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浏览量: 作者:刘国汉 来源:中国老区网
安达作为革命老区,多年来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经济腾飞、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诸多维度成效斐然,探索出了一条契合地方实际的老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加大领导力度,提升老区站位
安达市把老区建设工作摆在前位,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2024年11月22日,以市委名义召开全市老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市老区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各尽其力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推动老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市委书记田鹏飞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张久利主持会议,市老促会会长于照江做工作报告。市老促会副会长吴连涛、秘书长刘国汉,市老促会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镇村包扶单位负责人,各乡镇(社区)党委副书记、老促会常务副会长110人参加会议,共商老区发展大计。市委书记田鹏飞对老促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对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如何提高认识抓落实、强化责任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加大领导力度抓落实,奋力谱写新时代安达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提出明确要求。全市形成了市委书记挂帅,上下联动,部门合作,协同推进的老区工作格局。
二、深耕红色资源,厚植文化沃土
安达的革命历史遗迹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峥嵘岁月的鲜活注脚。市老促会协同文旅局、党史研究部门对革命遗址展开拉网式普查,从侵华日军第 731 细菌部队安达特别试验场遗址,到王任民烈士陵园、李克诚烈士纪念碑等,详实记录其历史渊源、建筑现状。专业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全景扫描、3D 建模,留存珍贵影像资料;精准修复破损建筑,还原历史场景,让后人能沉浸式感受革命烽火。宣传部门加大对老区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讲述安达老区故事,传播老区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教育部门将红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编写本土红色教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文旅部门精心打造“红色文旅线路”,串联起散落各地的红色景点,与周边自然风光、民俗村落互补,形成特色旅游环线。旅行社顺势推出 “红色研学旅行套餐”,学生们走进遗址聆听先辈热血故事,触摸历史温度;游客纷至沓来,旺季景区日均接待量达数千人次,红色旅游成为老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
三、产业精准发力,点燃发展引擎
立足本土资源,量身定制产业振兴蓝图。革命老区任民镇传统木业加工产业迭代升级,引入数控设备与环保工艺,木材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5%,产品打入高端家居市场,年销售额破亿元;火石山镇凭“杂粮之乡”底蕴,培育有机杂粮品牌,借助电商平台,日发货量达数千单,农户收入翻番。
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在政策扶持下,老区光伏电站拔地而起,装机容量逐年攀升,所发电量并网增收;依托农业废弃物,生物有机肥厂落地投产,实现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带动周边就业 200 余人,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
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助力老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农村局、发改局、水务局、农机局、农业开发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共同努力,在5个老区乡镇打造了高标准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在老虎岗镇打造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在火石山镇打造杂粮杂豆种植示范园区;在昌德镇打造蒜菜复套种园区、玉米免耕播种高产园区;在太平庄镇打造双发水稻种植示范园区;在任民镇打造水稻种植农业园区。其中,太平庄镇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亩产1600斤。火石山镇杂粮杂豆种植示范园区种植黑豆150亩,青豆200亩,黄豆150亩,通过精细播种,适度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手段,产量提高10%。
四、聚焦民生福祉,夯实幸福根基
安达老区建设着力点放在了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上。交通部门通过多方反复协调,引进绥大高速路建设指挥部拨款4,000万元,修建了老区火石山镇到兰西县的沥青路面10公里。水务局为了保证老区百姓饮水安全,引进中央财政资金,为老区镇老虎岗镇投入36.89万元维修养护工程18处,为老区镇任民镇投入11.02万元,维修养护工程8处,引进省财政资金20万元,全部投入到任民镇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上,完成维修养护工程9处,覆盖人口7900人。民政局帮助老区镇任民镇一新村修建晾晒场700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396平方米。教育资源向老区倾斜,新建、修缮学校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全覆盖,骨干教师“轮岗支教”,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老区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增长。医疗卫生领域,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投用,远程诊疗设备联通市级医院,专家线上会诊常态化,群众看病不再“舍近求远”。住房保障力度空前,改造老区危房 800 余户,新建安置小区配套齐全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网轻奢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养老服务升级日间照料中心温馨舒适,助餐助浴服务贴心,老人安享晚年。财政局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职工驻扎在老区镇任民镇一新村,经常入户走访,热心帮助留守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排忧解难,解决了房屋维修、电器故障、门锁破损等各类燃眉之急。民政部门加大对老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区人民基本生活无忧。老区乡镇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百姓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在各部门的帮助下,5个老区乡镇都有娱乐场地,2024年有的进行了扩建,有的增添了健身设施,栽植了树木、安装了节能灯、设置了篮球场。在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老区乡镇还加大了文化书屋的利用率,农闲季节在组织科技培训的同时,开放图书阅览室。老虎岗镇2022年以来开展“信易+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推广新型乡村管理模式,对于淳朴乡风,引领新时代新农民新形象起到了优化作用。太平庄镇通过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把全镇打造成全国出名的旅游名镇。著名的老区村二十五村于2023年评为绥化市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镇政府举办了乳业文化节、萱草节两次大型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上万人参加。以萱草节为例,内容包括文艺表演、蒙古风情演示、参观青年点、参观东北特色民宿、湿地栈道观光,让游客赏农家景、采农家菜、享农家乐,品味安达市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全方位、多元化的展示了安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
