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浏览量: 作者: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乡村振兴协会 陆亚 吴建章 来源:中国老区网
今年是谢慈烈士牺牲80周年。
谢慈,1888年出生,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人。她虽是旧社会封建家庭的小脚妇女,但她勇于接受新思想,爱憎分明,坚持抗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谢慈带着子女从居住地常州逃难回到家乡江都大桥。1939年,随着新四军进入大桥镇,在新四军挺进纵队民运工作队的影响下,谢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谢慈已年过半百,有人劝她这么大年纪了,安稳些过日子,不要做这些事。她说:“我五十多岁了,怕什么?难道要做亡国奴吗?”她担任大桥镇妇抗会会长,深入街头、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抗日救亡。她声音洪亮,待人热忱,总是一副笑眯眯的和气模样。谢慈本姓魏,嫁到谢家,被称为谢魏氏,因她对同志慈祥和善,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同志就将她带有封建烙印的谢魏氏改名为谢慈。她文化程度不高,却善于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是出色的革命宣传员。在常州看到的日军暴行,近在眼前的万福桥惨案,自己缠足的痛苦体会……这些亲身经历,成为她动员群众抗日的生动教材。她的讲话热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受到群众欢迎。
谢慈身为女子,刚毅坚强,不输男子。谢慈参加革命时,新四军的力量在江都还比较弱小,还面临着敌、伪、顽的包围。参加革命,意味着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意味着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谢慈不怕辛劳,不畏艰险。1939年前后,在江都的新四军部队经常处在流动的游击状态,时常要更换宿营地点,以防敌人偷袭,一行军就是二三十里。行军时需要步行,而且都是晚上行动。谢慈生在封建旧社会,裹了小脚,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但她毫无怨言,不搞特殊,踩着一双小脚,几年里四处奔走,风雨无阻。谢慈在大桥和吴桥一带,经常宣传抗日,做妇女工作。敌人恨她,要抓她和跟在她身边的小女儿,声称:“捉拿一老一小的有赏钱,捉到老的赏一百元,捉到小的赏几十元。”谢慈不为敌人的恫吓所吓倒,依然坚持参加会议、宣传抗日。在黄桥战斗期间,老百姓很害怕,家家户户闭门不出。谢慈和妇抗会的同志就挨家挨户敲门,说服烧饼店开门做烧饼慰问部队,动员群众烧开水送到前方,动员药店送药品、纱布棉花等。
谢慈作为母亲,无私有大爱,不顾小家为大家。谢慈生有三男三女,除了长女出嫁常州,次女早年病故,其余4个儿女都在母亲的教育鼓舞下,参加了革命。1939年,长子谢祖培在大桥参加青年抗日团体,三子谢祖德(后改名张少堂,曾任江都县县长)参加大桥镇青年抗日先锋团。1941年,谢慈动员已在镇江成家的二子谢祖荫到抗日根据地工作,谢祖荫不久就来到苏中参加革命。谢慈的小女儿从12岁时便跟着母亲东奔西走,一起参加抗日宣传,在革命熏陶中长大。1944年春,担任地下交通员的长子谢祖培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日军逮捕,坚贞不屈,被日军放出的狼狗活活咬死,壮烈牺牲,年仅34岁。谢慈无私地送家人革命,同时无私地献出自己的财物。她不仅动员群众捐钱捐物,还自己带头,将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捐出来,给党作革命活动经费,全心全意奉献革命。
1944年6月,在江都县第二届参政会上,组织授予谢慈“革命的妈妈”光荣称号。7月,在反“扫荡”斗争中,谢慈在三周乡大霍庄(今属樊川镇)一带动员群众转移公粮,组织慰问部队。一天,在转移过程中,谢慈不慎跌伤,感染破伤风,不幸离世。
谢慈的革命生涯只有短短的5年,却是不平凡的5年。她在五十多岁的年纪,走出家庭,将生死置之度外,带动全家参加革命,是勇敢的革命战士,是坚定的共产党员,是伟大的巾帼英雄,她的崇高精神永放光芒。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