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浏览量: 作者:朱浩然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革命老区广东省惠东县高潭镇,人们至今仍传颂着家乡农民,在革命武装斗争中成长为红四十九团副团长的黄伯梅百折不挠,智斗强敌的英勇事迹。
一、农军骨干
黄伯梅1904年出生在广东省惠阳县高潭区禾多乡岗背村(今属广东省惠东县宝口镇)一贫苦农民家庭。他小时上村学校读书,但因家贫时辍时读,在家人的支持下读完小学。他自幼生性好动,喜欢上树掏鸟蛋,用弹弓射鸟,年龄稍大,则经常与村里人上山狩猎,逐步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后因得罪了当地的劣坤地痞,全家为生活所逼迁往高潭区黄沙乡角坑村居住。1922年深秋,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同志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火,他与黄星南等在彭湃同志的指导下,于1923年春成立了高潭区农会,当选为委员,并任区农民自卫军大队的中队长。拿起武器与地主豪绅作斗争,保护农民的利益。经大革命洪流的锤炼,黄伯梅于1926年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月初,逃亡到外地的高潭反动民团头子江达三,纠集地主武装2000余人,兵分三路进攻高潭,黄伯梅带领主力中队在农军大队长张佐忠的指挥下,在企潭缺山上坚守十天九夜,多次击退地主民团的进攻,为区农会和各群众团体往中洞乡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
10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1000余抵达中洞乡,经休整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10月底,红二师与海陆惠紫农军一起,从中洞出发,举行海陆丰第三次起义,先后解放高潭、海陆丰等地。按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的部署,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高潭农民自卫军改编为赤卫大队,黄伯梅任大队长,领导区赤卫大队协助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先后攻下紫金县南岭反动地主钟堃记的石楼和高潭区大茂乡反动地主江达三的松茂楼,缴获稻谷、枪枝弹药和财物一大批。拔除了在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师部所在地——高潭区中洞乡周围的两个反动据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保卫中洞
1928年1月,由广州起义军余部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长途转战经高潭抵达海陆丰,海陆惠紫苏区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中共东江特委发动年关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海陆惠紫苏维埃区域。东江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惊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1928年2月下旬,为了推毁红色政权,国民党调集重兵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围攻海陆惠紫苏区。为掩护在中洞的领导和后方机关转移,黄伯梅带领区赤卫大队与红二师官兵并肩作战,在紫金县南岭一带抗击从北路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因敌众我寡,装备落后,损失较重,黄伯梅率赤卫队与红二师官兵一起退守磜头坳,打退敌人多次疯狂进攻,后因弹药缺乏,只得退守中洞。3月18日,国民党军队攻打中洞,赤卫队和红二师官兵坚守三天,掩护驻中洞各机关及物资转移。然后,黄伯梅率领赤卫队撤到山上与敌周旋。
此后数月里,国民党军队在地主民团的配合下,对海陆惠紫苏区进行反复“围剿”,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权。高潭的反动地主江达三自封为“清乡剿共委员会”主任,配合国民党军队天天搜山杀人,下乡劫物,大肆屠杀被俘的红军官兵、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高潭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加上中共东江特委在军事斗争方针策略方面失误等原因,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失利,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损失惨重。1928年冬,为保存革命火种,中共中央决定,红二、四师余部200多官兵从海陆惠紫苏区转移,由中共广东省委雁湖秘密交通联络总站交通员护送,经香港前往上海,由党中央重新分配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东江特委的决定,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在陆丰激石溪召开秘密会议,安排已暴露的人员疏散到外地隐蔽,未暴露身份的则就地隐蔽活动。
三、重举义旗
经党组织的安排,黄伯梅与父母、妻子、弟弟和弟媳一起取道紫金县南岭前往揭阳县河婆(今揭西县)隐蔽。由于向导告密,南岭反动民团预先在途中的玉石坳设伏,黄伯梅一家遭到突然袭击,黄伯梅立即拔枪奋力还击,但终因敌众我寡,父母因年老体弱跑不动当场被杀,弟媳被抓后卖到紫金蓝塘,妻子被冲散后下落不明,弟弟负伤潜回老家,不久被捕遇害。黄伯梅经拼死抵抗,只身脱险,撤往中洞乡石船山中隐蔽。面对战友的流血牺牲和亲人被害,黄伯梅认识到,斗争的形势是严酷的,敌人是凶残的,但是躲避不是办法,必须重新拿起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作坚决的斗争,要通过斗争求生存,求发展,争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于是他在山上找到10多名分散隐蔽的赤卫队员,取出埋藏在地下的武器,组成游击小分队,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困难情况下,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民团作斗争。在作战的过程中,黄伯梅对近一年来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认为不能像过去那样与敌军硬碰硬,打阵地战。而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人作战。于是,他率领10多名游击队员昼伏夜出,避实就虚,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民团周旋,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山上没有吃的就打野兽摘野果挖野菜,抓蛇摘蜂巢,或上树掏鸟蛋,下河溪捕鱼摸龟充饥。想尽一切办法求生存坚持斗争。
