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浏览量: 作者:潘玉利 来源:中国老区网
温柔婉转的时光深处,静静流淌的砂礓河,澹澹依旧宛若玉带,横穿在宿迁市宿豫区东部的关庙镇南、大兴镇北,流经泗阳、沭阳,进灌河入大海。
长流不息的砂礓河,是一条偏僻的区域河流,但其历史悠久,传说颇多:一说是神河龙沟,很久以前东海老鳖精因窥觑小龙女洗澡,犯了戒规,被老龙王判到汽泡河(又名烂石宫、凌沟口,现属关庙镇)堵守河底通往大海的泉眼。老龙王命三太子用定身法将其钉盖于泉眼上,并往老鳖精身上缠绕一条线拴到東海的定海神针上,人们把这条线沟称之为神河龙沟。二说是西晋石崇统兵镇守下邳(现属徐州市),驻防宿预为屯田种粮之需,在开挖崇河的同时开扒了这条河,因砂礓多,而又光滑无棱角,故名为砂礓河。三是水工史料记载说,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为了保大运河漕运,泄骆马湖洪水,先开挖六塘河又浚挖了砂礓河。总之,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亦是一条红色之河。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烽火岁月里,它护卫和见证着宿迁县革命老区的建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红色历史。
中共马庄支部的党旗,星火燎原在砂礓河畔
1926年7月,砂礓河南岸的大地主马成义的二儿子马仑(又名马怀仑、字君侠),时年23岁从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名气较大的洋河(现属洋河新区洋河镇)高小任教。不久,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组织派遣回宿迁做地下工作的蔡少衡,到洋河高小看望发小老同学马仑。在惊喜和高兴中,马仑与老同学既畅谈久別之情,又谈及今后的人生理想。此时的马仑被蔡少衡手中的封面巜国家与革命》一书吸引,伸手要看,却被蔡少衡按住说:且慢,这是苏联革命领袖的著作,你必须与封建地主家庭划清界线,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才能有资格看。马仑说,这个我懂,我已暗下决心学习“’五四“青年,我恨透了军伐、官僚、土豪劣伸,我要背叛自己的地主家庭,同劳苦人民站在一起。在蔡少衡的带动邦助下,1927年夏天,马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辞去了学校教员,回到马庄为党秘密地做革命工作。马仑利用亲友、校友关系,在砂礓河两岸的青年农民中发展了朱凤章、马良之、张用琪、马怀启、马成忠、孙培善等15名党员。
1927年底成立宿迁县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即马庄支部。在支部的党旗下,一批又一批新党员举起又拳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马庄支部党旗星火燎原砂礓河两岸,红遍东乡(史称大运河宿迁东部),波及大运河西岸的乡村。中共江苏省委闻讯,派员实地考场察后,于1928年3月批准,在马庄成立中共宿迁县委员会,马仑、胡俊三、蔡少衡、马良之、张用琪5人任委员,马仑任书记。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宿迁县的革命有了方向,根据地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袁王荡、丁二元、荷塘、林(临)河、崇河、泰山(现属关庙镇)、高圩、大兴(现属大兴镇)等10多个党支部。并计划以这些支部为引领,建立乡级政府。为了更好地拓展根据地,马仑安排在砂礓沿岸建成多个秘密渡口,同时将县委机关安扎在河北岸的袁王荡、丁二元、泰山(现属关庙镇)等地。因为这一区域,东与泗阳、沭阳两县接壤,尤其是有3万多亩荒无人烟的袁王荡相依;西有六塘河、东民便河相隔,南有砂礓河横穿,北有崇河环绕;远离宿迁县城,交通闭塞,进出不便,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区域。至1929年初,宿迁县的共产党员人数达780余名,拥有6个区委,38个党支部,其中有16个中心支部,党的活动范围遍及运河两岸的乡村、集镇、学校,就连国民党的县党部和警察局都有中共的秘密组织。当时的宿迁是徐海蚌地区党员人数最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系较为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因此,中共江苏省委在对宿迁巡视后的报告中表扬说,“宿迁县的党员,在近期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而且已经在各地开展斗争,由静的状态走到暴动路上来了。”
党领导的农民协会,活跃在砂礓河畔
