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山西娄烦县水保生态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2/05/31  浏览量:     

  今年是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一周年。山西娄烦县委、县政府提出奋力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休闲旅游度假地、循环经济示范县”的新突破。娄烦县老促会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和乡村,对全县水保生态建设进行了调研。

  娄烦县地处山西省中西部,为太原市的郊区县,总面积1289.85平方公里,辖有8个乡镇、143个行政村,总人口12万。境内有山西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汾河水库。有耕地18436.7公顷,75%以上为波梁地。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49.3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6%,沟壑密度达到1.6km/km2,3km2以上的支沟有50余条,小支毛沟440余条。因水土流失严重和长期的淤积,到1985年底汾河水库已淤积泥沙3.1亿立方米,占到总库容7.23亿立方米的43%,使水库的防洪、供水及太原市的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

  一、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为初步治理阶段。这一时期成立了汾河林场,组建了水保专业队,发动群众开展了修梯田、培地梗、挖鱼鳞坑、建闸沟坝等治理工作。从1973年到1987年为流域全面治理阶段。这一时期突出抓了三项工程建设。一是打坝治滩工程,实施5年共打坝118公里,基本控制了全境“六川一沟”近一万公顷的面积。二是1978年被列入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后实施的防护林工程,到1987年荒山造林面积达到13.2万公顷。三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小流域治理工程,总计造林330公顷,种草130多公顷,建闸沟坝10处,累计治理面积近1万公顷。从198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的重大决策,提出在汾河上游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娄烦县治汾发展规划》,并积极实施,2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坡地改造为梯田作为突破口,共完成15.78万亩,投入资金5280万元,投入劳动积累工352万个,建成千亩梯田片30多个,万亩梯田片4个。其中马家庄乡完成坡改梯1.93万亩,人均达到3亩,成为梯田乡。静游镇上静游村、下静游村人均梯田达到了3亩,成为梯田村。此外全县还有10个村实现了人均2亩基本农田。

  (二)大搞淤地坝建设。在全县38条流域内,重点安排淤地坝,大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全县总计投资9850万元,用工11.3万个,动土石方810万立方米,共建设淤地坝120座(其中骨干坝39座、中坝34座、小坝47座),坝控面积254.98km3,总库容4044.9万立方米,其中泥沙库容2480.3万立方米,可淤地349.5公顷。

  (三)大搞治滩工程。我县境内有以汾河干流为主的6大河川,总面积10218.4公顷,其中耕地2700公顷,可开发的荒滩和亟待改造的瘠薄面积2800公顷,把滩地治理作为全县治汾的主要任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共完成滩地治理面积1.14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大滩3处,治理面积3500亩,500亩以上中滩8处,治理面积4500亩,500亩以下小滩30处,治理面积3385亩。

  (四)大搞小流域治理。从全县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实际出发,按地形分三种形式进行了治理。第一种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实行以户承包治理。全县共有900户购买及承包小流域面积23200km2(其中500—1000亩的2户、1000—5000亩的12户、5000—10000亩的4户、10000亩以上4户),已治理面积11830km2。第二种是黄土丘陵的大沟大洼,以村以乡或联村联乡治理。如娄烦镇的脑脑沟、大沟、马家庄乡的黄家沟、张儿沟、南头沟、乔林沟,河杨树底乡的正司洼,静游镇的羊羊沟、计导沟等流域就是这类典型。第三种是对全县2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的大面积垣地、峁地、农田、植被建设同步进行,大力建设生物园、果园等,发展产业带优势。

  二、水土保持效益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394.48km3,完成总工程量5402万方,总投资12753万元;其中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73144亩,建成4个万亩梯田片;完成植被建设41.86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3.6万亩,种草0.8万亩,新造水保林37.5万亩,保存率达60%以上的30万亩,建成东山、小水沟、后家坡、天池生态园、大沟、峰岭山6个精品流域;建淤地坝120座;兴建节水灌溉工程3处,发展水浇地2500亩;完成库区塌库防护试点段1666m;全县治理度由17.5%提高到35.76%,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1.7%。

  经济效益可观。全县新修梯田15.8万亩,新增滩地1.14万亩,仅此两项就可增产粮食4284万公斤,1987年全县农业人均产粮为122公斤,而2003年则增至300公斤,提高了29.8%。3.6万亩经济林按每亩收入1000元计就可实现经济价值3600万元。另外丰富的牧草资源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减沙效益显著。全县建设的120座大中小淤地坝,20年时间里共拦截泥沙750万吨,相当于为汾河水库减少555万立方米的库容。若按汾河二库建库投资每方库容8元计算,即为国家节省建设资金4440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全县淤地坝控制面积254.98km2,有效地保护了下游5个乡、76个村的1.5万亩滩地、4000亩水浇地;19座坝库发展了养鱼事业,利用水面666亩,发展了养鱼事业。8座坝(库)以坝代路、勾通了两岸乡村和田间、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

  三、水土保持治理的经验

  1、加强领导,建立上下负责、部门联管的领导机制。我县在水保工程实施中:一是实行了四个结合,即水保治理目的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水保治理思路和生态大农业相结合,水保治理成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相结合,水保建设体制和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二是县政府统筹各种相近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多元投入水保的格局。三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主动配合,积极支持,打总体战。

