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浏览量: 作者:广宁县老促会 蔡其智 来源:中国老区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广东省动员全民抗日。1937年10月—1940年6月间,广宁县在港澳海外侨胞、本县热血青年、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几股力量汇聚下,抗日宣传活动特别活跃有效。
(一)侨港会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9月,大革命失败后移居香港进行隐蔽革命活动的广宁籍人士孔令淦、陈子贤等人,接到中共香港市工委书记吴有恒指示,受命组织回乡服务团,回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武装保卫家乡。至11月底,发动报名、募捐衣物、落实活动经费等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12月初,在九龙旺角砵兰街(四)会(广)宁同乡会会馆举行“侨港会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成立大会,推举威望较高的同乡会副主席赵扶生为领队,孔令淦、陈子贤为正副团长,彭泽民(四会籍)为顾问,严子瑜、王作之分别负责香港、澳门两地的联络工作。会后,全体团员集训半个月,学习毛泽东的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救护包扎技术等知识。下旬,服务团全体17人在赵扶生、孔令淦率领下经广州向当局备案后,先回四会,并把总部设在四会慈惠医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一段时间,吸收了雷扬南等人加入服务团。
经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决定,服务团共产党员5人在团内建立中共支部,书记孔令淦。自此,中共广宁地方组织散乱4年以后,启动实质性重建。
孔令淦(1902—1992) ,广宁县宾亨镇山根村人。1921年考入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8月即将毕业时回乡投身农民运动,1925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组织安排任上林区党支部书记,以小学教员作掩护从事发动农民加入农会,组建农军、发展党员等工作,6月,国民党广宁县党部改组时担任县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1928年2月参加螺岗暴动,3月转到石涧等地活动,年底执行上级指示转移到香港秘密隐蔽。1937年初恢复党员身份。11月按照党组织指示,参与组建“侨港会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任服务团团长和中共支部书记,率队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担任“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中共特别支部书记,积极寻找散失党员和培养入党对象,为广宁恢复党组织体系奠定基础,11月任中共广宁中心县委委员兼统战部长。1939年3月任中共广宁县委委员兼统战部长。此后奉调到罗定、郁南一带进行革命斗争。解放后,曾调回广宁任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后到本省湛江、广西北海等地任职。1975年享受厅级干部待遇离休,1992年9月病逝,享年90岁。
1938年1月初,服务团分为广宁、四会两个队。广宁队队部设在石涧街,队长欧新率队在本县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以冯碧经营的余利客栈为联络点,以石涧墟为中心,到附近的黄田、江头、信步、带洞、罗汶等乡村宣传;在县城南街以元恺楼为联络点。广宁队利用香港会宁同乡会的关系,与国民党广宁县党部、政府头面人物建立友谊,争取了他们早期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这支队伍深入乡村,通过宣讲、唱抗日歌曲,演出街头剧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理念,同时开展社会救济工作。队内的共产党员在活动中注意考察积极分子和寻找联系隐蔽在当地的共产党员,为恢复重建广宁县党组织创造了条件。
(二)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4月,侨港会宁同乡会服务团回香港集训期间,吸收了来自马来亚(今称马来西亚)、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黎百松、陈子英、陈公和、吴志强、梁铁崖、邓茵、李坚、严福弟等新成员,服务团。服务团更名为“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团员扩大到35人,总部设在新加坡,邓达三为总部主任,周颂庭担任香港办事处主任。下旬,服务团在香港集训结束返回,仍分广宁队和四会队开展工作。广宁队仍由欧新担任队长,主要在广宁活动。
5月上旬,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中共支部召开会议,党内传达省委有关组织抗日武装和抓紧发展党员、尽快恢复四会广宁两县党组织的指示。为适应恢复和发展需要,上级党委批准服务团的党支部升格为特别支部,在宾亨永泰村召开党员会议,选举孔令淦、黎百松、欧新3人为特支领导人,黎百松为书记,特支机关设在石涧墟。
1939年1月,抗日救亡形势急剧变化,反共逆流波及广宁。下半年,广宁县国民党当局强令驱赶服务团离境。9月,服务团按照上级党委指示,安排部分成员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抗日武装,部分成员转到外地或参加省税警总团政治大队继续抗日。
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在家乡活动一年多时间,搞宣传、教文化、赠医送药、传授冬季作物种植技术、募集发放救济钱物,足迹踏遍广宁乡间,深受劳苦大众欢迎。他们回乡,点燃了劳苦民众抗日救亡的烈火,也真切展现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热爱祖国、支持家乡革命的赤子之心。
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为重建广宁县的党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广宁县抗日先锋队的成立
1938年春,中共广东省委青年委员会领导人梁嘉与广宁县中共党员谢福球取得联系,委派广宁籍中山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冯华回家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冯华暑假期间约集广宁留穗学生10多人,担任“广宁县留穗学生暑期回乡抗日宣传队”队长,回乡开展救亡活动。宣传队从东乡、厚溪、大良口到古水,沿古水河而上,经坑垌口、禾仓、汶水到扶落口、北市、石屋、新楼,过社山、塘角、迳背出江屯,最后经拆石、荷木咀返回南街,历时一个月不停进行巡回宣传,一路爬山涉水,一直生活清贫,没一个人叫半声苦,足迹走遍广宁大部分山区。抗日宣传工作结束,冯华受聘江屯小学校长一职,继续以学校为依托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1月,广宁县抗日先锋队成立,冯华任队长,队部设在县城南街,队员 500 多人,他们在用演讲、唱抗日歌曲、演出街头剧等方法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十分活跃。1939年6月,江屯小学被迫停办。1940年6月,组织安排被国民党通辑的冯华转到县外从事革命活动。
(四)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广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即将沦陷,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以下称省抗先队)400多人,在中共广东省委青委副书记梁嘉率领下从广州撤到四会县后,编成33个战工队。11月1日,根据省抗先队10月27日第一次总队部委员会的决定,省抗先总队部在广宁设立。不久,总队部迁往新兴,在广宁设立办事处,由总队部委员温盛湘负责。
省抗先队驻广宁三个战工队于10月到达,分别驻于排沙、宾亨、官步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驻排沙的第123队,由队长温盛湘、黎民惠(总队委员、后),谭丕桓(后)率领;驻官步的第124队,由队长钟文巨(钟达明)率领;驻宾亨的第125队,由队长谢锡爵(谢永宽)率领,每队15人,共45人。三个队共有共产党员 18 人,各队长兼任该队中共支部书记。各队在驻地及附近乡村运用各种形式,如唱歌、游戏、办识字班、妇女班、夜校等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救亡,白天帮助群众生产,晚上点着竹篱火把进行宣传活动。战工队在广宁活动3个月,为重建广宁县党组织准备了力量来源,一是教育培养了一批发展党员对象;二是留下了一批党员领导干部。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抗先总队部委员温盛湘、第123队支部书记谭丕桓和第124队支部书记钟文炬,都留在当地担任了当年11月成立的广宁中心县委领导班子成员。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