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丹徒区扶贫“三会”:扶贫驻进民心帮出实效

2020/04/16  浏览量: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一年。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镇江市丹徒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和扶贫基金会积极做好老区精准扶贫的拾遗补缺工作,为助推我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交出温暖人心的答卷。

  又到一年岁末时,农忙已过,广袤的田野处处寂寥无声,万物都在休养生息,忙碌了一整年的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也迎来了一段难得清闲的日子,这意味着,喜获丰收的一年即将画下圆满的句点。

  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位于高资街道水台村,隶属茅山革命老区,因为水系发达,水台村一直都有种植水稻的优势。然而,过去,这里的水稻种植多采用粗放式管理,以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模式与自产自销的模式为主,村民们大多收入微薄,水台村也一直被戴上了贫困村的穷帽子。

  2011年,水台村成立了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促使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万事开头难,合作社成立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合作社只能靠村干部自己垫钱做事,连个像样的存放粮食的仓库都没有,丹徒区扶贫“三会”在得知合作社所面临的困难之后,便为合作社争取到了每年30万元的扶贫资金。

  有了资金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就顺利多了,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先后建设仓储用房、烘干用房和生产用房,并不断引进专业设备,从烘干去杂到仓储再到加工完全实现自动化,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除了为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外,丹徒区扶贫“三会”还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并帮助合作社联系对接菜场、超市等销售渠道,让稻米销售无后顾之忧。在丹徒区扶贫“三会”的助推下,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有机新阳光大米实现每年100多万元收入。

  除了为经济薄弱村的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扶持外,丹徒区扶贫“三会”还精准资助了一批贫困学子就学。在江心洲五墩村,蒲秀珍一家就受到了扶贫“三会”的诸多照顾。

  15年前,蒲秀珍的儿子因病去世,家中的唯一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家里不但失去了经济来源,蒲秀珍为了给儿子治病还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款。当时,蒲秀珍的孙女只有5岁,蒲秀珍和儿媳肖杨连不得不一边出去打零工,一边拉扯孩子长大,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

  2017年,18岁的孙女顺利考上了大学,这样的好消息给这个贫困而又多难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安慰与希望,然而,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家人却又忍不住担忧了起来。

  对于蒲秀珍一家来说,孩子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加上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蒲秀珍的身体愈发不如从前,长期患病的她,已经多次住院,每次医疗费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如何才能凑钱供孩子上学,蒲秀珍一家犯了愁。

  丹徒区扶贫“三会”在得知蒲秀珍一家的情况后,先后为蒲秀珍一家送去了8000元的助学金,帮助蒲秀珍的孙女圆了大学梦。现在,蒲秀珍的孙女已经读到了大二,成绩优异的她不但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还立志要在毕业后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类似蒲秀珍孙女这样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据了解,在过去的2019年里,丹徒区扶贫“三会”共帮扶贫困学子45人,并将助推项目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共争取扶贫资金200万元,帮扶支持上党镇五塘村2个扶贫项目,高资街道水台村1个扶贫项目、辛丰镇德胜村1个扶贫项目,高桥镇镇扬村1个扶贫项目、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五墩村1个扶贫项目,通过这6个项目的实施,直接吸收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242人,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421户,人均增收2.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利润282万元。丹徒区扶贫“三会”聚焦弱势群体最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聚焦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三会”参谋助手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瞄着问题发力,带着老乡致富,向着幸福奔跑,书写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镇江市丹徒区老促会)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