为了有效贯彻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农民协会要组织起来,要抗捐抗税,要搞暴动”的指示,1928年农历大年三十刚过,马仑带领相关党员和他的大哥马爱亭到砂礓河北岸的张庄(现属关庙镇桥口村),召集朱恒章,张振兰、吴永平,潘庭香等30多名穷苦青年农民进行座谈。马伦说,穷人都是为地主种地,要想不受罪,就要有自己的地种,就要参加农会,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剥削。这些话说到了穷苦人的心坎上,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参加农民协会,当场就推选朱恒章任会长,在张庄树起了宿迁县第一面农民协会红旗。其他县委委员也都像马仑一样分头做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村的农民都自觉主动到张庄学习。不久,砂礓河两岸的几十个村庄的农民协会都相继建立。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有诉苦的地方,都积极参加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马伦带领县委一班人趁热打铁,他提出这场斗争要先革自家的命,才能让广大农民放心而又大胆的把土地革命搞起来。在马仑的精心组织安排下,1928年农历5月的一天,天刚亮,砂礓河两岸的农民协会会员们约500余人集中在马仑家大门前的打谷场上,这是自张庄的农民协会红旗树立起来后,县委首次举行的抗捐抗债斗争大会,斗争的对象是马仑的庶母马杨氏。大会由县委委员马良之主持,马仑第一个发言,他在讲了农民协会的性质,目标,任务的同时,要求在场的穷苦农民大胆揭发他庶母马扬氏的剥削罪行。正当一位被剥削欠高利债的农民发言时,马仑的父亲马成义气冲冲的来到会场。暴跳如雷的指责说:什么农民协会,分明是儿子斗老子的会,难道这是我养儿子赚的吗?我不赞成!此时会场上的人面面相觑,眼看大会被闹僵,马仑当即举起手中的枪,向空中鸣放两枪,大义凛然的说,减租减息是上级的指示,违抗就是违法!接着又说,我认得人,枪认不得人,会场上的农民被马仑在家国大义面前舍亲人为穷人,舍小我赴大我,践行入党誓言的崇高精神震撼和感动,不约而同的振臂高呼,反对重租!反对剥削!劳苦大众联合起来!马成义见此景,急忙退出会场,马仑在会上拿出了家中所有土地契约和利债借据,当众销毁并宣布从此不论任何人过去欠马家的钱粮借据一律取消,围观的群众拍手叫好,会场一片欢腾。在以马仑为书记的县委的领导和带动下,砂礓河畔的抗租减息农民运动斗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东乡(运河东岸)全面展开。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贫苦农民,积压在心头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发,燃烧宿迁大地,运河西岸的乡村也全面行动起来了。一场抗租减息,惩办恶绅劣董与国民党官府和地主阶级开展针封相对的斗争,由秘密转为公开。不幸的是1930年7月,马仑在发展地方武装的对敌斗争中光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7岁。马仑牺牲后,他的哥哥马爱亭带领其子马骥响应党的号召,继承弟弟的遗志,为宿迁革命根据地建设,不畏抛头颅洒热血,至今人们还传颂着:砂礓河畔三骏马,骨肉兄弟叔侄仨,甘洒热血建老区,舍弃小家为大家的红色故事。
抗日烽火,燃烧在砂礓河畔
1938年11月21日佛晓,日军以3000多人的兵力,在天上飞机,地面大炮的配合下,从南,西、北三个方向进攻宿迁县城。守城的国民党江苏省保安198团因孤军无援,坚守不住,东渡运河撤离宿城。日军进城,挨户搜查,见人即杀,近则刀砍,远则枪击,纵火焚烧房屋。一时间宿城血流遍地,火光冲天,惨不忍睹。当此家国危难之秋、民族存亡之日,宿迁的党组织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振臂挺身,高举守土护国旗帜,扛起抗日大任,组织统一战线,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奋起抗日。首先是培养坚强的抗日干部和骨干,为持久战打好基础。1939年初,经上级党委批准,宿迁会同泗阳、沭阳研商成立了三县边联“苏北人民抗日干部培训班”,由马爱亭(后任宿迁县长)、孙象涵(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某部负责人)、史文煜(桃园区知名人士)三人负责。并得到了鲁南八路军岸堤军政干校的帮助支持,赠送了全套教材和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等文献资料。于1939年春天在砂礓河北岸小方庄(现属关庙镇)挂牌成立,招收学员,开班上课。