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踏破铁鞋寻“老报” 得来全靠热心人

——大埔县茶阳镇《茅坪村村志》编纂花絮

2021/02/03  浏览量:     

  2020年,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茅坪村启动编纂《茅坪村村志》,县老促会会长袁光明等几位老同志被邀请帮助《茅坪村村志》的编辑,我是其中一员。我为把一篇改革开放初期登载于报纸上的,报导茅坪村一个纪实改革的文章收入《茅坪村村志》中,便引出了寻找老报纸的编纂花絮。

  说到这个花絮,得从我与茶阳镇及茅坪村的“缘分”说起。

  工作需要,我任职茶阳时常“住队”茅坪,为生产发展助力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梅州师范学校。后来,正式工作“定位”时,组织上并没有让我到学校教书,却分配我到茶阳公社当共青团专职干部,后来当宣传干部、公社党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直至1981年调离茶阳赴英雅公社任党委副书记时,在茶阳工作了整整十年,可以说,茶阳是我成长之地。茅坪是我当年经常去“住队”协助开展农村工作的村庄,在那里叨扰了不少“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并与他们结下了诚挚的友谊:时任茅坪大队大队长(后任支部书记)的朱景近君,因他家就在茅坪主村,离大队部很近,所以我到茅坪村时,大多是吃住在他家里;时任茅坪大队团支部书记的郑立标君,与我(时任公社团委书记)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关系当然更为密切,他至今还保留着一张我俩都在场的1975年拍摄的“大埔县团干训练班茶阳学员留影”照片(见附图一),而我的这张照片却不知何时丢失了;时任生产队干部(后来任大队长)的严贞灏君,因我俩年龄相当,且他的家高乾自然村与茅坪主村相距较远,我到高乾村时,就是吃住在他家里。

  如今,离开茶阳虽40年了,但心中的“茶阳情结”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缘分所致,我退休后仍有机会到茅坪,为传承红色基因效力

  茅坪村地处粤闽两省边境,是我县重点革命老区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鼎丞领导下的闽西(福建省永定县)党组织派员帮助茅坪高乾村较早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及苏维埃政权。高乾村曾是长北乡、埔北区、埔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高乾村屡遭国民党反动派洗劫,280多人的村庄竟有18位革命烈士。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工委机关也曾一度隐蔽于茅坪甜竹村的山寮里,用电台指挥边区革命斗争。

  我退休后在大埔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社团组织,简称县老促会)发挥“余热”,任常务副会长。县老促会与革命老区的茅坪村发生较多联系,尤其是2016年,县老促会主动承担新落成的茅坪高乾村“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的布展策划及资料收集、编写、排版设计等工作,确保了该馆于当年7月1日党的生日如期开馆。由此,我有了许多前往茅坪村的机会,使疏远已久的老朋友拉近了距离,又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如茅坪甜竹村的烈士后裔、民营企业家、大埔县及梅州市人大代表——刘宜格,就是新朋友之一。宜格君不愧为红色传承与公益事业的热心人,为此,2016年县老促会经请示主管部门批准,特聘他为县老促会副会长。

  群情激励,我将不负众托,为《茅坪村村志》编辑尽力

  《茅坪村村志》编纂启动后,老村支书朱景近君出任编委主任,郑立标君任编委秘书长兼资料收集,编委刘宜格君、李俊发君负责资金筹集……

  2021年元月2日,风和日暖,《茅坪村村志》编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茅坪村隆重举行。县老促会老同志、县方志办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群情踊跃。从编委工作报告及委员发言中可以看出:前期资料收集、组写及资金筹集等工作进展顺利,并正继续推进。会上,编委们听了县方志办曾令根主任发言后,对编纂《村志》的目的、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信心更足了;听了县老促会袁光明会长提出的《编写大纲》后,大加赞赏,决心更大了。我深为茅坪村新老朋友的诚恳邀请、为全体编委乃至村民的团结齐心以及深情期待所感动,暗自提醒自己,一定要为《茅坪村村志》编辑尽力。

  追寻历史,我如愿以偿,感谢范社长等人给力

  2021年1月14日,《村志》编委郑立标君跟我谈及一事:大概是1983年,《南方日报(农民版)》曾经头版头条登载过一篇吴焕章同志写的一篇报道,记述茅坪村严贞灏、郑立标、刘宜镜等三人勇于改革,为发展林业生产作出贡献的文章。我立即意识到,如果能找到这篇文章,并把它收入《茅坪村村志》中,不失为留住该村“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印记。且我认为,寻找这篇报载文章并不难,可到县图书馆或档案馆查找,因为2011年,我参与编写《大埔县宣传志》时,就曾亲自到县档案馆查找到1956年的《大埔农民报》《大埔报》等老报纸。

  于是,第二天,我约立标君一起先到县图书馆。在县图书馆的报纸收藏室堆积的旧报中,只发现时间标签显示为1984年以后的《南方日报》,并没有《南方日报(农民版)》。管理员告诉我俩,图书馆这幢楼是1984年落成的,这或许是没有收藏1983年及以前的报纸的原因。接着,我俩又来到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叫我俩在接待室等候,他按我的描述,到档案库里找来1983年的《南方日报》,他说没有《南方日报(农民版)》报纸。这时,我才意识到:要找到这篇报载文章并不像以前想像的那么简单。

