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浏览量: 作者:东阿县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西大窑村位于山东省东阿县与茌平县交界处,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西大窑村联合周围十几个村子组成民兵联防,成为阻挡日伪军南下的重要屏障,为聊城地区的抗日活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村子正北方屹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的一笔一划,铭刻着西大窑村烽火岁月的英勇斗争与顽强意志。
一座纪念碑,一段不屈民族精神的历史见证。
初识八路军军民齐心共御外敌
1939年正月八路军129师骑兵团驻扎西大窑村,这是村民第一次见到人民子弟兵: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帮助群众打扫街院、挑水干活、宣传抗日,赢得了全村百姓的衷心拥护。部队转移时,村民们扶老携幼夹道相送。此后,八路军115师343旅的五支队、先遣纵队五大队、茌博平五大队以及徐宝山、徐宝壁领导的七团八团相继驻扎此地,西大窑村也成为聊城地区抗日的堡垒村。
西大窑村在县区乡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改建村政权,成立抗日村公所,宣传发动群众拥军优属、筹办粮秣柴草,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同年冬成立民兵自卫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修建工事,防御日寇的扫荡。西大窑村配合抗日政府和我军驻军,掀起了抗日热潮。
1940年春,日寇一部集聚陈集准备修筑据点,我军驻西大窑村部队趁日寇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攻击。为支援我军战斗,西大窑村村民出动20副担架,协助支援,及时将我军数名伤员连夜送往赵牛河西,军民合作激战了一夜,打破了日寇在陈集修筑据点的计划,削弱了东阿地区日寇的军事实力。秋后,西大窑村被肥阴阿办事处确定为征收公粮的中心点之一,村东及东北方向数十里范围内的公粮均集中运送到此地。全村劳力齐上阵协助抗日政府征收公粮,保证了公粮征收、收藏、转运等工作的迅速顺利完成。由于西大窑村协助抗日政府征粮出了名,被日寇列为重点扫荡村,不断向村里逼要粮款,村民饱受日寇侵扰。
迂回协作逐渐取得抗战优势
日寇与日伪军多次肆虐扫荡,致使大量土地沦为荒芜,更逢1943年春季久旱不雨,造成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不时能听到人吃人的骇人传言,大量村民为求生存,被迫背井离乡逃荒乞讨、充当华工,甚至不惜卖儿鬻女,整个鲁西大地一片悲惨凄凉的景象。在这种极端困境下,我军和抗日政府与群众同甘共苦,稳定群众情绪,通过借贷粮食、抢种抢收、藏粮等方法,领导群众共渡灾荒,逐渐控制住了村民外逃的局面。
这年春天日寇到杨柳修据点,强迫群众挖了一条从杨柳经过西大窑村北直到教场铺约十五华里的封锁沟(宽约七八米深约三四米)。每逢我军来村驻扎或行军需要通过封锁沟时,西大窑村便迅速组织人力填沟修路,部队过后再连夜恢复沟壑,并以封锁沟阻碍人和牲口无法到沟北生产为由与日伪据点交涉,留出了两处路口,既解决了生产问题,也方便了我军夜行军的行动。
西大窑村借日伪军组织打更队之名,组织民兵站岗放哨,白天有计划地应付日伪据点的敌人,夜晚严防匪军偷袭。当时,杨柳日寇据点规定:邻村如夜晚没有来八路军,打更者要敲响木梆,大喊平安无事;如八路军住进村庄,打更者就停止敲梆。西大窑村为了迷惑敌人,经常反其道而行,如村里夜晚住上我军,打更民兵就敲响梆子,大喊平安无事,有时没有驻军却停止敲梆,以此来迷惑敌人。
在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抗日政府的敌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伪区乡公所的大部分主要人员基本为我抗日政府所控制,部分地下党员也已打入伪军和伪区乡公所。1943年秋,我军先后拨除了凌山、尹庄、黄圈、井绳赵等日伪据点。日寇遍布在乡镇的据点遭到我军毁灭性的打击,为保存实力,日寇都龟缩到县市或比较大的据点内,加之我军各大战场的节节胜利,整个抗战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
武装抗敌被授予杀敌英雄奖旗
范筑先将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后,以冯太恒为首的三支队部分势力随即变质,拉起一支队伍,在刘望山建立据点,勾结日寇,四处驾户、抢劫,成为危害西大窑村这一带百姓的恶势力。这些年西大窑村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巧妙地抗粮抗款,基本上没有给三支队交多少粮款,冯太恒多次派人到村里催逼粮款。根据当时三支队开列的欠粮欠款的数目,西大窑村群众不吃不喝再加上全部家产也不够喂这些恶狼的。平阿县武委会李捷三同志赴西大窑村组织武装民兵准备公开抗敌,村里不管地富、贫下中农、封建势力、开明士绅还是抗日积极分子都积极响应,出现了空前团结、武装对敌的局面。
1943年冬,西大窑村在抗日政府的指导下,组织起二百多人的民兵部队,划分为三个排九个班,并装备枪支40余支,子弹2000余发。次年春,为提高武装作战能力,西大窑村在民兵队伍的基础上组建钢枪班,成为村子里的作战主力。白天民兵群众携带武器和生产工具下地生产,钢枪班分组先行侦察敌情;夜晚民兵站岗,钢枪班查岗查哨。自此,西大窑村与日伪军展开了接连不断的正面战斗。