同年9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进入宿迁,将培训班改编为支队随营学校,不久又改称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随营学校,其培训课程更加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为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党的基层抗日干部和骨干。如开国少将陈绍昆(现关庙镇崇河涯人),1939年6月入班学习,年仅18岁,由于品学兼优,在校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组织安排他担任泗阳县四区区委书记,抗日战绩突出,1943年10月升任泗沭县抗日总队副队长(1945年9月调任新四军三师十旅三十团政治处主任)。还有丁静波、丁苏农、惠兆民、李敬成、徐宏学等,分别都被党组织安排到宿迁和周围县域各地担任党的基层主要领导职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抗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打击了日伪军的扫荡,使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展。其次是扩大地方抗日武装。在面对日伪军采取”梳蓖式“的密集扫荡的艰难日子里,宿迁各级党组织响应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的伟大号召。切实抓好地方抗日队伍建设。在淮海抗日根据地党委的领导支持下,做到”抗日主力地方化,地方抗日主力化“。1939年夏在宿东北组建了有马爱亭、张荫棠负责的苏鲁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又在宿迁、泗阳、沭阳三县交界处,研商建立了三县边区联防抗日自卫团,于1939年6月在徐兴庄(现属关庙镇)成立。同时,在全县组织成立农民、妇女、学生等阶层人士参加的抗日救国会;组织动员乡村、集镇进步的名人士绅建立抗日自卫队。使全县地方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形成县有总队,区有大队、乡有小队、村有自卫队。第三,反击扫荡,重创日军。宿迁东乡,尤其是砂礓河两岸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特别是长驻在河北岸丁二园、泰山,袁王荡一带的县委机关,更引起了日伪势力的不安,频繁对这一区域进行扫荡。1939年11月,马爱亭、蔡少衡获得日军将扫荡大兴集(即现在的大兴镇)的情报后,提前带领游击大队埋伏于现在大兴中学附近,出奇不意,击毙日军扫荡小队长,缴获枪支和战马。日军仓惶撤回宿迁县城。这次反扫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振奋鼓舞宿迁人民的抗日士气。1944年2月,张荫棠带领抗日大队,在砂礓河西北部的来龙庵(现属来龙镇)设伏,配合宿迁抗日总队,袭击沿宿沭公路向东企图扫荡根据地的日伪军,毙伤敌军30余人,缴获枪支数十支,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民间的抗日力量也是异军突起,不断取得抗日战绩。宿迁南武家圩(现属宿城区罗圩社区)望族出身的武海峰,1929年受时任宿迁秘密县委书记马仑的影响,思想上认同支持共产党。当日寇侵占宿迁大地后,他变卖土地和家产,购买枪支弹药,组建抗日联防队,经常夜袭日卫军据点,拦截打击日伪军车队,迫使日寇不敢随意下乡扫荡。后来,这支队伍被我党编入苏皖纵队运河支队,成为宿迁地区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还有蔡乱庄(现属宿城区龙河镇)的著名士绅蔡佩恩年近70岁,人老志坚,率领儿子蔡承琳及蔡姓族人和全村青壮年组建1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并出资和向亲友募捐购买了三挺轻机枪及长枪弹药,武装训练自卫队。1940年2月,面对日伪军400多人扑向蔡乱庄扫荡,蔡佩恩老人沉着镇定,带领队伍占据圩内有利地形,奋力抗击日伪军,击毙日军指挥官一人,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名。战斗持续到晚上,敌人连续发射200多发炮弹强攻,他的儿子和多名自卫队员在炮火中牺牲。老人强忍悲痛,冷静指挥抗敌,直到深夜将老百姓全部突围转移,他才率领队伍撤离。还有诸多乡村的自卫武装,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打击日寇。据史料记载,至1945年6月,宿迁地方武装力量,共拔除日伪军据点10多处,堵截打击日伪军40多次,在主力部队的奋力支持下,打败了入侵宿迁的日军,谱写了一曲党群同德、军民一心、全民抗日的壮歌,共计有600多名宿迁籍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先烈,宿迁县人民政府于1959年3月26日,在市区马陵公园敬立抗日烈士纪念碑。烈士之血,祖国之光,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勿忘先烈,珍惜今天的静好岁月。
