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科技帮扶是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2/06/22  浏览量:   作者:刘香保  

  近年来,山西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注重把科技帮扶、促农增收作为促进老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采取引进优种,促进调产;科技培训,现场指导;挑战传统,大胆创新;扶持龙头,带动全局“四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引进优种 促进调产

  潞城市地处太行山区上党盆地边沿,除翟店镇较为平坦外,其余乡镇多为丘陵山地。长期以来,农业以种植五谷杂粮为主。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此,潞城市老促会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农业科技组的理事以科学的态度对全市的区域位置、气候、气象以及各个老区村的土壤条件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潞城辖区内地势起伏,最高处为海拔1316.1米,最低处为616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较大,对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高效立体种植有着优越的有利条件。要突破单一粮食种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在引进优良品种,大胆调整产业结构上作文章。

  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组长贾双龙原任市科协副主席,是长治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理事李五风原任市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职称。他们凭借所学的科技知识优势,先后大胆地从安徽宿州市引进无籽西瓜;从沁源县引进晋薯42号;从运城市棉科所引进日本甜红薯;从忻州市玉米研究所引进甜糯玉米;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东北大黄豆;从山东章丘市引进铁杆王大葱;从平顺县大铎村引进旱地西红柿等优良品种,分别在西天贡村、贾村、牛村、合室村、熬脑村、古城村、闰李庄村、大桥村等18个村进行试验种植。新品种试验的成功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例如:2002年旱地西红柿在大桥村部分农户的责任田里开始种植,当年亩产达10000余斤,亩均收入达4000余元。较传统种粮收入提高3—4倍。第二年大桥村群众纷纷效仿,全村旱地西红柿种植达到100余亩。随之,在周边的东邑、神泉等村很快推广了旱地西红柿的种植。使农民们尝到了调产的甜头,收获了调产的实惠。

  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试验成功之后,老促会农业科技组的理事们在认真分析研究各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帮助和引导适合种植引进新品种的村,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实施推广,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使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新品种的推广,不但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老区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认识,改变了人们旧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加快了潞城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型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潞城农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个产品带一个基地,一个基地富一方百姓的五大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合室乡、店上镇东部山区和史回乡北部山区为主的2万亩大葱、马铃薯产业带,带动20余个村,8000多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500余元;二是以黄牛蹄乡、辛安泉镇、微子镇为主的2万亩三樱椒、甜糯玉米、优质花生等优势产品产业带,带动30余个村10000余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450余元;三是以成家川办事处、微子镇为主的2万亩旱地西红柿产业带,带动20余个村5000余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四是以店上镇为主的10万头商品猪养殖产业带,带动20余个村1000余农户实现增收;五是以翟店镇、史回乡、潞华办事处为主的两个农业示范区,千余架规模大、档次高的反季节大棚蔬菜产业带。

  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潞城市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新发展规模养殖小区10个,养殖场21个。全市专业种养村达到100余个,种植户达到2万余户。特色种养殖使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余元。2011年长治市在潞城召开了“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发展促进现场会”,与会人员对潞城市用科学技术引领特色调产,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

  二、科技培训 现场指导

  引进优良品种,发展特色农业,既调整了产业结构,也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技术含量。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科学技术,是使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否则,便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了让老区农民掌握相应的科学技术,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的理事们积极主动地联系市科协、市农业局等相关涉农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普培训和技术指导:一是请专家教授和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老区农村,向农民群众讲授种植、养殖、加工和作物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经验。二是利用农贸集市和农村庙会人群聚集的场所,设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点,散发科普资料,发布科技信息,接受农民群众的咨询,为他们带来的问题答疑解难。三是与市科协共同创办《科技信息专刊》,把适用于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科学种、养殖的科技信息以快报的形式及时递送到农民手中。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潞城市老促会协同市涉农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到乡村开展科技培训,对农民进行高效立体栽培、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各种新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年平均150多场次。印刷培训资料4万余份,培训人数达4万余人次,培训 “科技当家人”29700多人次,培养科技推广能手167名,“星火带头人”105名。

  潞城市老促会在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和广泛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同时,本会领导和农业科技组理事们还坚持科技下乡,深入种养殖农户,走进田间地头,针对具体问题,实施现场指导,有真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例如,贾双龙理事常年坐阵成家川办事处和微子镇等乡镇,接受农民群众的技术咨询,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2007年,他发现旱地西红柿种植户遇到了重茬种植影响产量的问题,便亲自到西安市秦风西红柿研究所参观学习。引进赛棚超冠系列4个新品种和生物菌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通过实践探索,得出了“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便可以解决抗重茬种植”的结论。他便对种植户从选种、选地、整地、育苗、培植、铺膜、施肥、喷洒农药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解决了种植户所遇到的重茬难题,确保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又如,李五凤理事在辛安泉镇斜底村下乡时,针对瓜农在大棚西瓜的上架,打杈、整枝、追肥、浇水;甜瓜的压蔓,整枝等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耐心细致地当面讲解,实地操作,认真指导,让瓜农们掌握了实用技术,为获取丰收创造了条件。李五凤还把自己的电话公布为技术咨询服务电话,让农民通过电话联系,便可以向她咨询到相应的技术指导,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成家川办事处沟北村农民王银垒通过电话向李五凤请教,学会了自己所种植旱地西红柿的旱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的防治方法,挽回了损失,获得了丰收。