西大窑村民兵武装抗粮抗款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附近村庄民兵武装抗敌的士气,这时以西大窑村为中心,周围十余村协同组建起民兵联防共御敌军。冯太恒几次袭击失败又听闻西大窑和周围十余村组织民兵联防,气急败坏地勾结茌平、苑庄、孙庄等据点的伪军,组成数个登梯队,开始反扑,重点围攻西大窑村。
1944年10月16日,西大窑村民兵队杜洪楷在村西北的房顶岗楼值班站岗时,发现距岗楼不远的房檐上有梯子头在晃动,向下一望是一股敌军正在准备爬梯子。他来不及进岗楼取手榴弹,便大喊敌人来了,拿起房顶上事先准备好的砖石向爬梯的敌军砸去。邻近岗楼的民兵闻声立即进入工事,钢枪、土枪、手榴弹齐齐向爬梯的敌群打去,小股敌军暂时被驱散撤退。但此时村子四周的敌军已开始围拢,大股敌军从四面八方压过来,村内外枪炮声不绝于耳。在钢枪班的指挥下,西大窑村民兵群众分组抗击敌军,村北面几处敌军登梯队陆续被民兵击溃,将敌军隔在沟壕之外,但南寨门防御工事比较薄弱被一股敌人突破攻入村内。危急时刻,钢枪班神枪手杜吉生、杜连梅二人果断登上房顶,向敌人猛烈射击,同时其他民兵群众也充分运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手持土枪、手榴弹,甚至利用砖石等简易武器,与进村之敌展开巷战,加上大街巷口设置的障碍,逐渐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这股敌军见势不妙,拼命向东寨门冲击,别开寨门,仓皇逃窜。与此同时,我区中队从东北方向敌军的左后翼发起进攻,敌人见大势已去,吹起退兵号,夹着尾巴逃进据点。
1944年秋末,军分区召开民兵检阅庆功大会,民兵队长杜吉生带队参加。会上,由刘致远司令员亲授西大窑村“杀敌英雄”奖旗一面,奖励步枪一支、子弹100发,还有手榴弹、地雷等,并正式宣布以西大窑村为中心,由解、白、刘、孙楼、四王集、路庄、枣科杨等村组成联防,成为阻击日伪军的重要防线。
正月初八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抗战即将胜利之际,日军垂死挣扎,聚集周边数千伪军对以西大窑村为中心的民兵联防发起扫荡。1945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八,天刚蒙蒙亮,村民就发现村子周围的沟壕坟地里全是敌人,将整个村子严密地包围起来,不一会听到解、白、刘方向响了几声冷枪,接着又听到枣科杨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刹时,围攻西大窑的敌军也发起了进攻,大炮、机关枪、步枪齐齐射向村子。防守在西寨门南侧的民兵九班班长王明生,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闻讯赶来的民兵队长杜吉生带领队员迅速投入战斗,发现村外敌人一挺机枪正在疯狂地向村内射击,直打得寨墙民兵抬不起头来,于是瞄准敌人机枪手,抓住时机连发数枪将其击毙。西大窑村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给民兵搬运弹药、砖石滚木、送饭送水,直到下午两点多,日寇仍未攻破村子的防御。敌军见久攻不下,暂时撤离,仅过去两个小时,下午四点左右又纠集兵力再次反扑。村寨的南门在敌炮的猛攻下被攻破,敌人顺势入侵并在南门内纵火,火势迅速蔓延。民兵队眼见局势难以扭转,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决定向村东方向撤离。撤退中民兵杜洪太遭遇两名日寇,与日寇进行肉搏,被刺中9处,后经我军医院设法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严重残疾;民兵杜洪昌手持红缨枪英勇奋战,突围中不幸被敌机枪击中,倒在野外,被日寇用红缨枪刺入胸膛而牺牲……这时天已黄昏,敌人见民兵队伍向东撤离,便紧随其后展开追击,才使得村子得以保全,免遭进一步破坏。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西大窑村民兵和群众共有十二人不幸牺牲,十一人受伤,这一惨痛的事件被后人称为“大窑惨案”,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难以磨灭的伤痕。惨案过后,日寇撤往比较大的城市据点,只余下特务团三支队仍在疯狂挣扎。西大窑村党员干部和民兵群众掩埋好烈士的尸体,在我抗日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了民兵组织整顿,恢复了民兵战斗力,继续同三支队展开防守与主动出击相结合的斗争,直到日寇投降。
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如今的西大窑村欣欣向荣、岁月静好,尽管时光流转,英雄的身影却从未在人民心中远去。为缅怀英勇无畏的先烈,教育激励后世子孙,西大窑村于1997年集资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将先烈们的事迹铭刻在石碑上。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勇与牺牲,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心中的信仰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