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关于征订《中国老区建设》工作的体会

2024/09/20  浏览量:   作者:杨汉祥  来源:中国老区网

体会一:征订工作“六法”

我是《中国老区建设》多年的读者与订户,出于对这份杂志的偏爱以及尽读者与订户的责任,也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份杂志的订购潜力,这几年我坚持义务给《中国老区建设》做征订宣传以及代收订工作,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六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现略作介绍,目的与广大读者、订户共同分享并一起实践。

        方法一:让征订对象“眼见为实”。
        
记得开始时我给周围一些征订对象一个劲地说《中国老区建设》办得好、有看头,但很多人却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去订购。后来我除了口头表述外,还经常将自己订购的《中国老区建设》拿出来让大家翻阅,很多人阅读后,一下子被这份杂志吸引住了,而且越看越喜欢,到最后不少单位与个人干脆自己去订购了。因为人们都信奉“眼见为实”,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了被征订杂志的样子,读到了其中一些内容,结合听取有关宣传介绍,才会对这份杂志有所了解、熟悉,才会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阅读口味,一旦他们喜欢上了自然会去订购。

        方法二:在当地有选择地赠阅一些杂志。

比如,我了解到我家所在的小区有不少居民都喜欢阅读革命老区建设类报刊,所以我在前年初专门多订购一份《中国老区建设》,并赠送给该小区阅览室。谁知这份杂志一送到,马上在居民中成了抢手货。现在不仅该小区阅览室订购了这份杂志,而且有一些居民为了方便阅读,自己也订购了这份杂志。可见,通过赠阅让订户开始接触这份杂志,接着会逐步了解与熟悉,当他们一旦认可了或者看上了瘾,一些人自然会去订购。

        方法三:动员受益订户作“现身说法”。

当地有几位退休干部因订购时间长,而且是自费订阅,在这方面有很多切身体会,于是我就在每年集中征收订下年度报刊时节,分别动员这些退休干部通过口口相传、给公共场所的宣传载体写体会稿等方法,经常给周围许多朋友、同事、邻居讲自己订阅《中国老区建设》的种种好处。因为这是熟人之间自然而真诚的交流,许多征订对象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显得更为真实、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使人们相信,所以征订宣传的效果也格外好。

        方法四:给特殊对象提供上门服务。

比如,每逢集中征收订下年度报刊时节,我经常抽空去当地-些出行有困难的老弱病残读者的门上做《中国老区建设》的征订宣传以及代收订工作,从而让这些对象中很多人每年都足不出户就办理了订购《中国老区建设》的手续;

        方法五:让看过的《中国老区建设》“再就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与熟悉这份杂志,我每年都把自己看过的《中国老区建设》有选择地送给周围一些社区图书室或者农村图书室,并鼓励其他订户也这样做,以至不仅丰富了当地一些居民的阅读内容,也等于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与推介了《中国老区建设》;

        方法六:鼓励特殊家庭合订合用《中国老区建设》。

当地有些居民家庭经济不太宽裕,但又不舍得放弃订阅《中国老区建设》。为此,我就鼓励他们与家庭经济条件相仿的左邻右舍合订合用。比如,让一户家庭与几户邻居商定,大家分摊出资订购一份《中国老区建设》,然后由其中一户负责保管,其余几家轮流去借阅,到年底几家再平分看过的杂志,这样做可以达到每家付出很少的订费,就能读到全年《中国老区建设》的目的。

今年集中征收订2025年度《中国老区建设》的工作又将开始,我希望广大读者、订户都怀着感恩以及对这份杂志负责的心情,结合上述介绍的方法,自觉协助《中国老区建设》在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推介与代收订工作。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么《中国老区建设》在社会上的订购潜力一定能得以进一步挖掘,各地的订购量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体会二:感谢那次与《中国老区建设》的邂逅

我家每年自费订阅报刊的种类很多,而10多年来订购同一种刊物且从未间断的唯有《中国老区建设》。至于每当想起这份杂志让我以及我的家人们如此痴迷、如此受益,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初识《中国老区建设》的情景,也会让我从内心感谢那次与《中国老区建设》的邂逅。

那是2010年底的一天,单位派我与同事小沈去省城南京出差,正当我们在当地南通汽车总站候车大厅里排队检票时,我无意中看到一张空座位上留有一本旅客可能忘了拿走的《中国老区建设》,出于喜欢阅读各类报刊的本能,我顺手将其拿起来端详。小沈凑过来一瞥,说:“这可能是一本普通建设类的杂志,你捡它干啥。”而我认为不管什么类型的杂志,也不管与自己工作有无联系,总得先收起来看后再作处理。再说一旦被大厅保洁人员当废品处理就可惜了,因此我决定先把这份杂志带走。

上了长途汽车后闲着无事,便想起看那份“捡”到的《中国老区建设》,谁知当我简单浏览一下,便马上被其中许多精彩内容介绍所吸引,这时才知道这并不是普通建设类刊物,分明是一份栏目众多、内容丰富、选材独特,又极具政治性、思想性、可读性的革命史料类刊物。于是我如获珠宝,不仅将其中所有的文章细细品读,而且阅读过后感觉回味无穷,于是又把它放进了公文包。

回单位后我将这份《中国老区建设》又细读了几遍,并查看了其出版与发行概况,尤其感觉到这份杂志在宣传革命历史、弘扬老区精神、传承优良传统等方面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决定自己去订购一份。在当地办理订购手续时,工作人员说当时临近年底,正是集中订购下年度报刊时节。所以他们很热情地帮我办理了2011年度《中国老区建设》的订购手续,也从那时候开始,这份杂志在我家正式落了户。

家里自从订购了《中国老区建设》后,不仅我每期必读,而且也深深吸引了我的家人。老父老母是老党员,退休前分别从事机关政工与企业政工宣传工作,所以对这份杂志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平时退休在家,每期杂志送到后总要先睹为快;我下班后一有空余时间,就首先用来细阅《中国老区建设》;当时上初中的女儿也很需要知晓各类革命历史知识,于是在晩上做完作业后也经常要翻阅《中国老区建设》;妻子在初中当政治教师,对革命传统类报刊也怀有特殊情感与浓厚兴趣,但因为下班后家务多,所以一般习惯在临睡前躺在床上翻阅一会《中国老区建设》。我们一家人有了空,还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中国老区建设》中介绍的人和事,互相交流阅读《中国老区建设》的心得体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一家人与《中国老区建设》不离不弃,而且都从中受益匪浅,这份杂志也就这样在我家扎下了根,至于今后我家还会继续订购。正因如此,我们全家人也经常庆幸家中长期拥有这么一份好杂志,同时也庆幸我那次与《中国老区建设》的邂逅。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