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书面经验交流材料】湖南省汉寿县老促会

2022/07/12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洞庭特区精神永放光芒

湖南省汉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省委根据当时武装斗争形势的发展,在洞庭湖区创建“洞庭特区”,并同时成立中共洞庭特区委员会和洞庭特区苏维埃政府。汉寿县是洞庭特区的成员县之一。当时,汉寿县的党组织和广大革命群众在洞庭特区委的领导下,持续高涨地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清乡”、反“清湖”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洞庭特区精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成为光照千秋的伟大老区精神。

一、洞庭特区精神的形成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水域辽阔,是中国当时第一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北面吞吐长江,西倚雪峰山,湖中滩涂港汊密布,芦苇柴林丛生,水路四通八达,是开展水上游击战争的有利场地。1927年“马日事变”后,中共汉寿县委在洞庭湖边的北乡文蔚垸组织了30多人的游击队,夺取大连障团防局步枪9支。1928年6月,游击队发展到5个分队共400多人,在洞庭湖畔的郭家渡、岩汪湖、大连障、毓德铺等地开展游击斗争,打得敌人丧魂落魄。1927年11月,汉寿县共产党员陈刚,在南华安特委的领导下,组建“工农革命军洞庭区游击队”,担任游击队司令,以汉寿县在洞庭湖中的岛屿赤山南咀为据点,实行武装割据,昼伏夜出打击敌人。1930年6月,汉寿游击队在赤山、南嘴、柳林嘴一带阻击驰援南县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协助段德昌率领的红六军攻克南县县城。洞庭湖地区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创建洞庭特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0年,蒋介石任命徐源泉为“湘鄂川边清乡督办”,集中5个师7个旅的兵力和地主团防武装,向洪湖苏区大举进攻。1931年3月13日,周逸群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抽调得力干部开辟洞庭湖工作新局面,组建洞庭特区,作为江南斗争的依托,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北有洪湖、南有洞庭湖的格局,使两湖的革命斗争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更有效地反击敌人的“围剿”。洞庭特区成立之初,辖有汉寿、益阳、常德、岳阳、安乡、南县、沅江、湘阴、华容共9个县的党组织。1931年6月,在洞庭特区特派员朱石、谢松林的指导下,汉寿共产党员戴春生联络汉寿、益阳两县交界处的老共产党员,发展一批新党员,在汉寿县军山铺乡罗家湾沙子塘正式建立中共汉寿县支部;随后,洞庭特区委又派吴文暄、郭厚钦、吴新元、肖祖保、部光明等领导骨干来汉寿指导开展工作,成立中共汉(寿)益(阳)沅(江)联区工作委员会,建立汉益沅联区苏维埃政府,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汉益沅游击大队”,组织三县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具有湘鄂西特征、洞庭湖区水乡特色的“洞庭特区精神”,成为老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洞庭特区精神的内涵

中共洞庭特区委领导洞庭湖区9个县的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孕育了灿烂的洞庭特区精神,赋予洞庭特区精神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

洞庭特区成立之初,周逸群和特区区委陷入既无根据地依托,又缺人、缺枪、缺粮的严重困境。为开辟革命斗争新局面,周逸群率领红军战士截获敌人3艘运粮船,缴获长短枪36支,机枪一挺,并在益阳、湘阴、沅江、岳阳等县的临湖地带,组织渔民协会、樵民协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建立了300多人枪的游击队,打开了洞庭特区的局面。

受洞庭特区委的安排,共产党员戴春生回汉寿县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在此之前,汉寿县已牺牲詹乐贫、罗卜、刘泽远、严凯成、黄承广5位县委书记,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骨干被敌人残酷杀害,党的组织受到毁灭性破坏,斗争形势极其险恶。1931年5月,湖南军阀何键调集兵力在洞庭湖区大举“清湖”,汉寿县笼罩在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风中。戴春生在洞庭特区委的指导下,通过出色大胆工作,在汉寿县恢复大部分乡镇农会,在群众基础好的乡镇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迅速打开革命斗争新局面。

2.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

洞庭特区建立后,敌人惊恐万分,陆续调集大批部队和团防,接二连三地包围洞庭湖,大举进行残酷的“清湖”。1931年5月中旬,湖南军阀何键调集2个师的兵力进犯洞庭特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洞庭特区决定采取“避实击虚,扰敌后方”的战术,进行反“清湖”斗争。洞庭特区游击队充分利用湖汊港滩、芦苇柴林,与敌人周旋。并将部队化整为零,昼伏夜出,整体联动,各自为战,屡出奇兵,攻其不备,创造了一套湖区水网地带的游击战术,不断给敌人以重创,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清湖”行动。

为配合洞庭特区的反“清湖”斗争,汉寿县党组织在中共洞庭特区委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群众基础和对敌斗争的形势,当机立断,于1932年冬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汉益沅游击大队,由起初的2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并请洞庭特区游击队骨干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使之成为理想坚定、斗志顽强、不畏牺牲、敢打必胜的革命先锋。游击队利用汉益沅三县濒临洞庭湖的地理优势,在汉寿的柳林嘴、茅草街、赤山、南嘴一带打击“清湖”的敌军,为保卫洞庭特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3.胸怀大局,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洞庭特区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立足革命全局进行斗争和发展。汉寿县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同样胸怀全局,为洞庭特区和洪湖苏区无私奉献。从1928年到1933年,汉寿县先后为洪湖苏区输送战斗骨干30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中共汉寿县委委员、县总工会委员长向贤肸,沧港区农协组织委员陈金山等人牺牲在湖北公安县;酉港农协会委员周文玉、朱家铺农协执行委员李鹤楼等人牺牲在洪湖战场。

