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浏览量: 作者:广宁县老促会蔡其智 来源:中国老区网
经过1948年反“清剿”残酷斗争的磨炼和1949年上半年的战略攻势,以广宁县为活动中心的粤桂湘边区人民武装,军事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武器装备也从战斗缴获中得到加强,力量已壮大成一支13000余人的队伍,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以下简称边纵)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成立
粤桂湘边区工委军委在原有筹备工作基础上,1949年7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简称粤桂湘边纵队)在边区解放武装力量日益壮大的基础上宣告成立,实现从地方部队到野战部队的转型。粤桂湘边纵队,梁嘉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连江支队、绥贺支队和独立团等部,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西江、粤北、桂北、桂东和湘南游击区政治、军事斗争的最高指挥机关。边区各部队统一改编后,活跃在广宁的主要是绥贺支队第一团,绥贺支队副司令员陈瑞琮同时担任该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欧新任边区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该团于8月1日在清远白芒村举行成立大会暨新党员宣誓仪式,梁嘉宣布独立团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谢家祠,位于赤坑镇赤坑社区交赞村占地面积1056平方米。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摄)
二、劝降祭出杀手锏 奇兵夜袭北楼岗
1949年上半年,广宁大部分乡村已为边区革命力量控制。当时,古绍辙深知大势已去,萌生弃暗投明之意,秘密派人到香港,通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李济深的关系牵线,向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请求起义。华南分局同意并决定由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接受其起义。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部命令绥贺支队第一团负责与古绍辙进行起义谈判。中共广宁县委和绥贺支队第一团派人与古绍辙多次谈判。古绍辙对陈瑞琮派来的送信人,第一次拒见;第二次虽勉强会见,却将我方起义条件作耳边风,既不释放“政治犯” ,也不派人到约定地点接头商议,自恃手中剩点实力,企图再讨价还价。为戳破古绍辙的幻想,绥贺支队第一团决定用实力说话,采取军事行动先拿掉他的“王牌”----驻守县城北楼岗的广宁县保安营第二连,促其早日起义。
北楼岗紧邻县府,居高临下,可以控制整个县城,又有坚固工事,易守难攻,加上连长吴德毅是外甥,各级官佐又有一批亲信,古绍辙思维再怎么丰富,也断然想不到卧榻之侧竟有人鼾睡。行动前,绥贺支队第一团已经安排了内应外合人员的长期精心策划。
8月17日晚,绥贺支队第一团全体指战员集中排沙担垌村,中共广宁县委书记兼团长陈瑞琮作战前动员,副团长欧伟明任指挥,蔡其生、高枚为副指挥。晚8时,欧伟明率队急行军20余里,在县城北楼岗东北面的山林埋伏。陈英、冯彪、关德分率三个突击小组21名队员,按预定地点潜伏。午夜1时,岗楼发出信号,内应人员引导突袭了据点各个部位,以勇制敌,速战速胜。袭击战一个多小时,一枪不发,全歼守敌,俘虏敌连长及以下官兵10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我方无一伤亡。战斗结束时,突击队员押解挑着枪炮子弹的俘虏队伍,返回排沙营地。是晚开了一个祝捷大会,热闹非凡。
此战是边纵解放战争时期大小战斗近800次中最漂亮的一次袭击战。23日,边区军委、边纵司令部向陈瑞琮、欧伟明及全体指战员发来祝捷电:“热烈祝贺你们南街北楼岗的伟大胜利!”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北楼岗战斗遗址全景照(2010年7月摄)
三、国民党县长古绍辙最终起义
夜袭北楼岗的胜利,给边纵部队和群众带来新鼓舞,也使国民党广东省当局颜面无光、派员率队来广宁追究责任。古绍辙闻讯,惶惶不可终日。陈瑞琮认为“火候”已到,便派员第三次带函信上门并顺捎口信,讲清利害关系,促其认输。古绍辙在来客面前对北楼岗据点被袭,先是忿忿不平,继而无可奈何。他盘算了大半年,从观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别无选择,终下决心起义。为防止起义意外,古绍辙以下乡催粮为由,先把不愿弃暗投明的顽固分子调派到各乡。
8月25日,古绍辙亲率2个保警中队约200人及一批文职亲信官员到排沙圩侧的东田村,派人找到边纵部队表示要真诚起义。陈瑞琮在桃花尾接见并招待了他,饭后会谈、签字。次日,古绍辙亲笔写信发给驻石涧、春水、扶罗所辖各部,令其起义回归。结果,敌驻石涧、春水两个县警中队及扶罗自卫队共200余人,即日携带轻机枪7挺、步枪100多支起义投诚。国民党《建国时报》8月28日报道:“广宁县长古绍辙叛变,率同保安营一连投共。”
28日,北市江屯螺岗三乡联剿自卫大队四个中队起义(后又反水,将队伍拉到北市)。潭布古灶自卫队宣告自动解散,交来轻机枪5挺。
投奔我五指山区游击根据地的起义部队接受整编后,组建边纵绥贺支队暂编第二团(代号“春风团”),古绍辙任团长,古的旧部属刘振球任副团长,边纵派出边区独立团副团长吴声涛兼任该团政治委员。
解放广宁,曙光在前。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