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抓产业保就业 以培训作先行

——紫阳县贯彻“全国老区职教(大同)会议精神思路明确

2024/10/21  浏览量:   作者:李录志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大同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层次很高的会议。陕西紫阳县培训中心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是极少数参会的县级部门。紫阳县高度重视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县培训部门迅速提出了“产业保就业,培训作先行”的工作思路,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骨干产业为依托,以富民和强县为目的,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并就具体打算及时与县老促会进行了沟通。

一、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培训,稳定就业门路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产业精准到户,就业精准到人”的工作目标。紫阳是个农业县,除了从事原有的种、养业外,在脱贫攻坚期间,紫阳又催生了修脚、富硒名优茶生产、地方特色美食、家政等新的骨干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体能型劳动产业,适合农村大部劳力就业,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找到了就业门路,增加了就业的覆盖面,要保障这部分农民就业门路的稳定性,就要把这些产业继续巩固和提高,必须不断地对劳动力进行培训,这是紫阳就业培训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打造精品骨干产业链,增强培训的目的性

紫阳县将打造精品产业链作为劳动就业培训的主攻方向,实行产训结合,减少培训的盲目性。

(一)巩固和提高修脚产业。截至目前,“紫阳修脚师”劳务品牌包括的修脚企业已达130余家,拥有修脚店2.3万余家,带动紫阳县5.4万劳动力就业,2023年创造营收突破260亿元,修脚产业是紫阳当之无愧的骨干产业。2024年4月29日郑芸芸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开设了第一家修脚门店,紫阳修脚师培训第一次迎来7名海外学员。10月10日上午,紫阳县修脚产业链全球战略暨远元集团全球五万家海外市场启动大会在中国陕西西安举办。当天,远元集团美国门店、越南胡志明市门店和中国上海市旗舰门店同步开业。按照发展产业链的思路,建成“一县三中心”的修脚产业发展目标:一县是“全国首个修脚健康产业聚集县”;三中心为:“全国修脚足浴企业运营中心”、“全国修脚师人才集散中心”、“全国修脚足浴配套产品供应中心”。形成“山上种药、山下建厂、山外开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致富,也给紫阳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巩固和提高茶产业。紫阳茶产业是一个传统骨干产业,自宋朝至明代,曾经是国家“以茶易马”的战略产业,紫阳茶叶属国家严管的战略物资。进入本世纪以来,紫阳利用富硒资源加大了茶叶的深度研发。紫阳富硒茶是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拥有国际注册商标;2017年在中欧工商峰会上,紫阳富硒茶是中方的推介展示产品,并有一家茶叶企业负责人随李克强总理出访欧盟;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紫阳富硒茶”区域品牌价值为62.22亿元。至2023年底,全县有茶园21.3万亩,农村人口平均一亩。茶业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很多,是一个长链条产业,是紫阳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

(三)重视培养新兴产业。紫阳的圈养牛、羊,已初步形成规模,有一批能人带动,发展势头较好,是开发紫阳富硒资源的好项目。这项产业包括牲畜饲养、饲草种植、饲料加工,饲料经营、牛羊粪便富硒有机肥料加工销售、牛羊销售等主要环节及其他一些副属环节,链条很长,而且具有见效较快、市场稳定性较好的优势。如果加以培养,因势利导,可以形成带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业的新产业。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措施

(一)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一是稳定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工作模式不变。二是对参训人员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杂费、免教材费、补交通费“三包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不变。三是开放培训,拓宽市场空间;改革创新,优化人才结构;深度开发,提升产业效益的工作目标不变。

(二)配合产业发展,分类培训。一是实施人才高地计划,对新产品开发的领头人员、主要业务骨干、产品精加工、市场营销、包装设计等智能型人才,依托协作院校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二是利用县培训中心,培训有一定技术含量并且用工需求量大的从业人员,如修脚师、茶树修剪、茶园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品茶茶艺、家政月嫂、烹饪美食、普通养殖、饲料加工、建筑施工等;三是对一些简单劳动实行就地培训,如茶园中耕,除草施肥、饲草收储等直接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

(三)确保种养业主培训实效。支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主自行挂靠相关大型企业集团,采取“定期、定点、定课目”的“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培训,最大限度克服培训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培训情况向县培训中心报备,给予适当扶持。

(四)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县培训中心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做到有求必应,应培训尽培训。县级各部门、各镇除了按既定责任抓好受培训对象落实外,还要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的宣传,提高劳动力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增强培训后劲,保持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机制。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