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陈赓大将与莘县

2024/09/29  浏览量:   作者:牛贵葆 刘黎辉 马章文  来源:中国老区网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开国大将,湖南省湘乡县人,出生于将门,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陈赓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届中央委员。

        一、屡战屡胜,屡次建立功勋

陈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26年赴苏联学习,翌年回国并参加南昌起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长征中任中央纵队干部团团长、红一军团第1师师长。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法战争。尤其在长征中,陈赓任中央纵队干部团团长,宋任穷任政委。遵议会议后,1935年1月28日我军进逼贵州西北部的赤水一带,在土城枫村坝青岗坡与敌川军王牌军郭勋棋和潘佐部六个团的兵力发生激战。敌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又依托坚固工事,占据有利地形,后援部队源源而来,我军三军团、五军团投入战斗,仗打的十分激励和艰苦。眼看,敌军要打到我军前敌指挥部附近时,陈赓、宋任穷率干部团奉命火线支援。干部团是当时我军中唯一配戴钢盔的部队,装备火力相应比较好。轻重机枪、冲锋枪、步枪、手榴弹、大刀一起上。几经一番苦战、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保卫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中革军委领导人的安全。毛主席高兴地说:“这次险中求胜,干部团立了大功,陈赓能打仗,可以当军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为了窃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表面上假惺惺三次电邀毛主席去重庆谈判,背后却密令阎锡山派兵侵占我上党地区。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到达重庆后,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指示,晋冀鲁豫军区下达命令:集中太行陈锡联主力,冀南陈再道主力,会合太岳陈赓主力,共约28000人,发起上党战役,收复上党六城。在战前会议上,陈赓第一个抢先表态发言:“蒋介石这个人吃软不吃硬,只有打好上党战役这一仗,才能用胜利保卫毛主席的安全,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于是,他亲率386旅、决死队第一旅共六个团的兵力7000余人,参加了上党战役。襄漳、沁县等地民兵,参加配合主力作战。历时作战月余,终于取得了上党战役胜利。陈赓所部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共歼灭敌人35000多人。其中陈赓率领太岳纵队歼敌14000余人,活抓阎军第19军长史泽波,炮兵司令胡三余等将官多人。为此,根据上级指示:太岳军区主力部队升编为第四纵队,陈赓任司令员。上党战役结束后,阎锡山非常恼悔地说:“我方部队就缺少像陈赓这样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不打败仗才怪哩”。尔后,他又鼻一把泪一把的数落道:“我这回可真是‘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此役损失我三员大将、四万精兵,丢了上党六座县城啊”。

二、陈赓抗战年代,两次来莘县

莘县是山东聊城市辖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北长约68公里,东西长约32公里,24个镇(街),面积达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莘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山东全省红色文化第一县。

今日莘县的版图,由原莘县、朝城县、观城县的全部和范县、濮县的一部分组成。它位于山东西部,西与河北省大名县接壤,西南和南部与河南省南乐县、清丰县、濮阳县、范县为邻。国务院勘立的“三界碑”就矗立在莘县董杜庄境内。为此,莘县地处中原,与冀豫两省紧密相连,位置特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那抗战烽火战斗岁月里,刘少奇、朱德都曾到莘县视察并指导工作。陈赓、宋任穷、杨得志、杨勇、李聚奎、曾思玉等许多开国将领都曾在莘县工作战斗和生活。1938年12月21日,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青年纵队、344旅688团和386旅3000多兵力驰援鲁西北。由于当时聊城沦陷,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中共鲁西北特委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第十支队一直在莘县一带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为了纪念范筑先将军,后来以第十支队为基础,组建了筑先纵队。赵健民曾担任筑先纵队三营营长,陈中民曾担任一营营长。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王金祥、齐子修、王来贤部,合力围攻第十支队。第十支队受到两面夹击,再加上装备兵力又十分悬殊,情况非常危急,严重影响了鲁西北大好抗日局面。对此,正在晋冀交界处指挥对日作战的陈赓奉命来到朝城县。开始屯兵于朝城县的五里后,后移至朝北五区,兵力分别驻扎在张鲁集、化庄、北小丈、北安头、杨村等村;旅司令部和机关进驻杨庄村(今属莘县大王寨镇)。抗战时期杨庄是著名抗日模范村,村四周全是三丈多高的土围子,围墙上能跑大车,并设有东门和西门。全村500口人,5000多亩地。大部分是一人多高的苇子。稠密高大的树林、伸手不见五指的荫柳、紫树槐、灌木丛密密麻麻,一望无际,形成了抗战藏兵的天然屏障。在杨庄,陈赓指挥所属部队,打击顽军及当地反动势力,争取受我党影响的武装力量向我党靠拢,进一步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掌握政权,开展持久抗日平原游击战争。朝北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并无私支援陈赓所统领的这支武装,送粮送药,捐钱捐物,后勤得到了有力保障,时间一个月有余。接着,陈赓又指挥部队挥师北上,在邱县一带消灭王来贤部1500多人,很快巩固和稳定了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局势。

