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长宁县老促会会长周小平赴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调研

2020/07/21  浏览量:     

  7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政协主席、县老促会会长周小平率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县老促会副会长邹友才,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灌宇,县老促会秘书长王福荣等一行专题调研梅硐镇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修缮保护和布展工作。梅硐镇党委书记杨雄英等陪同调研。



周小平详细了解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修缮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

  在调研现场,周小平详细听取了负责梅硐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修缮工作的专家对修缮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

  梅硐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始建于明末清初,过去是余氏家族的宗族祠堂,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特色,属川斗式全木制结构,原有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18年,梅硐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被四川省文物局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出专项经费对余家祠进行维修。长宁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聘请有古建筑修缮经验的单位对该建筑进行维修。目前,该文物的维修已经接近尾声。

  《中国共产党长宁县历史》第一卷记载:1935年6月25日,徐策、余泽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一日克两镇(富兴乡和梅硐场)。当晚,纵队夜宿梅硐镇泽鸿村8组(原正坪村11组)余家祠,在这里召开了中共川南特委会议,听取了中共梅硐区委书记邓楷(原名戴德昌)的工作汇报,将一名在攻打梅硐场牺牲的红军战士安葬于余家祠旁,并批准成立红军梅硐游击队,邓楷任政委、余仲康任队长。



修缮后的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局部

  中共川南特委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为掩护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而成立的一支战略掩护部队。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到达云南扎西(现威信县),召开了扎西会议,经毛泽东提议,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抽调一批红军指战员共400余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直属中央领导,并负责领导泸州等地方党组织。抽调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任特委书记和纵队政委,叙永特区游击队负责人王逸涛(后叛变)任司令员,红三军团六师参谋长曾春鉴任副司令员,中央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长宁县梅硐人)余泽鸿任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纵队政治部主任,红军新编师师长刘干臣任参谋长,红军总部第四局供给处干事杨德胜任供给处处长,红八军团民运部部长戴元怀任组织部部长,红军干部张梅凤任地方工作团主任,原国家政治保卫局驻通讯学校特派员龙厚生任特派员,原卫生部担架连指导员李桂洪(又名李桂英)任司令部指导员,阚世英(又名甘棠,中央妇女部秘书)任司令部秘书,纵队下设五个大队。为了掩护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实现战略转移,川南游击纵队组建后,大张旗鼓地佯装红军主力向川南挺进,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成功掩护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北上抗日。

  由于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战斗环境十分艰苦,加之强大敌人的残酷围剿,纵队的领导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成了名副其实的绝命后卫师。没有他们的成功掩护和壮烈牺牲,能否有中央主力红军成功四渡赤水都是未知数。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这种顾全大局,为保证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颂、继承。同时,由于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主要领导几乎全部牺牲,仅存的个别领导又远在内蒙古工作,造成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相关的文献资料上反映较少,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几乎没有反映,造成这段历史的知名度不够。因此,做好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的布展,再现和宣传这段珍贵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长宁县政协主席、县老促会会长周小平在调研中指出,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是目前川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宗族祠堂,也是革命烈士余泽鸿烈士的家族祠堂,在布展上要以展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红色文化为主线,充分作好规划,逐步实施;要把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布展作为保存红色文化的阵地来抓;要把乡村振兴与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的文物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建设;要把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家祠)的文物保护与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姓氏文化、族谱文化、祠堂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部门要作好配合,尽快拿出方案,把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梅硐余家祠建成一个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发挥其应有历史作用。

  (长宁县老促会 王福荣)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