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射阳县四明镇老促会讲好“赛三事”故事

2020/04/19  浏览量:     

  近几年来,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老促会在开展“赛三事”活动中,一边组织竞赛,一边组织总结,把会员们“赛三事”的先进事迹“挖”出来,引导会员讲好我们自己“赛三事”的故事。通过“赛”和“讲”,全体会员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赛劲”大发,该镇多次受到盐城市老促会的表彰鼓励。

  一线牵走百家愁

  在镇机关退休的原农业助理、老促会会员赵其龙,同农民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对农村的情况熟悉,对农民的感情浓厚,他知道农村中有个群体,年龄偏大,出去打工没有人要,家庭收入低,生活有困难,一心想为他们办点实事。在“赛三事”活动中,他伙同弟弟投资500多万元,在县城办起了丝丝缘制线厂,用了100多名本镇的农民工,月工资达到5000元,每年为镇创税200多万元。尽管这样,他还是放心不下在家没事干,家庭又困难,又不能进厂上班的中老年人。怎样让这部分人有事干、有收入成了他天天思考的难题。一天,有家足球厂的老板找上门来,要与他们签订常年供线合同,不过人家要的是逢制足球的线,还要经过一道工序,就是把线全部切成一米多长,还要制成能穿针的线头,而且只能靠手工制作,老赵心头一亮,这下我该关心的人有事做了,他当机立断签订了供货合同,有厂里开工资派人出去培训,培训后作为师傅挨门逐户上门辅导,实行按月送线上门,按月回收产品,按月发放工资,这些户在做好家务的前提下,足不出户,在家每月收入1000多元,这些年全镇有120多户老年群体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有了着落。

  稻草编织成财富

  四明镇主产水稻,大量的稻草成了农家多余的“废物”。前几年,每到水稻收割季节,为了清茬,家家户户就在田里放火燃烧,一时间到处是浓烟滚滚,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在镇食品站退休的原站长王正林,看到这个情况,心想,我们老促会开展“赛三事”活动,正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好平台,我要把稻草资源利用起来,变废为宝。于是,他就到老家新港村调查,动员邻居们利用稻草这个资源编织草莲。可是,他连找了十多位乡亲,谁也不干,理由是没有销路。他二话不说,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一个多月,走访100多户需用草莲的菜农、菇农,结果发现市场需求量不算小,同时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再次动员乡亲时,还是没有人站出来办。此时,王正林下定决心,自己办一个草编厂,把农田里的稻草全部利用起来,带领群众致富。他说干就干,投资10多万元,租了块厂地,搭建临时厂房,购置了编织机。厂里编织的事交给弟弟打理,自己专门在外面跑销售。农闲后,组织乡亲们编织,农民家里的拖拉机也派上用场,帮助运输,从业人员不仅每天有100-200元的收入,村民们每亩地的稻草也卖到100多元,从此,每到收割季节,村民们燃烧桔杆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足套包装装满情

  家住四明居委会的教师周庆,退休后,对自己的要求是:工资高,钱够花,啥事不干,好好享受晚年。当他参加了镇老促会开展的“赛三事”活动后,心里的想法有了新的改变,认为在我以前退休的人员当会员,都在为群众办实事,我是刚退休的“新会员”,“余热”比他们足,不能落后。于是对自己的退休生活进行了重新规划,决心也要帮助困难家庭解决收入来源的现实问题。他把这一想法同在盐城经销化工产品的女儿商量,能不能在化工产品上搞点小加工,我不图赚多少钱,只图我身边的困难户有收入。女儿被父亲的想法所感动,选择了不起眼的足套,让父亲在家加工。加工足套虽不复杂,但包装在厂里年轻人都不愿干,最适合中老年人在家里闲下来的时候做。有了这个项目,周老师高兴不已,在家门前的场上,建了一个小厂房,买来三台加工足套的机器,把家庭经济有特殊困难的刘训进、王道玉等三个家庭夫妇请过来,当加工足套的固定工人,又把村里的低收入家庭排出来,聘请他们做包装工,一个星期到他家拿一次足套,进行整理、包装。虽然这些家庭凭自己的劳动挣钱,但在他们的心中,依然装满周老师浓浓的爱民之情。

  ( 许如超)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