1929年春,游击小分队发展到30多人枪,主动寻找战机打击敌人。6月下旬的一天,黄伯梅带领游击小分队在惠东与海丰县交界的万山嶂伏击敌人。不久,又夜袭海丰县灰窑头国民党乡长钟金裕的家,击毙其弟及团丁数人。驻海丰县的国民党军队闻讯,派出300多人兵分两路到中洞乡围剿。黄伯梅率领30多人的游击小分队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据险阻击的游击战术,打得国民党军队晕头转向,毙伤敌70多人,缴获枪支30多支。胜利的捷报频传,在山上隐蔽或出走外地的高潭赤卫队员闻讯纷纷归队,至9月间,黄伯梅领导的游击队已发展壮大到100多人枪。与此同时,海丰县的彭桂,紫金县的古鸿光也分别组织了100多人的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民团作斗争。中共海陆惠紫特委决定,将在海陆惠紫地区活动的三支以赤卫队员为主体的游击队集中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彭桂任团长,黄强任政治委员。高潭赤卫队编为第一营,黄伯梅任营长,海丰赤卫队编为第二营,陈伯虎任营长,紫金赤卫队编为第三营,林军杰任营长。红四十九团成立后,主动出击,先后攻打海丰县黄羌圩石头棚、东边陇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民团,连战皆捷。国民党军队几次围剿均被打退。在中洞乡恢复了伤兵处(卫生队),修械组等后勤机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也恢复了正常工作,谢锡灵担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四、解放高潭
12月2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干部罗发等在正尾乡塘窝村朱观贤家召集地下党员和村干部开会,遭民团围攻,当场牺牲及被捕后遇害共九人,只有罗发一人从屋顶突围,返回中洞向领导汇报。
江达三民团的暴行,激怒了在中洞驻扎的红四十九团全体官兵。为了打击民团的嚣张气焰,替惨遭杀害的众多烈士和无辜群众报仇,红四十九团领导命黄伯梅率二连、八连和九连官兵,于12月19日晚上围攻高潭圩。由于民团在高潭圩周围修筑了碉堡等坚固的工事,红军没有重武器,多次攻坚未能奏效。黄伯梅见此情况,针对高潭圩内没有水源的实际,将攻坚改为围困,切断高潭圩的取水通道,圩内民团因缺水乱成一团,冒死出来抢水又被红军击退。为解高潭圩之围,江达三派人到多祝区,许下重金请多祝民团团总黎汉光救援。黄伯梅为避免受内外夹攻,同时也想通过黎汉光引江达三出来,主动撤围退到黄沙乡一带,放黎汉光的民团进入高潭后再包围。江达三见黎汉光的援兵到了,慌忙分三路向新庵方向逃跑。其中主要的一路逃到水口埔被红军伏击,死伤几十人,多祝民团团总黎汉光负伤被生擒,缴获机枪一挺,步枪百余枝,可惜江达三从另一路逃脱。高潭圩获得解放,高潭区苏维埃政府迁入高潭圩办公。到12月底,红四十九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解放紫金县的炮子、洋头,海丰县的公平、梅陇、赤石,陆丰的新田、河口、陂沟、大坪,惠东的多祝、稔山、高潭等区乡,使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海丰县、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恢复,惠阳、紫金两县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初步恢复,红四十九团发展壮大到1000多人。一支在中共海陆惠紫特委领导下的主力红军,经过战火的洗礼,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壮大。
1930年初,号称“铁军”的国民党海陆联防队500多人进攻高潭,被红四十九团击退。黄伯梅率领第一营英勇善战,战绩显著,被誉为“钢军”。联防队头目战后不由得哀叹,这回真是“铁军”碰上了“钢军”,“铁军”变成“豆腐军”。由于黄伯梅善于带兵,智勇双全,作战有功,升任红四十九团副团长。
4月初,红四十九团转战大南山根据地,会合红四十七团及当地赤卫队反击向大南山根据地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在林嶂打垮国民党军一个主力团,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此后,中共广东省委多次指示海陆惠紫特委和东江特委,要继续扩大东江红军,将红四十九团划归红十一军建制,实现东江红军的统一指挥。1931年5月,红四十六团、红四十七团、红四十九团联合整编,在高潭区中洞乡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师,彭桂任师长,黄强任政治委员,第四十九团编为第一团,彭桂兼任团长,黄伯梅任副团长。
五、蒙难牺牲
1931年9月,中共东江特委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推行“肃反”扩大化,彭桂被诬告为“AB”团分子,东江特委调彭桂到大南山“学习”(实际是隔离审查)。政委黄强主持“肃反”,把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干部、战士打成“AB”团分子,任意关押捕杀。对此,黄伯梅感到万分气愤和痛苦,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被黄强视为眼中钉。不久,黄伯梅被指派到海丰县黄羌开会,途中遭伏击牺牲,年仅27岁,实在令人痛心。黄伯梅烈士永垂不朽,高潭精神永放光辉!
资料来源:
《中国共产党惠阳地方史》中国社会出版社
《高潭星火》广东人民出版社
《惠东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惠东英烈谱》羊城晚报出版社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