五、想方设法帮扶,促进农民增收
千方百计为老区农民增收想实招,出良策。各个老区乡镇都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任民镇党委政府在各村开展了农民增收项目排查到户、扶持资金贷款到户、劳动技能培训到户、服务措施落实到户、党员帮扶责任到户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规模型劳务输出、产业化农民增收项目、实用性技能培训等措施,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任民镇裕民村摸索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的路子。把发展农作物科学种植、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党支部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来抓,让群众深刻领会到发展科学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捷径。村民赵红星、于振宝、张海涛等种植大户响应号召,流转土地2800余亩,集中种植。使用大型农机具、免耕机等农机具,节省了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让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稳定了农业产业项目。老虎岗镇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促进农业发展多元化。建立示范园区五个,分别是秸秆全量还田播种示范园区200亩;燕麦套种示范园区380亩;云天化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200亩;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园区60亩,永冠水稻与吉林几盯农业增产项目1000亩。其中黑农人粘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的粘玉米经过多年努力,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经济效益比过去翻了一番。火石山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组建以村为基本单位的专业种植和养殖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万亩。昌德镇发展光伏发电产业促增收。全镇为137户农户安装了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年户均可增收2000元。在绿色食品生产上,5个老区乡镇是我市生产绿色食品的重点乡镇。昌德镇建设肉牛养殖基地促增收。各部门尽全力帮扶。乡村振兴局利用中央和省衔接资金,在老区乡镇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实施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昌德镇镇西、兰民公路南的未利用地,占地面积1500亩,项目投资1800万元,建成后主要是将基地对外进行发包,昌德镇永福村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之一参与分红,每年基地出租可收入80万元,去掉草原租赁费15.78万元,年可创收约65万元。
六、汇聚多方合力,激活内生动力
“内外兼修”激活内生动力是安达老区建设的秘诀。对内,组织 “返乡创业论坛”,吸引千余名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办企业、领办合作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老区劳动力 5000 人次以上,电工、焊工持证上岗走俏劳务市场。对外,通过与科研院校、相关部门、企业结对等方式激发活力。农科院专家扎根田间,改良土壤、培育新品;市总工会为老区太平庄镇36户农户购买450只鹅雏、为30户农户销售了茄子辣椒等蔬菜;市妇联开展巾帼小菜园建设活动,组织老区妇女种西红柿茄子豆角土豆等多种蔬菜总产达316万斤,总产值达39万元;卫生健康局关心老区百姓健康,积极开展医疗帮扶乡村行活动;全市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老区,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等活动精彩纷呈;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改善老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志愿者团队深入老区开展义务支教、医疗义诊、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为老区人民送去温暖与关怀;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到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中来,通过参与红色文化活动、购买老区特色产品等方式,以实际行动支持老区发展。
这种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为安达老区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极大的激发了老区百姓创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有的自主创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联手开发,共同绘就老区发展的新画卷。
七、强化宣传驱动,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安达始终把老区宣传作为老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利用日军“731”实验场、丁济阳烈士碑、李克诚烈士碑等革命遗址弘扬老区精神。他们每年都在清明节和党的生日、国庆节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宣讲烈士事迹,组织新团员、新队员进行入团、入队宣誓,进行老区精神教育,可以说受教育的人数不计其数。各级老促会还利用《安达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反复宣传安达的革命历史和抗联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了解安达市的光荣革命斗争史,让大家都知道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安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浴血奋战,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安达市老促会和老区乡镇通讯员深入采访了老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向中国老促会的《中国老区建设》、省老促会的《黑龙江革命老区》、绥化市老促会的《老区建设简报》及《绥化日报》投稿,共发稿60多篇。市广播电视台、市政府网站都在宣传中突出了老区内容。为了搞好老区宣传工作,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各街道把订阅《中国老区建设》当作特殊任务来完成,安达市老促会已连续21年荣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三等奖。
安达市老区建设之路,是传承红色基因与务实发展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实实在在效果。未来,安达将赓续前行,向着共同富裕目标大步迈进,为红色热土上的人民创造更多福祉,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编辑:褚海艳