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八年辛苦非寻常

2011/10/09  浏览量:   作者:张显平  

    2011年中伏的一天下午,小雨渐止,空气清新。记者来到仰慕已久的固始县老促会会长张桂远家中采访。张老年逾八旬,神采奕奕,交谈中,了解到他十几年来献身老区,为宣传老区、、建设老区倾注了全部爱心,特别是近八年来为推动固始红色旅游事业付出了巨大精力。

    一、为宣传红色旅游执著追求

    2004年,老区固始县的根亲游、生态游、美食游已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还基本是个盲区,怎么办?问题时刻牵动着老促会这班老同志的心。在几十年为革命奋斗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形成了一批纪念地、标志物,这些建筑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为旅游者开展缅怀先烈,参观浏览,获得革命精神和工作力量的源泉地。红色游即是这类旅游活动。固始是革命老区,一定不会缺乏这类纪念地和标志物。于是,固始县老促会正副会长带队组成两个工作组,对全县红色旅游景点进行调研。正在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2005年3月23日,《信阳日报》以《探索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为题,发布了全市“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红军长征、江淮抗敌”四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的消息,其中没有提到固始。

    这一下,使在调研中的老促会的同志们深感惊讶、内疚和不安。惊讶的是固始乃全省九个苏区县份之一,1928年发生过豫南以至全省较早的大荒坡农民暴动;1929年全省唯一的一起全国与萍乡的安源、江西的鸣山齐名的杨山煤矿武装暴动……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占有一定位置,而今却报上无名。内疚的是固始相关职能部门对外宣传不够,特别是在广度和深度上。痛定思痛,查找了工作上的不足:资料不全、抓得不紧、申报不力……于是重整队伍,深入调查。

    2005年5月 15  日,年近八旬的老会长张桂远,在去三河尖乡考察1932年红军遗址返程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造成两根肋骨骨折,住进固始人民医院骨科。在病床上,张会长不顾病痛,关心固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凡是到病房探视他的领导和同志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三句话不离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比自己治病还更重要。他身体虽不便活动,但神智十分清醒,让同志们把取得的红色旅游资料读给他听,把拍照的景点照片拿给他看。哪处史实有误,哪句用词欠准确,张会长均一一给予纠正。待病情稍有好转,便在病房里召开专题研讨会。全县调研结束后,经过反复推敲,终于构思、修改出《固始县红色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有了这份报告,大家抓紧找省市、中国老促会,找市县旅游局,通过逐级申报,于2005年12月20日,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领导的认可,把固始的“大荒坡农民暴动十八烈士墓”、“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旧址”、“固始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红军攻占三河尖战斗和刘邓大军渡淮河遗址”四处列入“中国红色旅游精典景区”,并在《中国老区建设特刊》公布全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为该特刊写了《论红色旅游》一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写下了“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建设”的题词。

1929年固始县扬山煤矿工人武装暴动旧址


固始县大荒坡烈士陵园

    二、为发展红色旅游多办实事

    固始县老促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对老区人民的返哺之情,对老区建设的奉献之情,对发展红色旅游的迫切之情。

    他们由离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组成,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是莳花种草、含饴弄孙的年轮。然而,他们说:“属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时不我待呀!想当年,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今,为了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为老区人民办点实事,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荒坡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固始县马岗集乡曾营村荒坡村民组,八年前曾是一片荒坡,为纪念参加大荒坡暴动而牺牲的烈士,周围群众自发地在这片烈士牺牲的土地上,堆起18座一丈见方的土包掩埋18烈士忠骨。此外一无所有,六里路长的田间小道,自行车也难通行,墓区四周,时有猪羊光顾。每年清明节日,到这里扫墓敬献花圈的中小学生纷至杳来,一遇天气变化,泥泞满道,造成许多不便。面对如此现状,老促会的同志们积极献策、多方呼吁。找乡政府协调,找项目办立案,找民政局扶持,找县财政垫支,找私人借款等,共筹集各类资金96万元,用于修路建园立碑布展上。

