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浏览量: 作者:沈学杰 来源:中国老区网
6月24至27日,南京市江宁区革命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发展协会、乡村发展基金会及街道分会一行14人,在会长孟向前的率领下,到吴江、常熟、溧阳和金坛市区学习取经。
此次学习参观中,我们在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社区实践站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座谈和交流,深感到兄弟市区“三会”工作许多突出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第一站:吴江市“三会”(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振兴协会和常青爱心帮困会)。
(一)2024年,由53名离退休老干部发起,自掏腰包5万元,加上两个企业各捐赠50万元,共筹资365万元,成立起常青爱心帮困会。筹建吴江市常青爱心帮困会会部,以回报社会为宗旨社团组织,承市民政局监管,每年基金增值大部分用于对社会帮困、助学,从2024年起连续21年进行爱心义举,截止2023年共资助贫困学生1505人次,累计发放助学金905万元,帮困慰问2312户,资金1473.7万元,捐建公共文化设施惠民工程1270万元... ....
目前,主要靠1.2亿元资金和16万平方米的房产来实现增值,年受益约400万元,2023年拿出190万元帮困基金,用于困难救助和教育帮扶。春节前夕,为200户困难家庭各送去常青慰问金6000元;2023年起每年固定资助100名在校大学生,每生7000元。
(二)从1997年起全区通过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扶贫贴息贷款累计6.5895亿元,财政贴息超过1000万元,直接或间接扶持11253多户(次)。对贷款额5万元以下(含5万元),给予全额贴息;贷款额超过5万元,给予50%贴息。
二、第二站:常熟市“三会”。
(一)2021年起帮助薄弱村建立强村富民公益基金,并纳入“三会”对街道(镇)分会绩效工作考核内容,当年筹资为10万元,市“三会”给予5万元配捐进行激励,第二年增资部分给予15%配捐激励,5年为一周期,当年使用率需达50-70%。目前,已有全市已有31个村(社区)建立了强村富民基金,已达筹资700万元(不含配配捐100万元),基金重点解决小急难问题,兼顾公益设施,红色资源保护和奖优。如用于华欣村为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双浜村合力建成“数字双浜”,为乡村治理添智。弥补了村集体福利不足,点对点助力,缓解村集体财政压力,实打实进行补贴。真正为社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二)注重打造红色文化基地达51处,并实施挂牌,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编印了革命老区发展史、芦花火种、向光生长-《红色美丽村庄》芦苇村等红色史料,还组织开展革命烈士亲属报告会等各类活动。
三、第三站:溧阳市“三会”。
(一)成立了市老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及“三会”会长任副组长,“三会”会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三会”对街道(镇)分会的考核等工作内容往往通过政府转发到部委办局及街道(乡镇);街道(镇)成立老区开发工作小组,社区(村)成立开发服务站。现有会员单位84家,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全市“三会”的工作。
(二)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挖掘红色资源,组织编印了《革命老区发展史》、《红色记忆》、《红色地图》、及《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文化史料。并开展史料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五进活动。二是组织红色基地授牌仪式,分别在红色光华高中、茅山老区龙峰村、红色官墩、塘马战斗纪念广场和宋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等地,举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三是争创红色名村,打造的溧阳水西村和姜下村已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开展了唐村和陶家村“红色名村创建,其中,陶家革命的一家”已载入红色史册。
(三)打造三大基地。一是在城中医院增挂市老促会爱心医院牌子,建立500万元的省级健康关爱基金,为弱势群体进行医疗补助,并协同市退役事务局等单位,开展对500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及茅山老区有关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义诊和免费体检;二是在原新四军司令部旧址处建起了“新四军伙房”“东进桥”等红色教育基地;三是与溧阳优鲜到家科技有限公司和5个村合作,启动茅山老区社渚镇王家村众筹老区“食用菌”开发项目,每年为各村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
四、第四站:金坛区“三会”。
(一)开展调研工作,区“三会”每年撰写调研报告近50篇,为领导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传承红色文化编印出版《小莫斯科》-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记、《新征程》、《新啟航》、《红色印记地图》、《红色阳山》及《朝霞红满天》等众多红色书籍。并将这些书籍送进社区、进学校和进企业,以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江宁区“三会”到吴江、常熟、溧阳和金坛市、区参观学习,取到了真经,感到受益匪浅,我们将组织大家,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并结合我“三会”的实际,取其之长,补其之短,力争使我区“三会”更上新台阶。
编辑:赵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