  随即,我想到了找文章的作者吴焕章老前辈,看他有无保留文稿。我跟吴老算是老相识,他在县粮食局长岗位上退休后定居于深圳,现年90岁高龄了。我用手机跟他通了话,说明情况。他说,对这件事还有点印像,只是文稿没有保留。

  虽然碰了几次壁,但我不灰心,于是,我想到找广州居住的邓旺林君。旺林君是我初中同学,三河梓里村人。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他考入大学读中文专业,毕业后在学校从事中文教育。他不但文学水平比我高,我“爬格子”碰到疑难时常请教他,更主要是他查找资料的办法多。如:他曾辗转弄到从广州“中山图书馆”(即省立图书馆)复制出来的民国乡邑先贤饶鼎华先生(号爱荃,三河人,民国初期大埔中学国文教员)的诗作《南溪集》影印件,并发回给我,我后来才可能于2016年促成《南溪集》重刊。还有,2014年,县政府启动“梅潭画廊”景点建设,规划在梅硿古道“磊英阁”旁建设“墨韵流芳/名人书法墙”。受委托,我负责名人书法或诗词资料的收集。民国中将范汉杰是抗日名将,无疑应属我县名人之列。我在多方查找他的书法作品无果的情况下,也是旺林君帮我从网络上找到了一帧范汉杰将军在抗日时期题写的充满正能量的题词,使范将军这一题词在历经七十余年后终于回到了他的故乡——大埔,并且镌刻于“墨韵流芳/名人书法墙”上。

  我在电话中向旺林君简单说了意图,他答应帮忙,并要我将“要点”写出来,发给他。于是,我按立标君的描述写就微信“帖子”,发给了旺林君:

  请帮忙到图书馆或者档案馆查找报纸登载过的一篇文章:

  报纸名称:南方日报(农民版,小报型的)。

  登载时间:大约是1983年(或提前一年,即1982年,或推后一年即1984年),记不清月、日了。

  报载情况和内容:报纸的头版头条,内容为报道大埔县茶阳(公社),茅坪大队青年严珍好、郑立标、刘宜镜等人实行林业承包责任制,发展林业生产的事迹(文章名称也忘记了)。作者为大埔县政府干部,名叫吴焕章 。

  如找到这篇文章,请用手机拍下来,发给我。谢谢!

  大埔 林德树

  我再三思考,认为最有把握的办法还是到市级以上的图书馆或档案馆去找。于是我做了个春节后到梅州图书馆和档案馆去找的“预案”。为了解决“入门难”的问题,还想好了几个居住梅州的“有头面”的朋友做“引路人”。

  我还认为,必须广泛发动朋友帮忙,说不定朋友有好的渠道或办法。于是,我把上述微信“帖子”发给了我的其他朋友;也发给了立标君,嘱他转发朋友。

  我甚至“逢人便说”。一次朋友闲聊,我说起寻“老报”事,一长者告诉我:有位虎山中学退休的已故老教师——张陆锋老师,生前大量收藏各种书籍和报纸,不妨问下他的后人,看能否找到。我记下了这一信息及联系方法。

  1月20日晚,我参加一个朋友间的“饭局”,又把微信“帖子”拿出来念给大家听。刚念完,坐在我左边的杨海平君说:“你把帖子发给我”。“你有门路?”我带着怀疑的口吻问。“我转给范以锦社长”海平君自信地答。“你怎么认识他的?”我继续追问。“我俩跟范社长是同学”,海平君拉着坐在他另一旁的连裕昌君的手说。裕昌君也对我笑着点了点头。“哦,那就找对人了”我高兴地脱口而出。在场诸君也议论开了:“范社长一定会帮忙的”“《南方日报》社肯定能查到,比图书馆、档案馆找更便捷”……

  《南方日报》社原社长范以锦同志的大名我早就如雷贯耳,还知道他退休后还受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社长是茶阳镇西湖村人,我在茶阳工作时,跟他的父兄、姊妹都熟悉,本文前面提到的“大埔县团干训练班茶阳学员留影”(见附图一)中,第二排最右边站立的人就是他的妹妹,名叫:冬花,时任西湖村团支部书记。只是我与范社长却无缘谋面。我立即把微信“帖子”发给海平君。只见海平君与裕昌君边转发帖子,边说着什么。我想:应是加上了他俩嘱托的话。

  第二天(21日)下午5时,海平君就转来了范社长帮忙找到的老报纸照片。我十分高兴,一边请海平君代谢范社长,一边把这消息连同图片转告各位朋友。

  细看这老报纸及文章(见附图二),就明显看到它与微信“帖子”描述的差距(这是可以预料到的)所在。第一,报纸名称是《广东农民报(南方日报农村版)》,不是《南方日报(农民版)》。第二,文章登载时间是1984年5月16日,不是1983年。好在“帖子”中对时间表述留有了余地。第三,文章名称是《三位运销户 救活万亩林——三位能人被选为正副乡长及村长》,这与微信“帖子”描述差距较大。文章的右边还有一篇“榕荫小议”《投他们一票》,这应该是报社编辑写的评论文章,议论三位能人搞运销,活跃了经济,救活了竹林;赞扬他们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有胆识、有本事;表示假如参加选举,也投他们一票。可见,把这篇报道文章收入《茅坪村村志》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如愿以偿,找到了老报纸,触摸到了历史的印记。在此衷心感谢帮忙(包括出主意、提建议)过我的各位朋友。当然,使愿望得以最终实现的是范社长,无疑应该最谢范社长了!

  (大埔县老促会 林德树)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