  2、科学规划,布设长短结合、区域连片的治理格局。通过组织专家技术员对全县山水田林路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出长期治理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明确了主政方向,治理重点和各项具体治理任务。在治理开发上,突出搞农田基本建设,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必须修成梯田,先近后远,先肥后瘦,当年受益。在工程安排上,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淤地坝,并与治滩相结合,实行坝滩联治。在工程布局上,确立了云龙线、水库周围、县城周围三个工程重点区,集中连片搞植被建设;以云龙线为主,治理滩地达4000亩。

  3、放活政策,激发多元投入、多方治理的积极性。1993年,县政府作出了《关于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决定》,同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十条规定》、《劳动积累工制度》、《关于对小流域开发大户的扶持办法》等有关制度,提出购买“四荒”“谁购买、谁使用、谁承包、谁治理”的原则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流转进入市场,进一步明确了“四荒”的权属,调动了群众小流域治理的持久性和积极性。

  4、创新机制,实行户包治理与专业队治理相结合的动作方式。户包是开展面上治理的重要力量,专业队治理则是开展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淤地坝、滩地建设等一家一户难干或干不好的都由专业队完成。从1988年起,娄烦县老促会逐渐组建起淤地坝机械施工专业队8个、造林专业队23个、拥有机动车辆139台(其中推土机101台、装载机10台)。实行了“定任务、定投资、定质量、定效益、定工期、定奖惩”的六定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

  5、健全制度,推行规范有序、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上,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帐制、公示制。在施工过程中,由中标单位按合同要求施工,省专职监理人员常年驻县现场指导监督,并固定一名有经验的技术员专门负责施工和质量检验。整个工程管理采取施工、质检、验收三分离,施工方、质量检验方及工程验收方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工程竣工后,分别由乡、村或户进行管理使用,并建立各项管理责任制。在资金管理上,县治汾办统一掌握规划,按项拨款,采用报帐制,按省年度下达计划实施,年终经县、市、省三级验收。

  6、创新技术,探索科技兴农、科技治汾的新途径。首先是推广先进的造林技术。针对过去植被建设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的问题,在造林中做到起苗不伤根、运苗不干根、栽苗不窝根,挖大坑、用大苗、浇大水,深挖坑,浅栽培,使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小流域治理大户曹春亮在造林技术上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科技兴林的好办法,将东山流域治理成沟底绿树成荫、坡上果花飘香的园艺型小庄园。二是引进山地节水灌溉技术。索俊秀在后家坡流域中发展山地管灌,建节水灌溉工程一处,其中建100立方米截潜流槽1座,300立方米、200立方米蓄水池各两座,铺设上下管道10.8km。

  四、水土保持治理的思考

  我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是显著的,但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未治理的面积还很多。目前尚有9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没有进行治理,已治理的面积治理度也只达到35.7%,另外还有50多万亩宜林荒山需要进行植被建设,植被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引黄入晋工程需要上游加快治理。引黄年引进黄河水6.4亿立方米,加上汾河本身和当地可利用的3亿—4亿立方米水资源量,都要经过百余里汾河主干流汇入水库进行调节,如不能切实搞好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一则汾河水库必将因淤积过度失去蓄水调节作用,二则可能因面源污染治理不力使引黄出现二度污染。需要加强水保林的营造和管护,加大封山育林进程,提高上游地区林草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省城水源地。三是库区群众尚未脱贫致富。我县库区尚有2.5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22个移民村的1万多亩坡耕地未进行改造。要彻底解决移民区问题,实现库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需要加强果菜基地建设、发展经济林种植、山地节水灌溉、庭院经济和温室蔬菜大棚等。

  五、水保治理初探

  1、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是融生态效益、拦沙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减少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今后在水土保持建设上,要突出以仁用杏、核桃树为主的经济林,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用材林,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同时要突出抓好以发展畜牧业为目的的种草,在绿起来、活起来的同时富起来。

  2、完善巩固与扩大治理相结合。我县共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治理度由17.5%提高到35.76%,今后的主要任务除继续扩大治理外,要对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对22.5万亩基本农田进行土壤熟化,培肥地力,开展有机旱作,条件允许可发展山地水利化;对41.9万亩植被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抚育,成活率不达60%的进行补植,成活率在30%以下的失败面积进行重新治理;对经济林的管理培育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对已建的120座淤地坝加强运行管理、维修,设计淤积年限到期且无泄洪设施的加以全面改造配套。

  3、水保治理工程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汾河水库位于我县境内,横贯南北,水面积32平方公里,今后要将水保治理与旅游结合起来,把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好,把环库周围建成绿色屏障,并增加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设施及服务项目网点,再投资建一些人文景观设施,从而展现汾河流域千百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吸引众多客人前来观光旅游。

  4、水保要和环保相结合。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各项有关地方配套法规,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和谐。近年来不少工矿建设单位以牺牲水土等自然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如盖家庄乡、马家庄乡选矿一哄而上,大面积剥山皮、采矿石、开石料、烧石灰,破坏了植被,污染了环境。因此要加强环保、水保监督管理的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污染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治管结合,真正形成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局面。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