支前大军,奔忙在砂礓河畔
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中共宿迁县委,在继续抓好武装的同时,把认真落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作为重要任务。1946年5月下旬,在泰山区永平(现属关庙镇)乡,开展土地复查试点。一手抓枪,一手抓田。组织带领群众反蒋保田,让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土地,不再受剥削压迫之苦。广大农民深深体会到共产党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内心焕发出坚定不移听党话,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念和激情。
1946年12月13日,宿北战役打响。这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在宿迁城以北,新安镇(当时宿迁四大镇之一)以南,骆马湖以东,砂礓河东北的来龙庵(现属来龙镇)以西的近600平方公里的地域对国民党军的一次进攻战役。砂礓河沿岸的革命老区接近前线,既是我军进军的走廊,又是部队暂驻的营房,更是支前的大后方。为此,宿迁县委向全县发出了一切服从前线,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响应。农民们将自家的住房、街道的商铺,腾出做物资加工厂和储备库,并把房屋的板门卸下来,用做担架。县委沿河岸建起了10个物资供应站和2个补给站,做到地不分南北,房屋不分谁家,年龄不分老少,全员参战,全力支前。青壮年送物资上前线,到战场抬担架救伤员;女同志在后方,磨面粉,缝军衣做军鞋。当时流传着一首支前民歌:“姐妹们真不瓤,做军鞋,日夜忙,做好军鞋送前线,支援部队打老蒋;老大娘真不瓤,磨军粮,日夜忙,磨好面粉送前方,支援部队打胜仗……”据统计,在宿北战役中,宿迁县支援前线战场上的青壮年达7.6万人,支援担架3000多副,各种用车540多辆,军服1500多套,军鞋2.2万多双,面粉40余万斤。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我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宿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2.15万余人的辉煌战绩。毛泽东主席发电文庆祝说”此战胜利,整个苏鲁战局好转“。随着宿北战役的全面胜利,宿迁县的解放区于1948年迎得全面拓展巩固。这年冬天淮海战役打响,老区人民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激昂歌声中,又投入到新的支前战斗中去。荷塘(现属关庙镇桥口村)乡民兵队长杜元清,说服了怀有身孕的妻子,告别了父母,带领20多名青年民兵参军入伍,奔赴战场。党组织号召向杜元清学习,在老区迅速掀起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为解放全中国作贡献的热潮。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宿迁县委成立了支前总队,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总队长,带领老区支前大军浩浩荡荡奔赴淮海战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宿迁的支前工作受到了前线党委通报表彰。宿迁担架民工队光荣地被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选编为民工第七营,随大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1949年5月,宿迁县委、县政府机关从砂礓河畔迁入宿城。在战争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的岁月,在百废待兴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就对砂礓河先行规划治理。如今,古老的砂礓河畔,四季常青,三季花开;沿河两岸的万顷粮田,夏日麦熟黄,秋天稻花香,亩产超吨粮;全流域,村村振兴,处处发展,人民喜洋洋,生活达小康。
(史料来源:巜宿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宿豫区、宿城区巜革命老区发展史》,陈绍昆《回顾》,马爱亭《回忆录》等。)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