  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但增强了老区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技能,使科技转化成保证潞城农业高产增效的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挑战传统 大胆创新

  潞城市地处东经112°39′39″—113°25′40″,北纬36°14′00″—36°29′30″,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日光充足,适宜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生长。但是,传统的农业大秋作物每年仅可收获一季,间作套种一些小杂粮也收成无几。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的理事们在培育优势产业,科学指导调产的同时,把改变传统每年仅收一季的种植模式为重复种植,充分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率当作科研课题,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终于摸索出“三种三收”的耕作方法。2007年,他们利用种植旱地西红柿的时间差,成功地创造了胡同一块土地上一次覆膜种植三茬蔬菜的新技术。其具体做法是:每年春分后,对土地进行耕作整理、施足底肥,然后按1.2米宽的间距修整起垄,垄宽为40公分,作业间距为50公分。在地垄上进行一次性地膜覆盖。整地工作便告完成。清明节前后,先播种第一茬作物——“白玉春”萝卜。同时在另处开始西红柿育苗。5月底,白玉春萝卜收获后,将西红柿秧移栽定植到地里。立秋前一周西红柿收获接近尾声,在西红柿株距间点种太原二青大白菜籽。一周后,大白菜秧苗出土,当其长到三叶一心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长到五叶一心时定植,每穴留一株。当寒露来临之时,西红柿收获结束,把西红柿秧全部清理出地。这样一年“三种三收”,可以亩均收入7400余元。其中白萝卜亩产2000余斤,可收入1000余元;西红柿亩产10000余斤,可收入5000余元;大白菜亩产5000—6000斤,可收入1000余元。大幅度增加了亩均收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史回乡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之初,由于菇农缺乏栽培技术,盲目引进品种,原料需从外地购进,造成成本高,效益差的严重困难。能不能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菌种,把效益搞上去,能不能使用当地资源作为原料把成本降下来?老促会理事贾双龙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同长治市微生物研究所张建新所长取得联系,在进行理论性技术探讨的基础上,亲自到曲里村种菇大户周爱斌家中,利用当地富有的玉米杆为原料,培育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双孢菇菌种。经过三年努力,终于选育出“长双801”双孢菇菌种。这种菌种具有适性强、抗性好、出菇多、菇质好、产量高等特点。其培养料是当地富有的玉米杆,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双孢菇生产的经济效益,激发了群众养殖双孢菇的积极性,推动了潞城市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2010年,老促会农业科技组理事贾双龙、李五凤等人组成了“潞城市双孢菇规模化生产技术承包组”,承包了全市500个双孢菇生产大棚的技术指导。当年全市共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108900m2,总产鲜菇154638万公斤,总产值达1237104万元,纯利润为975744万元。同时,每平方米降低成本7.5元,总计降低成本投资81675万元。增收节支总效益为1057365万元,每平方米效益为97.1元。500个菇棚,棚均效益达5.34万元。这项新技术获得了2011年山西省农村技术集团承包一等奖。

  四、扶持“龙头” 带动全局

  龙头企业集资金、科研、加工、贮藏、营销于一体,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户分散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信息不畅,营销难等诸多困难。潞城市老促会采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发展,把龙头企业当做农户连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确保了周边老区群众经济收入稳步提高。

  熬脑村地处号称潞城市的“西藏”地区。经济基础条件十分薄弱。为了让这里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从2004年起,潞城市老促会积极扶持森龙公司,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跑贷款,建仓库,使森龙公司很快成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与周边3个乡镇22个村的农民采取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大葱、马铃薯,有效开发了当地大葱、马铃薯的种植,促进了当地大葱、马铃薯的规模化生产。为保证农民的生产收益,森龙公司招收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该公司将收来的大葱,一部分采取真空包装,销往长治地区的超市,一部分采取冷冻和烘干技术处理进行反季节销售,使产品增值。该公司还和北京食品研究所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支持,开发研究出灌装“葱酱王”批量上市,使大葱增值近4倍。森龙公司的带动,让当地农民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收益。

  2004年,潞城市老促会农业科技组引进“0k108金谷子”,在合室乡王郭庄村农民谢喜红的责任田内试种了三亩,当年亩产达700斤,亩均收入达1400元。米质好,口感好,收益高。在合室乡政府的推动下,“0k108”金谷子种植很快得到推广,迅速发展到17个村700余农户,种植面积达2000亩。潞城市老促会适时扶持妇女企业家陈素芳成立了“金谷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定单农业的办法,收购农民金谷子产品及小杂粮,经过加工后,销往北京、河北等地超市,同样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益。

  为了解决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销售难问题,潞城市老促会还在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广的成家川办事处,帮助神泉村建起了“旱地西红柿专业协会”,在合室乡建起了“大葱、土豆联营合作社”。通过这些机构寻找市场,开辟销路,组织运输,使产品外销河南、河北等地,成功地解决了卖难问题。实践证明:科技帮扶是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