    1、2008年秋,修3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一条,从大荒坡烈士墓区可通与马岗至曾营村公路相接,当年并做到电通水通;

    2、2009年6月,动工建设陵园,占荒地6亩,建房6间,计240平方米,院墙百米。陵园大门一座,高4.5米,宽12米,门头横书“固始县大荒坡烈士陵园”;

    3、立南阳白玉石墓碑一座,高4.6米,宽1.2米,正面镌刻“大荒坡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背面镌刻大荒坡暴动事迹简介;

    4、2010年开始布展,计展板13块,生动展现出烈士们生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展室陈列着由老促会同志无偿捐赠的《河南文史资料》、《大荒坡暴动专题报告》、《血染大荒坡》等多本史书以及20多年前撰写大荒坡20多万字文章的手稿。陵园四周种植水杉100多棵,雪松、塔柏、银杏、紫薇(百日红)等400多棵,把陵园绿化得庄严肃穆,此外,还安排一名离了职的老村干部守护陵园。

    2011年3月18日,陵园正式对外开放,县领导、县老促会、史志研究室、民政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到场祝贺,同时召集县文联并组织县直部门书法家为陵园挥毫题写赞辞。

    武庙集镇锁口村的王家楼,二战时期是固始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革命法庭、政治保卫局、工青妇等县直单位和办事机构较为健全,辖6个区48个乡,纵横百余里,人口20多万,领导全县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巩固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开展拥军支前,取得诸多成绩。王家楼原有房屋200多间,经过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加之常年失修,现已所存无几。县老促会的同志们在专项调研红色旅游景点活动中发现了上述问题。经过研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复固始县苏维埃政府”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2007年8月26日,固文(2007)116号下发了《中共固始县委、固始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固始县苏维埃政府修复重建领导小组的通知》。任命县老促会会长张桂远为顾问,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方波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及文化局、史志研究室、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后,即日开始办公。领导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筹集资金,早日开工修复重建。于是,大家分头活动,找市里求政策倾斜,跑省城求政府支持,经过努力,争取到修复项目资金100余万元。

    第一期工程于2007年5月动工,按照领导小组组长方波在王家楼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首先是拆迁。办公室与修复范围内的11户居民,分别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武庙乡政府配合下,把房屋补偿金全部落实到户,修建长3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

    第二期工程到2008年底已建成两排六幢计32 间、1160 平方米的主房,修复了包括庭院台阶的平整,门前红塘150米长的塘埂砌垒。

    第三期工程主要是立碑、布展,恢复三间旧屋及环境绿化等 。

    2011年6月23日,县苏维埃政府修复重建领导小组在王家楼现场召开了办公会议,出席领导有县人大党组书记张宇驰、县老促会会长张桂远、常务副会长赵玉珍。参加的有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等十个县直单位,武庙、段集等6个乡(镇)的领导。与会人员通过学习文件,实地察看,酝酿讨论,领导小组把具体任务经费来源已分解到各单位:文物征集、布展设计由史志研究室完成,恢复三间老屋的建设由镇政府实施,纪念碑碑体宽3.1米,高5.4米的设计以及布展由文广新局负责。纪念碑经费由组织部党费解决等,并限时完成,严格把关,保证质量,组织验收。各相关单位正在按领导小组要求积极进展中。

    三、为申报红色旅游提供资料

    八年来,老促会领导身在老区,情系老区,作为县委政府联系老区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发展老区经济的参谋和助手,对发展红色旅游不遗余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7月中旬,信阳市旅游局下发了信旅(2011) 85号文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县区要做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写工作。县旅游局和老促会联系,急需申报红色旅游景点的历史资料。于是,老促会指定专人负责查找史料,通过艰苦的工作,向旅游局提供了1919年——1949年的包括《五四运动在固始》、《马列主义在固始传播》、《蒋光慈在固始轶事》等,为县旅游局制订《固始县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按时申报红色旅游景点,提供了史料依据。

    8年辛苦不寻常,如今的固始红色旅游,已经与根亲文化游和大别山风景游一起,成为全县旅游业支柱之一。为固始老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和提高再立丰碑。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