汉益沅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除面临敌人的“清剿”破坏外,自身的发展壮大存在巨大困难,尤其是财政经济十分紧张。1932年冬,汉益沅游击大队夜袭百禄桥,打散国民党团防,抓获当地资本家“久昌绸缎铺”老板,令其交出银洋1400元。联区苏维埃政府没有把这笔钱作为自身经费,而是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专程送给在岳阳君山的洞庭特区游击大队。汉益沅游击大队还选送向运生、刘佑春等18名优秀的游击队骨干充实到洞庭特区游击大队,使洞庭特区游击大队的战斗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洞庭特区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并巩固发展起来的。在周逸群的领导下,洞庭特区委在插旗、阳罗洲一带组织和发动群众,铲除土豪劣绅和湖匪湖霸,大力发展生产,很快开辟了洞庭特区新局面。

在洞庭特区委的领导下,汉益沅联区工委和苏维埃政府,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快在汉寿县建成一片红色区域。到1933年春,全县42个行政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就有29个,占全县乡总数的72.5%。在这些红色乡土中,联区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1931年7月,汉寿县遭受特大洪灾,共溃决大小堤垸330多个,淹没农田48万多亩,淹死群众4830人。为了抗灾救灾恢复生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整修堤垸和塘坝,帮助群众安家创业,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共办贫民小学500多所,入学学生达2万多人。在文化建设上,苏维埃政府利用汉剧、地花鼓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英雄模范人物,揭露反动派的罪恶,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当时,《歌唱苏维埃》《十绣歌》《十愿歌》等革命歌曲在汉寿大地广为传唱。汉寿苏区成为洞庭特区别具特色的红色热土。

三、洞庭特区精神的历史地位与传承

洞庭特区是在中国土地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成立的,洞庭特区精神的形成和丰富,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洞庭特区精神是湘鄂西老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鄂西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1928年4月,贺龙和周逸群受中央派遣,到湘西桑植一带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后逐渐向鄂西地区发展,逐渐形成以湖北洪湖地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将星星之火扩大成燎原之势,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撒下了革命种子,写就了中国革命光辉灿烂的篇章。从1930年11月起,敌人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并于1931年3月重点围攻江南根据地,周逸群和段德昌率领红军和江南根据地的群众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1年3月到1933年8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洞庭特区在湘鄂西省委的领导下,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实行武装割据,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清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洪湖苏区沦陷后的艰难时期。洞庭特区虽因失去后援和依托,仍然坚持斗争。1932年10月,洪湖根据地丧失,洞庭特区成为敌人“围剿”的重点。1933年3月,洞庭特区游击大队与敌人在沅江万子湖进行决死战斗,大部分游击队员牺牲,少部分游击队员被冲散。1933年8月,汉寿重新组织80多人的游击队,在湖中与数十倍于我的敌人战斗,直至弹尽援绝。洞庭特区与洪湖苏区一起共同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型塑了不屈不挠的湘鄂西老区精神。

2.洞庭特区精神是老区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开辟了一个个不同特点的革命老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老区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等。这些革命老区开辟之初,都有相似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就是那些地方山丘起伏,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洞庭特区地处平原河网地带,地形平坦无阻,水陆交通比较便利,敌人的力量相对集中。面对这些不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洞庭特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畏艰难险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显示了敢想敢干,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因地制宜,化害为利,灵活机动地开展武装斗争,发挥了革命者独有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面对数倍于己的顽敌,打败无数次的“围剿”和“清湖”,把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展现了洞庭特区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毛泽东同志曾把包括洞庭特区在内的湘鄂西苏区称赞为“贺龙式”的历史经验,是河湖港汊地带发展游击战争的光辉典范。

3.洞庭特区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结晶

在洞庭特区创建、发展、保卫的过程中,无数革命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胆略,谱就了光焰万丈的洞庭特区精神。1931年5月,洞庭特区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在岳阳贾家凉亭壮烈牺牲;1932年10月,湘鄂西省苏维埃主席万淇在洞庭特区保卫战中英勇献身;1933年3月,洞庭特区工委书记吴文暄和汉益沅联区党组织负责人戴春生等13名领导骨干在汉寿军山铺惨遭敌人杀害。革命先烈的鲜血,铸就了洞庭特区精神的精华。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包括汉寿在内的洞庭湖区人民,从洞庭特区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描绘了新画卷,谱写了新篇章,开启了新征程。1954年,数十万洞庭湖区人民发扬洞庭特区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战冰雪,斗严寒,治理洞庭湖,根除了危害千年的水患;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汉寿人民先后治理洋淘湖、大南湖、菱角湖、围堤湖,使“月明五夜遭干旱,雨落三朝被水淹”的重灾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使“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血吸虫重点疫区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洞庭湖区人民特别是汉寿人民,继承洞庭特区因地制宜的开拓精神,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资源,把汉寿建成享誉全国的“甲鱼之乡”“黑杨之乡”“珍珠之乡”“苎麻之乡”“蔬菜之乡”,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汉寿成为常德地区工业经济长廊的桥头堡。党的十八大以来,汉寿人民传承胸怀大局、公而忘私的洞庭特区精神,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在大力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进程中,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退养珍珠7万多亩,清除西洞庭湖洲滩杨树10万多亩,使烈士曾经浴血奋战的洞庭湖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洞庭湖区人民必将弘扬洞庭特区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立潮头,奋发有为,把这块红色土地建设得更富饶、更文明、更美丽,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使洞庭特区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