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 浏览量: 作者:应县老促会 杨元圣 来源:中国老区网
金秋十月,红满塔乡。为传承红色文化,促进老区发展,应县老促会以“赓续红色血脉,助力老区振兴”为主题,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搭起台唱、插到底研、蹲下去促”等方式,精心组织开展了“红十月”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促进老区建设。
一、走出去学,追思革命风路。
国庆期间,老促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国庆延安行,提振精气神”主题学习培训,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宝塔山等革命旧址。采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在“行走的党课”中重温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老促会会长赵杰指出,走进延安,就是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铭记历史,就是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奔赴延安学习培训,就是要弘扬老区精神,不忘使命担当,以更强的使命和责任投身于老区建设事业中来,以更新的视角和切点做好服务老区各项工作,以更大的举措和力度助推老区发展,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强过硬的老促会队伍。
二、请进来讲,厚植忠诚家国情。
邀请共和国将帅后代和黄埔军校精英后代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山西
红色研学之旅”研学团来应县传经送宝。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大将张云逸长孙张晓龙,朱德元帅外孙刘武,彭德怀元帅侄外孙媳胡东钊,大将黄克诚之子黄煦,开国将军梁仁芥之女梁静群,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孙女叶莲等 11 位革命后代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讲述了他们的父辈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感人至深的故事,释放出满满的正能量。参加报告会的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身临其境地聆听了革命先烈的故事报告。每当听到动情处,台下观众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心中敬意爆发成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应县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一定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应县的老区建设凝聚力量。
三、搭起台唱,奏响礼赞最强音。
组织应县“春之韵”合唱团举办了“歌唱祖国”专场文艺晚会,以形式多样的节目歌唱祖国,给在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在《保卫黄河》的慷慨激扬中,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奋斗历程宛如画卷般呈现在大家眼前,催人奋进;在《十送红军》的缠绵述说中,将军民鱼水情与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情表达中,展现了老区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强决心。……
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唤起老区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最后,一曲《歌唱祖国》,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场党员干部瞬间被爱党爱国的热情点燃,纷纷不约而同地深情跟唱。合唱团成员,老促会办公室主任王贵善感慨地说,红歌记录着革命历史、饱含着革命理想、体现着革命信念,抒发了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豪情,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种心灵感动的磁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大家在歌声中回顾党和新中国的奋斗历史,在优美旋律中回味激情燃烧的岁月,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唱红歌、颂党恩,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红色营养”、传递了“红色正能量”。
四、插到底研,打造文旅红名片。
老促会先后深入山西省第二个共产党员、周恩来总理的亲密战友、徐向前元帅的入党介绍人曹汝谦烈士的故居,平型关战役茹越口守卫战旧址,晋察冀、晋绥抗日根据地交界处护送干部赴延安的秘密通道旧址,晋察冀边区应县县委旧址,应县第一个党支部下马峪村党支部旧址等地调研,感受革命先烈与老区人民风餐露宿、荜路蓝蒌的战斗历程。老促会深入挖掘整理革命史料及红色文化,推动文旅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大革命文物的保护修复,完成了曹汝谦烈士故居、应县县委旧址、茹越口守卫战纪念馆的修复工程。同时,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入研究和宣传工作,推动老区文旅融合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推动老区乡村振兴。
五、蹲下去促,助力老区新发展。
老促会先后深入应县经济开发区、下社镇设施农业基地、中曹山葡萄种植基地、正北堂黄芪种植基地、内陆物流港口——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地调研,提出了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应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七项促进举措。即,促进老区红色建筑系统性保护修缮,强化整体性规划、系统性保护;促进老区红色文化品牌打造,推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等深度融合,培育发展红色农文旅产业品牌;促进老区红色研学基地创建,打造一批革命老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基地;促进老区“土特产”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做强一批革命老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老区联农带农机制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老区产业发展、带领老区人民致富;促进老区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千万工程”建设项目向老区倾斜;促进老区异地搬迁农户的后续帮扶,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