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不老 风华正茂

——湖北省老促会副会长刘源超一行襄州调研感受深

2024/11/22  浏览量:   作者:朱德成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地处鄂西北大洪山余脉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是鄂北地区第一支人民武装的诞生地。1930年6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的决定,中共鄂北特委在襄州区黄龙镇陶山庙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老区黄龙被誉为“红色的摇篮、红军的故乡”。

11月21日,湖北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副会长汪元良一行到老区黄龙调研时发现,这处红色故土越来越“年轻”,正在振兴之路上焕发朝气。

刘源超一行步入红九军二十六师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红色长廊,拾级而上可看到高耸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红九军二十六师革命烈士纪念碑”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山南侧的烈士陵园、山脚下的红军湖、红色纪念馆、红色大讲堂、红军食堂、红色文化发宿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处,游人如织,游客纷纷驻足。

1928年4月16日,中共黄龙区委遵照鄂北特委指示,决定举行黄龙暴动,共产党员赵岐周带领“青枪会”会员,共党员谢耀武带领“万枪会”会员,陶学科带领“红枪会”会员共400多人,暗带刀枪矛斧,从四面八方扮装各类人物云集黄龙街,迅速而隐蔽地接近各自预定的攻击目标。上午9时许,正值黄龙街集市高潮,暴动总指挥朱佑文、赵英便抽出2条半枪(一支常卡壳),一声令下,杀声震天,暴动队员冲进团防局、盐行军等处,打死团总朱奎九、盐商周华林等17个恶棍,缴枪18支。黄龙暴动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襄阳县及鄂北武装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西北地区武装起义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自此黄龙镇红旗漫卷、赤潮涌动,在历史留下光辉印记。

黄龙厚重的历史,也蕴含着新的时代使命。在红色大讲堂广场,黄龙镇长刘凡介绍,依托红色基因建试点,数字化采集革命文物、文献资料、建筑物等,建立起红色文化大数据体系,同时开展“老区精神红色教育课程”进街道、进校园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沃土,也要是发展沃土。黄龙镇从红色历史挖掘发展动力,建立“学党史、走基层、问冷暖、办实事”长效机制,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多亏党委和政府的悉心帮助,前几年,我们没有因疫情停工过一天。”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志庆说。

红色黄龙,产业气质在更新。黄龙镇有耕地面积8.6万亩,其中冬桃一万余亩。镇委、镇政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鼓励老区群众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在“产”上谋突破,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着力打造集生态采摘、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助推产业赋能老区乡村振兴。黄龙镇党委副书记王平介绍,入冬以来,丁湾村醉美桃花坞内百亩冬桃进入成熟期,一颗颗缀满枝头,每天就有大批游客在桃园中打卡拍照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

黄龙镇长刘凡说,黄龙老区地处鄂西北岗地,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冬桃种植。今年,仅丁湾一个村里的冬桃每亩产量可达2000多斤,通过网络和进园采摘的销售方式,每斤可以卖到6元左右。目前,丁湾村正在与旅游公司对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日经济”,打造桃乡田园旅游胜地。

“为鼓励冬桃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从冬桃保险、肥料补贴、基础设施、技术扶持、节会助力、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农旅融合等八个方面,为冬桃种植管理和发展销售‘保驾护航’,让全镇种植户发展冬桃产业信心足、有奔头。”黄龙镇向湾村党支部书记向瑞表示。

红色黄龙,发展机遇在酝酿。推动现代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将特色农业作为基础、全域旅游作为长板……老区在绿野播种着新的机遇。

襄州区老促会长罗华锋向刘源超一行推介了襄东红色文化旅游图,从位于张家集镇徐窝村的鄂西北交通站,到红九军二十六诞生地点黄龙镇陶山庙,到位于黄龙镇向湾村红二十六师纪念园,到位于峪山镇姚岗村原苏维埃襄阳县政府,到位于峪山镇杨湾村原苏维埃襄阳县政府主席赵英故居,到位于峪山镇星火村红九军二十六师部、红军后方医院、红军被服厂、红军枪炮厂、列宁小学、红军井、红军桥、前后山哨所等,一条线串起无数个点,黄龙镇正是其中一个亮点。它是红二十六师诞生的地方,如今被打造为“红色小镇”。2024年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红色黄龙,青春活力在凝聚。“90后”湖南长沙姑娘孙智芝,从长江大学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丁湾村创业,2013年高票当选村支书。202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襄阳市区女孩郎慧琛从城区一家单位辞职,并于2022年6月选择到黄龙镇向湾村建设“新村民城乡文化交流站”。很快,交流站吸引了10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艺术设计师,有资深咖啡师,还有活动策展人等。在襄州区,像他(她)一样的到老区创业青年有30多名。

21日下午,刘源超一行来到向湾村农产品交易中心时,向志庆正在农产品货架旁忙碌着,这位当过村支书、搞过种养殖的向湾村老农民,如今干着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售卖农产品,还利用光伏“晒太阳”发电挣钱,他笑着告诉刘源超,现在致富门路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感觉自己也像年轻了十几岁”,充满干劲。

走着、看着、望着、听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刘源超说,时间过得很快,时间是有限的,但老区发展是无限的。老区不老,势头正好,我们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要整合“红色资源”,守“绿色生态”、留“人文风情”,积蓄“发展动能”让革命老区芳华正茂。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