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市、县老促会推动榆林清涧县红色旅游开发工作

2014/01/28  浏览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榆政发[2012]8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清涧县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由榆林市老促会和清涧县老促会组成的调研小组对清涧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红色资源丰富

  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黄河、无定河在境内交汇,神延铁路、210国道、205省道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事处)640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人。是世界红枣原产地之一,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有“中国红枣之乡”、“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等称号;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解放之初由清涧道情改编而成的《翻身道情》,唱出了亿万人民当家做主的豪迈之情;2012年又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县”称号,对清涧在旅游开发中的定位更加准确。

  (一)红色资源丰富

  1.革命时间早。从1924年起,即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2年之后,清涧籍学生白明善、白雪山等人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10月爆发了继南昌、秋收起义之后西北地区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党西北地区武装革命的第一枪;1935年1月成立清涧县苏维埃人民政府;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战斗、生活了16个昼夜,写就了伟大诗篇《沁园春·雪》,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并指挥红军强渡黄河,拉开了全民抗战序幕;1940年2月正式解放,成立清涧县人民政府。

  2.革命人数多。在民主革命时期,只有7.9万人的清涧就有2万人投身革命,其中有1486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人数居全国县级第二;抗日战争时期,清涧儿女顽强抗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显著贡献;至上世纪80年代,全县有老红军400余人,全国有清涧籍军级干部60余人、地师级干部200余人,仅袁家沟一个小山村就先后走出4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为此,曾经在清涧生活、战斗过的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为“传奇县”。

  3.革命遗址多。清涧革命遗址遍布城乡,有袁家沟革命旧址、高家洼塬《沁园春·雪》诞生地、枣林则沟会议旧址、清涧起义指挥部旧址、黄河红军东征渡口、警备三团团部住址、红2支队成立大会会址、中共陕北特委秘密交通站、抗大二大队队部住址等22处珍贵的革命遗址。

  (二)红色资源开发现状

  清涧的红色旅游资源犹如一坛亟待开启的“百年老窖”,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狠下工夫、巧做文章,重点打造出袁家沟革命旧址、高家洼塬毛泽东诗词园、清涧革命纪念馆、枣林则沟会议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

  1.袁家沟革命旧址:位于清涧县高杰村镇北10公里处,东临黄河,西近无定河。1978年12月,袁家沟毛泽东旧居正式开放,1994年被列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近年来,清涧县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对袁家沟革命旧址进行红色旅游开发,恢复修缮了包括毛泽东、张闻天旧居和中央红军总部机关、后勤处、机要处、秘书处、电台室等在内的39孔窑洞,建成东征纪念馆、《沁园春·雪》纪念馆、袁家沟自然人文展览馆、新农村建设展览馆,新修30米石碑文化长廊。该景区融窑洞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枣乡风韵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仅2012年,景区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万余人。

  2.高家洼塬毛泽东诗词园:位于高杰村镇高家洼村,距离袁家沟不到10公里。1936年2月7日大雪后,毛泽东登上了黄河岸边的高家洼塬察看东征地形,近处滔滔黄河在塬下奔流东去、一泻千里,远处苍茫大地、千山万壑似奔黄河而来,陡峭险峻的秦晋峡谷和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激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回到袁家沟的土窑洞里,毛泽东挥毫泼墨,飞走龙蛇,一气呵成了《沁园春·雪》这首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筑成了中华诗词史上一座永固的丰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引子,以“北国风光、领袖情怀”为切入点,计划投资2亿元,分三期在高家洼塬打造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5a级)领袖诗词文化园区,标志建筑有毛泽东诗词馆、藏雪楼、文化长廊等,将形成一个集旅游休闲、诗词研讨、艺术创作、革命再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目前已完成施工设计及土地平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000万元。

  3.枣林则沟会议旧址:位于清涧县城北25公里处。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于3月29日晚,在清涧县枣林则沟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即“枣林则沟会议”,会议根据形势的需要,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组成前敌委员会(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方开展中央委托工作。会议因在中共中央处于危难之时召开且作出了重大决策而意义深远,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年来,清涧县投资100余万元对“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进行了修复,目前已完成景点改造和布展,全景再现了会议原貌,并免费对外开放,年参观人数9000余人次。

  4.清涧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89年,位于县城西北牛家湾村,占地13亩,内有纪念塔、纪念亭、碑林、悼念广场、骄子园、陈列馆等建筑群。毛泽东主席亲笔疾书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雪》展示在陈列馆大厅展板之首;王震副主席所题的“清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镌刻在纪念塔上;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分别镌刻于碑林之上。陈列馆分为[星火初燃黄土地,打响西北第一枪]、[扩大党团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支援红军东征,揭开抗战序幕]、[建立民主政权,投身抗日战争]、[粉碎重点进攻,拥军支前模范]5个部分,15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图片)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涧儿女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经过十数年的建设和维修,清涧革命纪念馆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窗口和基地,年参观人数7000余人次。