陈赓之子陈知建将军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烈士纪念碑题写的碑名

陈赓第二次来莘县,是1939年。这年2月10日,陈赓率部在冀南区威县香城固设伏,全歼日军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200余人,缴获军事物资一大宗,生俘8人,一举创造了平源游击战的模范战例。战斗结束后,陈赓率部向东南方向转移,于2月17日进入朝城西部的肖屯(今属张寨镇)。尔后,部队陆续转移至肖郭庄(今属董杜庄镇)、杨村(今属张鲁回族镇)和杨庄(今属大王寨镇)。为了回报第一次来莘县后广大群众的无私支援,陈赓在杨庄下达了指示:命令所属各部队,把在冀南区威县香城固伏击战,缴获的一大部分武器弹药,分送给朝北县大队、区小队和30多个村庄的民兵自卫队,加强地方武装,壮大了朝北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时属朝北第五区杨庄村,后来成为“中共冀南区委所在地”。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都曾先后进驻杨庄村。这样杨庄村就闻名全国。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从这个村走出了四位开国将领:第一个是开国大将陈赓,第二、三、四分别是开国上将宋任穷、陈再道、李聚奎。陈赓率部第二次来莘县,时间前后一个半月左右。恰巧,国民党第十军团教导队在赵官目村(今属张鲁回族镇),被日军击溃。陈赓在杨庄闻讯后,立即派出七七一团前去奋力阻挡日军,掩护十军团教导队撤退。随后,陈赓率部隧向河南省南乐县一带转移。

从1938年算起,陈赓抗战年代两次来莘县至今已有86年了。虽说两次来莘县时间不很长,但每次来都受到了莘县人民的由衷欢迎和无比爱戴,每次来都是为了巩固和建设莘县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抵御日伪军的进攻,保卫新生人民政权。莘县人民永远铭记在心、永远难以忘怀,永远难以忘怀。

陈赓大将一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身体多次负伤。新中国成立后,肩负重任和数职,长期抱病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是开国将领中英年逝世最早的一位。

毛主席闻讯后,大惊失色,马上指示查明死的病因,立报中央。周恩来总理当时在广州,闻知后立即给北京发电:“等我回京后在召开陈赓追悼会”。后,周总理沉痛的在陈赓同志的骨灰盒上,写明“陈赓同志之骨灰”。党和国家为陈赓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总理亲自主持追悼会,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林彪、刘伯承、陈毅、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等开国元帅及开国将领,全部出席了陈赓同志的追悼会。规格之高、追悼会之隆重,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罕见的。

2012年10月17日,莘县县委、县政府在大王寨镇杨庄村隆重举行了“中共冀南区委旧址”修复落成典礼。陈赓之子陈知建将军和夫人王桂莲,同开国上将宋任穷长女宋勤、次女宋彬彬;长子宋克荒、次子宋京波;开国上将陈再道女儿陈冰兵、陈江平一起,专程从北京赶来,他遵其父亲遗愿,代表冀南干部子弟,亲笔为新修复落实的“中共冀南区委旧址”题写门牌;并为在杨庄村同时修复落实的冀南区抗日烈士陵园“冀南抗日根据地烈士纪念碑”题写碑名。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