工团深入新七纵,搜集材料,及时编写、排演了《模范班长唐炳文》,生动形象,发挥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文工团还根据江都本地的真人真事编写话剧《血债要用血来还》,情节生动,催人泪下。平均每月到10多个乡村巡回演出,小型演出有到冬学班、田头、庭院等地演出,大型的有在千人大会上演出,活动区域主要在江都通扬运河以北地区。文工团每到一处,沉闷的村庄便沸腾起来,人们把文工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节目演完后,一个劲儿地鼓掌,高喊“再来一个!”。1945 年抗战胜利前,还到通扬运河以南日伪控制区大桥镇及附近地区演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文工团解散。
政治工作队在江都抗日根据地演出《参军好》《红鼻子参军》等小戏,也演出一些大型话剧。其中有从苏联剧本《苏维埃人》改编过来的《中国人》;有暴露国民党大后方生活的讽刺剧《重庆二十四小时》;有讥讽汪伪政权的曹禺名剧《正在想》等。反映抗日军民英勇作战,不断取得战斗胜利的作品,有1944年1月由潘澄作词、梅滨作曲的《江高宝进行曲》,在江高宝地区广为传唱。
青年剧团成立时,条件非常简陋,每次演出,先借老乡家的饭桌拼成舞台,用船上的樯帆作天幕,把被单凑成幕布,然后敲锣打鼓,开始演出。当时的节目有十几支抗日歌曲,十几个小节目,如《凤阳花鼓》、《一根扁担换支枪》等。因演员少,一个节目里一个人常常要担任几个角色,一个节目演完后观众常常要求再来一个,剧团就再演一个,直到把所有的节目全部端出来才收场。
武装宣传队在江都抗日民主政府短枪队的配合下,深入江都集镇庙会,演出讽刺躲在伪军据点的国民党江都县县长向农民强收人头税和爱国捐的活报剧。当演到收税官向农民逼缴爱国捐时,农民讥讽地回答“爱国捐我愿意缴,不过叫我往哪里送呢?你们都住在日伪军据点里,要我向日本人送爱国捐吗?”观众哄然大笑。当时,霍家桥到上海,每隔一天有班长江客轮,在江都也停靠,其中八江口和三江营两个码头在新四军控制下。从八江口到三江营行驶1小时,武装宣传队便抓住这个机会,随旅客从八江口登船,向旅客和船员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许多旅客抢着要看宣传队散发的传单。
抗战文化在江都大地上生根开花,新四军和中共江都县委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瓦解日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重温江都革命老区一首首激昂向上的红色经典歌曲,盛赞抗战文化,唱响共产党好,永远跟党走的新时代赞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