  5.抗日东征渡口:位于高家洼塬下辛关渡口。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反蒋、渡河东征”口号。1936年2月17日,中共在袁家沟村发布《东征宣言》;20日晚,彭德怀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23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路程。红军东征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2008年9月,由清涧、石楼两县共同出资9000万元,在抗日东征渡口处修建清石黄河大桥(长629米、高100米),2012年10月19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该桥的建成通车,正在为清涧、石楼两县乃至秦晋两省的红色旅游发展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二、开发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7年,清涧县委、县政府就提出开发建设“双红”(一‘红’指红枣,二‘红’指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的思路,并着力开展相关的设计规划工作。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明确提出对红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目标要求。2011年提出“绿色、活力、人文、魅力”清涧建设以后,开始将红色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2012年将旅游产业定位为除红枣之外又一战略性支柱产业,并编制完成《清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2013年,又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项目引领、文化支撑”确立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全县各级各部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红色旅游的工作格局。

  2.旅游景点相对集中。按照构建“两河峡谷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革命之乡经典教育游”四大板块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体系战略构想,初步打造出黄河太极湾国家地质公园、无定河大峡谷景区、路遥文化产业园、高家洼毛泽东诗词园四大旅游区,“东线一日游”和“西线一日游”两条精品路线。

  3.伴生资源丰富多样。清涧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红色人文资源,而且拥有独具魅力的自然资源。大河文化、枣乡风韵、石材艺术等人文资源的深厚底蕴与峡谷奇观、黄土风貌等自然景观的神奇造化,为清涧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可以使游客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沿途美妙的自然风光,真正达到“寓教于乐”。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清涧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是大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出土各种文物多达3万余件,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石刻及其他古迹328处。李家崖商代鬼方都城遗址位于李家崖村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自然景观奇特壮丽。黄河在陕晋峡谷间蜿蜒曲折,流经赵家畔村时形成一幅天然太极图,堪称黄河第一湾(中国科学院专家认为,该景观基本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风光遗产的条件)。三是人文资源丰富多样。路遥纪念馆投资1000余万元,是一处追寻路遥足迹、弘扬人文精神的文化场所,仅2012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以上。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是自然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黄土高原枣乡景观与无定河峡谷风光奇妙组合为一体的千年枣树村,2011年被省旅游局命名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笔架山位于县城西,因极似架笔木阁故得名,其山体陡峭、地势险峻,上有庙宇、汉元墓(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716团团长储汉元安葬于此)、红塔等建筑,是当地及周边县区群众上香布施、寄托美好愿望的宗教圣地。千年古刹白草寺位于解家沟镇白草山上,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金元后重修,原有殿堂20座,为县境内最大的寺院。魁星楼建于公元1608年,其上有明崇祯年间阁臣惠世扬题联,是清涧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

  4.基础及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清涧县累计筹资4.7亿元,全面实施了城乡“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大工程,全力推进“绿色、活力、人文、魅力”清涧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nextpage]

 

  三、存在问题与困难

  1.资金投入乏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量大、回报时间长的产业,无论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还是红色遗址的保护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清涧属国定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收支矛盾异常突出,投入到红色旅游开发中的资金微乎其微,从而导致一部分有规划、有思路的红色旅游项目无法启动。例如高家洼塬毛泽东诗词园及北国风光景区因特殊的革命背景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而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空间,但长期受资金因素制约,致使该景区至今无法开工建设。还有双庙河村和高家硷村毛泽东旧居、惠家塬村彭德怀旧居(彭德怀在此居住8日指挥清涧战役),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但受资金缺乏制约,至今得不到维修保护。

  2.宣传挖掘不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努力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清涧属于革命老区,当地经济落后,政府缺少资金,对外宣传投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大,尽管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没有大的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二是清涧红色景区宣传手段单一、力量分散、主题不明,没有形成品牌意识与促销意识,缺乏整体性、持续性,红色旅游只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且缺乏资源整合与区域整合,形不成合力。

  3.硬件建设滞后。硬件建设和完善对一个景区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因大多旅游景点处于偏僻的山区,道路蜿蜒盘旋、崎岖不平,通行比较不便,游客在途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过多,比如由县城去黄河太极湾景点,单是往返的时间就需要3个多小时。二是与旅游相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形成吃、住、行、购、娱一体化服务体系。例如,袁家沟革命旧址因地处山区,周边无餐饮住宿,更无购物休闲场所,致使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游览一番,不能细细品味其中内涵。三是接待能力差,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内无旅游公司或旅行社,仅有一家准4星级酒店、30余家宾馆(旅馆),日接待能力不足500人,且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活动的综合要求。

  四、对策建议

  1.建议市上把清涧作为全市红色旅游重点县城来规划,并积极向上争取将袁家沟(沁园春·雪)革命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

  2.建议市上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清涧红色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景区规划建设一次性投入资金巨大,加之清涧财政极度吃紧,资金来源十分困难,故建议市上给予一定扶持,在景区建设项目、发展政策、推广宣传及资金拨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清涧自身要积极争取中、省、市红色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从而加快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步伐。

  3.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清涧县红色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单一的政府投资,力量十分弱小,远远不能满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需求。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按照国家项目扶持切一块、发行贷款借一块、民间参股集一块、招商引资拉一块、地方财政挤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资,全面解决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投入不足问题,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谋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做大做强清涧红色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4.继续抓好宣传、服务工作。一是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与旅行社、旅游服务机构的协作和联系,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促销节会,扎实做好文化包装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展示清涧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二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围绕旅游产业开发,制定繁荣第三产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重点扶持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务信息、物流运输、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扩大消费层次和规模,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旅游业是国内外公认的现代朝阳产业,大力推动清涧红色旅游的发展壮大,不仅是建设“绿色、活力、人文、魅力”清涧的客观需求,而且是实现榆林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调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